一位40多万粉丝的短视频博主,在社交平台上发出一段视频,控诉自己为了相声梦想投入五年,却收获了“冷处理”。
这个人叫“小黑龙”,他曾是德云社的忠实粉丝。
视频中的他,语气间充满无奈。
他当年参加了德云社的招生,还受到高层的特别邀请,却迟迟没有等到学员班的开课通知。
这段经历,让不少人对德云社以及郭德纲的管理模式产生了疑问。
这究竟是个个例,还是更深层次管理问题的暴露?
小黑龙的故事开始于2020年底,德云社在短视频平台上宣布招收“龙字科”学员。
作为郭德纲的粉丝,他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
在他看来,德云社不只是一个相声团体,更是始终坚守传承与创新的行业标杆。
为了顺利通过报名和面试,他在比赛中投入了不少资金刷礼物,将名次从普通选手挤进了前列。
这一切,似乎离他梦想中的“相声舞台”越来越近。
虽然首次面试被淘汰,但一个意外的转机出现了。
德云社董事长王惠直接出现在他的直播间,主动提出邀请他加盟,但附加条件是他需要放弃原先的短视频风格,严格按照相声演员的标准自律。
小黑龙接受了条件,停掉了所有与相声发展无关的内容创作,并开始等待德云社的学员班通知。
这一等,就是五年。
这五年里,他没有得到任何正式的培训机会,甚至连一次解释或沟通都没有。
他多次尝试联系德云社,却始终没有回应。
在数年的沉默后,他最终选择通过公开视频表达自己的诉求,这段维权视频一夜之间登上了热搜。
德云社管理难题:招生机制与培训体系存在怎样的缺陷?
小黑龙的经历,暴露的不仅仅是一位粉丝的梦想破碎,更牵扯出德云社招生和培训管理的诸多问题。
公开的招生看起来透明,但“小黑龙”事件中,刷礼物提高排名的操作让不少人质疑公平性。
这是否意味着,经济条件较好的选手更容易进入面试环节?
而这些刷礼物的资金投入,是不是无形中增加了参与门槛?
培训体系方面,德云社以往一直秉持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模式,人手培养。
而近年来,由于公司规模扩张,招生人数暴增,是否已经超出了公司在培训和资源分配上的承载能力?
在小黑龙发视频之前,还有其他学员用类似方式表达过不满,说明“被延迟入学”可能不是孤例。
多位学员调侃,“只要拍一个维权视频,他们就能突然‘开课’”,这种现象难免让外界感到疑惑:德云社的宣讲与实际培训之间,是不是缺少一条清晰的流程链条?
更重要的是,学员五年间的等待里,不仅损失了时间和精力,还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而德云社作为行业头部,未能及时对学员的诉求作出答复,这背后反映的可能不仅是管理上的疏忽,也展现出面向公众沟通上的不足。
学员的期待与现实的落差:为何只有“发视频”才能得到回应其实,不只是小黑龙,其他一些德云社的学员也曾公开提过类似的不满。
在传统行业与现代管理模式的碰撞中,德云社有没有认真考虑过学员们真实的想法?
这几年里,有部分学员通过短视频平台维权后,事情才有了实质性进展。
为什么这些问题不能更早地在内部沟通中解决?
部分业内人士指出,德云社近年来发展迅速,台前热闹,但后台的配套管理措施可能未能完全跟上扩张速度。
广纳学员本意是为相声行业培养更多新鲜血液,但如果招生量与资源培训能力不匹配,便容易产生落差。
简单地“放置”学员,既可能伤害人心,也对品牌形象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短视频维权的普及也给学员提供了一个发声的平台,但它本质上是对公司制度的补救,而不该成为主导矛盾解决的方式。
从学员的角度来看,每一次公开发声都是自我挑战。
一方面,他们希望得到公平的解释;另一方面,一旦解决不当,也可能付出长期被贴上“爆料者”标签的代价。
相声行业的扩张对于德云社来说是不小的挑战。
吊诡之处在于,德云社代表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改革,却又面临无法彻底抛弃“师徒制”等传统管理模式的问题。
如“小黑龙”事件这样的一次矛盾爆发,其实也在触及更深层次的行业发展问题。
对于德云社来说,急需的是一套符合当下市场规则的管理系统。
优化招生机制,是保障学员权利的第一步。
杜绝招生环节的不透明漏洞,明确入学后的学员流程,能够给新学员更强的归属感和成长信心。
同时,改善与学员之间的沟通方式,让任何矛盾可以尽早得到协调,维护品牌形象的同时,也能为行业树立一个更规范的标杆。
从事件背后看,除了德云社之外,其余的相声团体和相关行业管理部门或许也能从中有所看见。
传统曲艺的延续,需要更多系统化的体系保障与执行标准。
结尾:在传承与发展间找到平衡小黑龙的经历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是因为它映射着许多类似的现实问题——企业管理和个人诉求如何找到平衡。
在相声这门注重传承又与现代市场接轨的行业里,德云社无疑承担了领军角色。
而这次的风波,表面上只是一件学员维权事件,实际上是一个调整与反思的契机。
对学员来说,追求梦想的脚步不能停止,但也当理性看待梦想与现实。
同时,这个事件也提醒更多有梦想的人在选择机会时,保持清醒和耐心。
德云社,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未来能否用更现代化的方式改进管理,将直接影响到相声行业的未来走向。
传统与现代能否找到最适切的平衡,这不仅是一个相声圈的问题,也是更多文化行业的命题。
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