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刷到了一个新闻,让人细思极恐。
今年6月,黑龙江,一个14岁的初中生就因为一次性服用了30片卡马西平,在课堂上突然昏迷,神志不清。
经医院检查,发现这孩子不但有高乳酸血症、低钾血症、血管舒张性休克,还有肺部感染、肝功能异常等好几种并发症。经过了47个小时的紧张抢救和两次血液循环,这孩子才终于被救了回来。
有人问,“卡马西平”是什么?这些孩子为什么会大量吃药?
据了解,现在很多孩子通过大量服用止咳药“右美沙芬”,或癫痫药“卡马西平”来致幻。过量服用后的效果,等同吸毒,整个人晕乎乎、飘飘然,会有一种“兴奋感”和“幸福感”。
这个男孩在醒来后,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向父母坦白了真相:
吃这个药是因为学习压力太大了,卡马西平“能致幻、放松心情”。
而这也不是他第一次嗑药,以前他嗑过右美沙芬,后来买不到了,才开始嗑卡马西平的。
随后,男孩还透露:不是他一个人在嗑药,班里很多同学也都在悄悄嗑药,有的都嗑了一年多了!
他们何尝不知道,滥用药物不好,但被压抑的情绪如同紧绷至极的弓弦,嗑药只是他们试图放松那根弦的无奈之举。所以,一开始他们可能也就吃个10片,但慢慢地,10片没感觉了,就变成20片、30片,甚至更多!
最后发现上瘾了,想戒也戒不掉了,各种副作用也随之而来:
有的精神混乱,学习能力下降,记忆力衰退,严重的则抑郁、自杀自残甚至呼吸骤停、心脏衰竭。
现在的孩子
内心究竟承受了多大的痛苦?
现在的孩子,有多不容易,大家都能看出来。
每天五六点钟起床,在路上还要见缝插针的学习;
课间十分钟形同虚设,上厕所的几分钟竟然成了孩子们最放松的时刻;
晚上回到家,学校作业、家庭作业、补习班成为了每天固定项目,当我们还在抱怨“996”的时候,这些孩子早已实现了“007”;
这些孩子每天背负着沉重的压力向前走,他们除了学习,一无所有。他们焦虑却又充满着无助。
在我们的咨询室中有这么一个孩子,父母都是高知分子,对她的要求非常高:必须考第一。
这个女孩从小就是在刷题中度过的,每天不是学习就是在学习的路上。
初中的时候,每天学习到凌晨是常态。
上了高中,学业更是繁忙,甚至在放学之后还要上三四个补习班。
在妈妈的口中从来没有鼓励和赞美,张口闭口都是“分数”、“成绩”。在她没考到第一的时候回馈的永远是责备。
“我处在这样的环境中真的受不了了,我快崩溃了!”
高强度的压力让这个孩子时刻处于焦虑和迷茫中,她不知道自己未来会如何。
在咨询中,我们发现了孩子左胳膊上布满了一道道伤痕,据她所说,自己实在受不了的时候就会用铅笔、圆规或者其他东西在胳膊上划一道,疼痛会让她很快清醒。
曾有人说过,教育不是单纯的分数和成绩,而是要为孩子未来的人生负责。
当你不断向孩子施压的时候,当你对孩子没有了欣赏和赞美,张口闭口都是“分数”的时候,当你以自己所谓的经验将孩子困在方寸之地的时候,那孩子也离崩溃不远了。
当孩子被压力裹挟的时候
我们必须为其寻找缺口
还记得那个带高三女儿翘课晚自习,回家和孩子玩了很久棉花糖机器的妈妈吗?
这位妈妈将视频发到了网上,却令无数网友破防,她是这样说的:
“网购的棉花糖机今天到货了,和高三的女儿玩一个晚上,女儿压力太大了,今天终于在她的脸上展露出了无忧无虑的笑容,虽然牺牲了一个晚自习,但是也没有关系吧?”
在许多家长眼中这是难以置信的事情,这位妈妈却这样做了,一个晚自习换来孩子脸上的笑容,她认为值得。
网友的评论更是让人心疼:
孩子可能不会出人头地,但也不会人头朝地。
还有“中国榜样家长”刘称莲,之所以有这个称呼,也和她的育儿观念有关。
她的女儿,小学,初高中就读的都是重点学校,学业很繁忙,压力很大,大家都很卷。
周末,大家都奔波在各个课外班时,刘称莲却坚持带着女儿外出爬山、郊游,参观博物馆、图书馆,或是去公园游玩。
即便女儿上了高中,她也尽量让女儿一周有一天彻底放松的时间去娱乐,或者做自己想做的事。在最繁忙的高三时,刘称莲甚至带着女儿深夜飞往内蒙古,一起感受流星雨的震撼。
刘称莲说:“这是一个十分疯狂的决定,但如果时光倒流,我仍会坚定地选择带孩子去。这样的实际行动,能够更好地支持孩子的内心,这远比简单的安慰来得更加有效。”
在她松弛、冷静、理智的教育下,女儿内心富足,抗压、抗挫力强,成绩也一直在稳步提升,最后考上了北京大学。
现在的孩子,因为教育的“内卷”,承受了重重的压力,“成绩”、“分数”就像大山一样压在了孩子的身上,如果父母不能体会到孩子的难处,那可能将会是一种悲剧。
之前有一种说法:
为什么医生的孩子比教师的孩子幸福感强?
这个问题不禁让人深思:医生看多了患病的孩子和后悔的家长,而教师则见过最多优秀的孩子和“鸡娃”的家长。
身为父母,如果将孩子从学校逼到医院,那无疑是失败的。
孩子的成长,相较于成绩而言,更需要健康的体魄和丰盈的内心,这样才能拥有一往无前的勇气,未来才能充满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