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士转业是否档案分就决定一切,还需不需要准备考试呢?2025年,我们了解到退役军人安置政策在多个地方有了变化,基本上取消了转业军士的笔试环节,改为单纯依靠档案量化评分来选岗。

这一改变,让一些选择转业的军士松了口气,觉得既然不用考试,就可以“躺平”,反正只看档案分,而档案分似乎又无法改变。但事情真的如此简单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确实需要了解一些相关政策。在转业士官安置岗位时,排在前面选岗的,几乎都是服役20年以上的老兵,他们档案分有的高达120分,能够拿下市级事业单位。而排名靠后的,尽管服役年限也不短,但由于立功受奖较少,可能最终只能选择偏远乡镇的工勤岗。所以,有的战友感慨档案分高1分,选岗时就能领先一大群人。现在考试取消了,似乎无法通过考试改变命运,档案分成了唯一标准,难道档案分真的就决定一切,考试就毫无意义,什么都不用准备了吗?

首先必须承认,军士转业和军官转业确实有所不同。军官转业基本上是档案分加考试分,特别是营级以下军官。而对于军士转业,我们能看到档案分在转业安置中的权重确实越来越高。根据最新的量化评分细则,军龄、立功受奖、艰苦地区服役经历、担任骨干职务等都能直接加分。比如,获得三等功加3分,连续在艰苦地区服役半年以上,还能按月累加积分等。所以,在部队期间的表现直接决定了转业去向,毕竟档案分是选岗的重要依据,排名靠前的先选。

那么,是不是就完全不用准备考试了呢?这还得看当地政策。如果当地明确转业军士是按照档案分加考试分来选岗,那就一定要准备考试。即使是在纯粹按档案分选岗的地区,考试能力对于未来岗位竞聘也非常重要。因为有些事业单位的管理岗或专业技术岗,从工勤岗转过去时,可能需要参加内部考试。所以,档案分竞争激烈,直接关系到能否选到好岗位。在服役期间,如果没有足够的立功表现、艰苦地区经历或骨干任职经历,仅靠军龄在选岗时确实很难占据优势。
面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第一,服役期间一定要有强烈的档案意识,把档案整理得详实完善。每一次立功受奖、每一段任职经历、每一项个人表现,都可能影响档案分的高低,进而影响选岗结果。

第二,不要完全放弃考试准备,多学习总是没错的。
第三,一定要提前了解安置政策。不同地区的评分标准和选岗规则可能存在差异,有些地方甚至对配偶户籍、结婚年限有特殊要求。特别是打算安置到某个特定地方时,务必了解当地具体政策。比如,昨天我了解到有位军士,将配偶户口从成都天府新区迁到锦江区,以为这样就能安置到锦江区,结果因配偶户口迁入不满一年,最终只能安置在天府新区。所以,不了解当地政策,很可能陷入被动。

当然,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军官档案由干部部门整理,军士档案由军务部门整理。如果发现档案材料有缺失,要尽快自行联系相关部门补齐。总之,既然选择了转业安置,就要调整好心态,理性看待选岗结果,毕竟一次选岗并非决定终身。特别是排名中等靠后的战友,不要觉得前面的岗位被选走就没有好工作了。战友们,不打无准备之仗,重视部队服役经历,认真对待档案整理,适当准备考试,充分了解政策,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希望战友们转业时都能选到心仪的岗位。
(本文系作者综合公开信息分析,只代表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或者决策建议,具体政策和信息以官方发布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