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多肉温差上色,三个月对比实验,退伍军人转型记,夜间通风需保证
在众多绿植里,多肉植物备受喜爱,特别是法师多肉。法师多肉有很多独特之处,它叶片层层包裹,像盛开的莲花一样,而且颜色绚烂,在不同的养护条件下能呈现出多样的色彩。比如说,当温差合适的时候,它的颜色会变得超级艳丽,这也是很多人追求的养护效果。
有一位退伍军人张大哥,退役后在城市里找工作四处碰壁。他就想着自己在家乡华北地区的农村老家也有种植植物的经验,于是决定尝试把多肉植物养起来,看能不能转型做成个小事业。张大哥一开始就选择了法师多肉,他住在农村的自家小院里,那里光照比较充足,而且地域广阔,通风条件良好,这些都是养多肉很有利的自然条件。
很多人在养法师多肉的时候会遇到上色难的问题。像在城市的写字楼办公室里,很多年轻人喜欢在办公桌上放一盆法师多肉,看起来很可爱,可总是颜色灰扑扑的。这是因为办公室里光照不足,而且没有合适的温差。温差对于法师多肉的上色是很关键的。张大哥开始做一个关于法师多肉温差上色的三个月对比实验。
第一个月,张大哥把一些法师多肉分别放在院子不同温度环境下。他把其中一组法师多肉放在室内的窗边,这里温度比较稳定,大概在18 - 22摄氏度,而且没有昼夜温差或者温差很小。这就像很多人家里养多肉的情况,温度一直差不多。到了第三天的时候,张大哥发现多肉的状态没什么变化,叶片软软的,颜色也没什么变化。第七天的时候,还是老样子,多肉看起来有点没精神。到了第十五天,依旧没有上色的迹象,叶片还是比较单薄,颜色暗淡。
然后他把另一组法师多肉放在院子里,华北地区秋季白天温度能达到25 - 30摄氏度,晚上温度下降到15 - 18摄氏度左右,有很大的昼夜温差。三天后,张大哥就发现这组多肉的叶片似乎有点变紧实了,颜色微微有一点点变深。七天的时候,这组多肉的颜色开始变得明显,叶片边缘开始有淡淡的红色冒出来。十五天的时候,红色已经比较明显了,而且叶片也长得更加厚实,整个植株看起来很有活力。这种对比很明显地体现了温差对法师多肉上色的影响。
在多肉的品种选择方面,除了常见的法师类,还有佛珠、玉扇、熊童子等冷门但很美的品种。佛珠的叶片像一串串珠子,垂吊下来非常好看。它比较适合在潮湿的环境里,比如在华南地区的咖啡厅,湿润的气候能让佛珠长得很茂盛。但是佛珠如果光照太强,叶片容易干枯。所以如果在华南地区养佛珠,放在采光好的地方但又要避免中午强光直射。就像网友分享的,他在广州的一个咖啡厅养佛珠,最开始不知道要调整光照,放在大落地窗边全日照,结果佛珠的叶片开始干枯,后来调整了位置,每天只有上午和下午有一点阳光照射,佛珠又恢复了生机。
玉扇,叶片肥厚,顶部有一个像扇子一样的开口。这个品种在温差大的时候,叶片边缘会变色。在华北地区,冬季室内外温差大,如果把玉扇放在窗边,室外的低温加上室内的较高温度,能让玉扇展现出独特的色彩。张大哥也试过养玉扇,他说刚开始的时候,玉扇总是长得慢,后来发现土壤排水性很重要。有一次,他用了太黏重的土,玉扇就烂根了。换了疏松透气的土之后,玉扇就长得很好。
熊童子就更有趣了,叶片顶端像小熊的爪子。在温差大的时候,小爪子尖端会变成红色。不过熊童子很容易徒长,如果湿度长时间大,通风又不好,它就容易长成细长的一根,爪子也不明显了。张大哥的邻居刘大姐在天津,天津的秋冬季节比较干燥,但是湿度有时候也会比较大。刘大姐养熊童子的时候,没有注意夜间通风。结果熊童子就徒长了,她很是懊恼。张大哥告诉她,华北地区昼夜温差大,晚上一定要保证夜间通风,这样既能降温,又能减少湿度。
再回到张大哥的法师多肉对比实验。到了第二个月,室内那组法师多肉还是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而院子里那组多肉颜色已经非常鲜艳了,红色部分增多,整个植株看起来就像一幅油画。到了第二个月的第七天,张大哥又在院子里新选了一些法师多肉,模拟办公室的那种环境。室内这新组的法师多肉和之前那组情况差不多,叶片稀疏,颜色单一。院子里那组新选的多肉在第十天的时候,颜色开始变深,在第二十天左右,颜色就比较好看了。
第三个月的时候,室内这组法师多肉生长缓慢,甚至有几株叶片开始发黄脱落。这就像在办公室场景下,由于没有合适的环境条件,多肉慢慢失去活力。而院子里那组法师多肉经过三个月的生长,在温差的作用下,颜色艳丽得让人惊叹,植株也更加健壮。
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法师多肉的生长受环境影响很大。在南方地区,比如广东,气候炎热潮湿,像办公室那种封闭环境里,想养好法师多肉就更难了。有广东的朋友分享,他在深圳的写字楼办公室里养法师多肉,用了加湿器还加了补光灯,可是多肉的上色效果还是不好。这就是因为没有昼夜温差,即使补光加湿也不能完全模拟出适合法师多肉上色的环境。
而且不同地形地貌也会对多肉养护有影响。在山区,比如张家界所在的湖南地区,白天温度高,晚上温度低,多肉在这样的环境下生长得很好。但是如果是在山谷里,湿度大,通风不好,就需要特别注意夜间通风。
说到夜间通风,这是很多多肉种植者容易忽略的一点。就像前面提到的刘大姐的熊童子,就是因为没有注意夜间通风才徒长的。在办公室场景里,很多人觉得多肉放着没关系,不会特意去通风。其实在华北地区,像张大哥老家那样的小院,晚上如果不开窗通风,多肉第二天就可能会有黑斑,因为湿度排不出去。在上海这样的南方城市,湿度本来就大,如果室内养多肉没有好通风,多肉很难养好。
再看看一些网友分享的例子。有个在成都的上班族小李,成都的气候比较湿润,他想在家里养法师多肉。他把多肉放在客厅,客厅有空调但通风一般。小李发现法师多肉的颜色总是暗暗的,而且经常会有一些小虫子。后来他看了很多多肉论坛的介绍,知道是通风的问题,就在客厅装了一个小风扇,晚上定时吹一会儿,多肉的情况就好多了。
还有个新疆的朋友老王,新疆昼夜温差大得很。老王在自家院子里种了一院子法师多肉。老王发现,在夏季的时候,虽然昼夜温差也不小,但是白天的温度太高,法师多肉有点受不住,颜色也不好看。后来他就给多肉搭了个遮阳网,让多肉在合适的光照范围内,又保证了温差,法师多肉又长得很好看了。
从这些例子和对比可以看出,法师多肉想要养好,温差上色是一个关键,但同时也要考虑不同的地域、场景、品种等因素。不同地区的昼夜温差不一样,不同的场景里光照、湿度、通风条件也不同,不同的品种又有着各自特殊的养护需求。
那么问题来了,在北方寒冷地区冬季室内有暖气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调整环境因素让法师多肉也能上色呢?是增加人工降温设备还是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