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活了50岁,在青楼睡了30年,齐名李杜:守不住肉体,要守住灵魂

漫步心灵田野 2025-02-06 16:56:08

一缕阳光带来了黎明,同时也照射在了一间挂着红纱薄帐、弥漫着脂粉香味的房间中。

“哎呀呀…”房中大床上一个面容疲惫的中年男子揉着脑袋缓缓起身,将胳膊从旁边尚且沉睡、面带微红的娇俏女子头下抽了出来,“昨夜又喝多了,杜十三啊杜十三,明天你可不能再这样了啊。”

结束了一天的公务之后,杜十三条件反射一般溜达到了青楼楚馆一条街,看着左边的怡红楼、右边的快绿阁,杜十三顿时在原地纠结了起来,最后“嘿嘿”一笑:“明天再也不能放纵了,和我今天有什么关系?”

“小翠、春红,我来了,倒酒啊!”

青楼之中顿时更加弥漫着快活的空气,一旁伺候的几个小丫头悄声低语:“这位杜大人连着来了半个月了吧,倒也真是不觉得腻。”

一个丫头捂嘴一笑:“你是新来的吧,你可不知道他呢,说起来这位杜大人啊,可真是一个妙人…”

经典文人?给你一点跨时代的震撼

在中国传统文艺作品中,一个合格的、符合人们想象的书生形象应该是怎么样的?

杜牧便生动地演绎了这个模板。

杜牧生于贞元十九年(803年),他出身名门,爷爷杜佑乃是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封岐国公,父亲杜从郁乃是太子心腹,官拜秘书丞,他因为在家中排行十三,所以也被称为杜十三。

然后杜牧十岁丧祖、十五岁丧父,杜家一夜之间支离破碎,各人只顾卷钱跑路,除了一个老仆和乳母,没人理会年幼的杜牧。

乳母为了照顾杜牧,把最后一口米汤给了他吃,自己活活饿死了,老仆见事已至此,也是带着杜牧最后一点家传的字画不告而别了。

没想到啊,我堂堂名门之后,三岁识千字、五岁背古诗、七岁精通诗词歌赋、十岁熟读诸子百家…二十岁连饭都吃不饱。

无奈的杜牧只能靠着自己的文笔讨生活,以至于也经常给一些在青楼中从事“体力劳动”的小姐姐们写一些唱词诗句,不可避免地也就和她们多了一些接触。

出身名门、家道中落、满腹经纶、报国无门、流连风月。

可能传统文艺作品中的风流书生经典模板就是如此吧。

不出所料的反转情节也来了,身无长物的杜牧要上东京洛阳赶考了,伯乐慧眼识名驹的一幕即将上演。

大和二年(828年),25岁的杜牧到了洛阳赶考,但此时他已经不是籍籍无名之辈了,因为他在23岁那年写了一篇《阿房宫赋》。

这在今天被选入了语文课本的名篇,在当时自然也是引起了文坛震动,就连无数大家们都争相阅读、交口称赞,如今正主来考试,更是让人纷纷侧目,都在猜测如此大才能考个什么名次。

这次科举的主考官名叫崔郾,在到洛阳后不久,他的前辈吴侃便来找他,向他推荐杜牧。

崔郾此时正在接风宴上,左手酒杯、右手鸡腿喝的正高兴,也没听清吴侃说什么,只是随口应付。

吴侃见状,也只是一笑:“既然如此,那我就姑且背诵一下这小子的《阿房宫赋》,让崔考官评判一下他是否够个状元。”

说着,吴侃便开口背诵了起来。

当背到“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时,崔郾已经停住了咀嚼鸡腿的嘴。

当背到“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时,崔郾的手指敲着桌子默默沉思。

当背到“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时,崔郾已经瞪大了眼睛,似乎不敢相信自己听到了什么。

这是什么思想?

这不就是等于在说“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吗?

不是哥们,什么年代啊,辩证法都用上了?

听到这超前的思维,崔郾沉默了,但是他还是不能答应吴侃给个状元。

你跟谁的?出来混要讲背景

老哥,既然你都用上唯物辩证法了,那是不是也能明白历史唯物主义?

咱现在是在唐朝,而且是在下坡路的唐朝,这一届的状元已经内定了,就是韦家的韦筹。

杜家是有三朝宰相,可是那已经入土了,韦家的大佬可是还活着呢,你懂我意思吧。

唯才是举这种事情还是往后推推,相信后人的智慧吧。

吴侃也沉默了。

那既然状元给不了,给和前三甲行吗?

还是不太行?

那给个前五总行了吧。

这次崔郾总算点了头,吴侃这才略有不甘地走了。

随即就有人向崔郾举报,杜牧才学是不错,但他之前总是出没于青楼之中,那里都快成他的复活点了,这样的人是不是根本不能中举啊。

崔郾却是一拍桌子,你凭什么看不起逛青楼的人,逛青楼招你惹你了,我就不能…啊呸,人家就不能是随便逛逛?今天别说杜牧逛青楼,他就算是个在青楼里端茶倒水的小二,我也保他个第五名。

果然这次科举,杜牧中了第五,韦筹中了第一,剧本向事先确定好的方向发展着。

杜牧对此却不以为意,不管是第一还是第五,自己总算是上岸了,终于有机会能够一展胸中抱负,不负多年所学了。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并且给了杜牧一个大耳刮子。

一个新进进士,就想治国安邦?

想什么桃子呢。

想治国?行啊,先解决一下目前最大的政治问题——牛李党政吧。

牛僧孺、李德裕,两个神仙斗法,你想跟谁?

谁都不跟?那一起揍你。

在这唐朝有名的政治斗争之中,杜牧家和李德裕家是世交,但杜牧却很欣赏牛僧孺的治国理念,和其私交甚笃,这就导致了杜牧两边不是人,最终被排挤出了长安,到了江南开始了幕僚生涯。

没想到就是这仕途失意的悲剧人生,打开了杜牧放浪形骸的诗词天地,或许世界上少了一个名叫杜牧的名臣,但文学史上多了一座名号樊川居士的高峰。

在江南的日子里,杜牧首先结识的是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并且由此也认识了他弟弟沈述师。

沈家兄弟都是爱好文学之人,和名声在外的杜牧自然是一见如故,三人经常饮酒作乐、吟诗作赋,并且沈述师家还养了一支“歌舞团”,美丽小姐姐的大胆舞蹈令杜牧大呼精彩。

其中有一人名叫张好好,美丽动人、身姿苗条,让杜牧十分喜爱,刚想开口向沈述师讨要张好好,却之见张好好款款坐进了沈述师的怀里。

原来张好好已经被沈述师纳了小妾,无奈的杜牧只能喝了杯酒,叹了声可惜。

直到六年后,杜牧才又在长安见到了张好好,原来沈家也早已落败,张好好流落他乡,只能在长安酒铺中沽酒为生。

颇有同病相怜之感的杜牧,当即写下了一首《张好好诗》来抒发自己多年的感情,而这首长篇的五言诗,也成了杜牧的代表作之一,堪称是他为女子所作长篇五言诗中的“双绝”。

令一绝则是杜秋娘。

换一批吧,我来给你选个秀

杜秋娘本是金陵一歌女,年纪轻轻便艳名在外,最擅长演唱的诗词竟然是《金缕衣》: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这歌姬演唱励学诗词,破有一种“小弟弟你一定要好好读书,以后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样的感觉。

但她也就是凭借着这首《金缕衣》演唱的好,被镇海节度使李锜看中,收为了小妾。

后来李锜起兵作乱,被平定之后他的一切都成了唐宪宗的战利品,杜秋娘自然也被发现了,一眼之下唐宪宗也拜倒在了杜秋娘的石榴裙下,将她收入后宫。

哪怕宰相李吉甫劝唐宪宗要雨露均沾,哪怕选点新的妃子呢,皇帝干这种事很正常,但唐宪宗却就是独宠杜秋娘一人,还对李吉甫笑道:朕有一秋妃足以。

在唐宪宗驾崩,唐穆宗继位后,杜秋娘也是失了势,被赶回了金陵。

当杜牧再次看到杜秋娘时,她已经是面容憔悴、人老珠黄,和当初光彩照人的判若两人。

心有所感的杜牧再次提笔,为她写下了长篇五言诗《杜秋娘诗》,这次读者的反响更是强烈,哪怕是李商隐都来写诗给杜牧回应,首联就是“杜牧司勋字牧之,清秋一首《杜秋诗》”。

开成二年(838年),35岁的杜牧终于调任宣州团练判官,不再寄人篱下,但多年以来养成的生活习惯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喜好美女已经成了杜牧的本能追求,并且杜牧也是非常遵循“远乐近玩”的规矩,没事就去湖州找朋友崔君玩。

崔君乃是湖州刺史,自然是吃喝玩乐一条龙给他安排的明明白白,但杜牧却就是不太开心,因为这些陪酒的小姐姐让杜十三总想说声“换一批”。

那你老弟到底想找个什么样的,你开口,这湖州境内我就能给你找来,咱说话好使。

杜牧一听,竟然就有了个绝妙的点子——这就快到五月端午了,你给我举办一个龙舟比赛,把全湖州的人都引来观看,我从这些人里慢慢挑。

崔君闻言也是举起了大拇指,行,还是你会玩啊,既然你开口了,那就整。

到了端午这天,果然湖州河流两岸人满为患,大家摩肩接踵,争相观望,杜十三瞪着眼看了半天,果然眼前一亮,让人上前带来了一对母女。

阿姨,你家女儿多大啦?

女子看着比自己小不了几岁的杜牧问自己,小心翼翼地说道:刚刚十二。

十二?好年纪,我要娶她。

女子一听眼泪都要掉下来了,大人啊,她才十二啊,这怎么娶啊。

杜牧笑道:我不是现在就要娶她,而是十年之后再娶,我给你把聘礼留下,十年后我肯定回来当刺史,到时候再晚婚,如果十年我回不来,那这女孩随你家嫁人就是。

女子一听,这个对赌协议对自己家完全没害处啊,当即便答应了。

从此杜牧也开始了奋斗之路,果然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个女人。

错过的爱,总是那么刻骨铭心

四年后,杜牧升为了黄州刺史。

值得一提的是或许黄州的娱乐行业不是那么发达,以至于杜十三经常思念起自己在扬州救济青楼中可怜小姐姐的事情,以至于也写下了很多纪念此事的诗。

例如《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再例如《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可见扬州真的给杜牧留下了一段难忘的粉红色的回忆,让他流连忘返。

后来杜牧又先后担任池州、睦州刺史,在这些位置上,杜牧也是能够做到爱民如子、改革弊政,官绩考核几乎没有下来过上等。

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杜牧的好友周墀已经当了宰相,他调任杜牧进了京城为吏部员外郎。

这可几乎等于“中央组织部”的司局级干部了,说一句前途无量绝对不为过,杜牧也对自己的未来重拾信心,虽然已经到了和当初湖州小女孩的十年之约,但杜牧却依旧想先试着实现自己开始读书时的治国抱负。

但唐朝的疾病难返,又岂是一个小小的员外郎能改变的,在三年时间多次上书之后,朝廷依旧还是那个烂样,失望的杜牧在一次经过骊山清华宫时有感,留下了三首七言绝句,其中以第一首最为出名: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算了算了,放弃救国观念,尊重国家命运,我还是回湖州找我的小妹妹去吧。

于是在三次上书请求外放之后,杜牧成功被调为了湖州刺史。

但当他找到当初的那户人家时,却发现那个小女孩早就嫁人三年了,孩子都快打酱油了。

人家母亲也是理直气壮,大人啊,你说十年回来,这可都十四年了,我们家女儿可是在十一年的时候嫁的人,这可不算是违反约定啊。

杜牧看到女孩幸福的样子,和自己当时想象的一样,果然是人间绝色,但可惜自己来晚了啊。

无奈的杜牧也只能留下了一首《叹花》:

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

如今风摆花狼籍,绿叶成荫子满枝。

便转头离开了。

之后的杜牧也是彻底放飞自我,开始四处游山玩水,而每到一地必打卡的地点就是当地的青楼楚馆,甚至经过杜牧这种“大V认证”的歌姬,身价也是一时暴涨,而如果当地有杜牧的朋友,那气氛就更加欢乐了。

一次杜牧到了淮南,恰好他的朋友张祜就在这里,两个“狐朋狗友”立刻到了当地的知名青楼中一醉方休,席间二人都看上了一个女子,但虽然唐朝风气开发,可也还没到那种地步,于是二人便决定扔骰子定胜负。

前两次扔二人都是平局,于是换了一副骰子继续,这骰子就是那个歌姬送过来的,纤纤玉手捏起骰子放在杜牧手里,让他都看的愣神了,当即开口吟道:

骰子逡巡裹手拈,无因得见玉纤纤。

张祜闻言也是不甘示弱,接了一句:

但须报道金钗落,仿佛还因露指尖。

二人闻言相视大笑,谁能拥有这个女子似乎也是不重要了。

大中六年(852年)冬天,五十岁的杜牧在老家樊川的田园中,他似乎感受到了自己已经不行了,多年来的纵情声色已经掏空了他的身子,他似乎看到了他爷爷杜佑在向他招手。

临终之际杜牧给自己写了一篇墓志铭,但这篇墓志铭却是平平无奇,遣词造句着实不像是齐名“大李杜”之人所写的。

看着自己这篇墓志铭,杜牧呵呵一笑,随即将自己多年来收集、撰写的诗词文稿付之一炬,留下来的只不过十之二三,这个在脂粉堆里泡了半辈子的男人,似乎在和自己的一生告别。

杜牧二十岁入世以来,或许是为歌姬写词,或许是自己喜欢柔软的小姐姐,或许是因为想逃避这个纷乱的世道,因不能一展抱负而放纵自己,但不可不说的是这个男人对于青楼女子并不是完全的当成宣泄玩物。

他有过“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美好回忆,也有过“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的自怨自艾。

但从感情上来看,他和这些卖笑为生的女子是真的有同病相怜之处,这些女子缺少一个愿意照顾他们的良人,杜牧缺少一个愿意接纳他的明君,当真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