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向晖:我的情报与外交生涯(32)

子名历史回忆录 2024-10-21 14:08:50

1969年1月20日,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

2月19日,我外交部新闻司发表声明说:

“前中国驻荷兰外交官廖和叔叛逃,并由美国中央情报局送往美国”,美国政府“拒不接受中国政府的严正要求,并且继续诬蔑中国”,因此,不适宜“按预定日期在2月20日举行第135次中美大使级会谈”。

不过,由于尼克松采取破格的外交行动,中美第135次及第136次大使级会谈得以进行。

1970年5月,中方又因美国侵略柬埔寨推迟了第137次大使级会谈(此后未恢复)。

接着,尼克松多次做出了向中国友好的表示,并准备亲自访华。

尼克松访华参观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1971年4月下旬,美国《生活》杂志发表了斯诺写的《同毛泽东的一次交谈》。文中说:

是否应该让代表垄断资本家的尼克松这样的右派来呢?应该欢迎他来,因为,毛泽东解释说,目前中美之间的各种问题需要跟尼克松商量解决,毛泽东高兴同他晤谈。他作为一个旅行者也行,作为总统也行。

4月29日,美国国务卿在伦敦发表讲话称,斯诺报道的毛泽东要尼克松总统去访问是“随随便便提出的”,不是“当真的”。

他还说,中国的对外政策是“扩张主义的”;中国必须“无条件地”参加国际社会,遵守“国际法规”。

这时,美国国务院宣布对台湾的主权是“一个未解决的问题”。

5月4日,新华社发表评论说,美国国务院宣扬“台湾地位未定”是对中国内政的“无耻干涉”,是“以中国人民为敌”。并说,尼克松所谓要改善中美关系是个“大骗局”。

这样,尼克松上台两年半,还是“谈不拢”。自1949年5月黄华会见司徒雷登算起,整整22年,“总是谈不拢”。

尼克松就职后,美国政府在别的方面向中国做些姿态:

1969年7月21日,美国国务院宣布:

放宽(但不是取消)对中国的贸易限制(允许美国旅游者购买不超过100美元的中国制的非商业货品),

放宽美国公民到中国旅行的限制。

8月8日,国务卿罗杰斯发表演说,谈到“共产党中国”时说:

“我们放宽了美国旅客购买他们的货物的政策,并且正在批准去中国旅行的签证。我们的目的是……帮助大陆上的中国人记起我们过去对他们的友谊。”

此后,美国政府陆续宣布进一步放宽对华贸易禁运和对美国人来华旅行的限制。

直到1971年3月15日,美国政府宣布凡持美国护照去的人,只要有“正当”目的,都许可到中国访问(而不只是旅行)。

同年4月14日,美国白宫宣布大幅度取消对华贸易禁运,把对华贸易置于与美苏贸易同等的地位。

对于上述种种,我国未予理会。

这就是毛泽东对尼克松说的“我们办事也有官僚主义”,“你们要搞人员往来这些事,搞点小生意,我们就死不肯”。

“十几年,说是不解决大问题,小问题不干,包括我在内。”

毛泽东说“后来发现还是你们对”,——实际上,是指美方改用我方在中美大使级会谈头几年采取的办法,即,先解决一些“小问题”,以便解决“大问题”。

所以,毛泽东决定先在人员来往方面采取主动,“所以就打乒乓球”。

当获悉在日本参加第31届世界乒乓球赛的美国乒乓球队有访华的要求时,毛泽东立即决定邀请该队访华。这一举世瞩目的“乒乓外交”,起到“小球推动大球”的作用。

4月14日,周恩来会见美国乒乓球队时说:

“中美两国人民过去往来是很频繁的,以后中断了一个很长的时间。你们这次应邀来访,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

基辛格评称:

“这也暗含有对我们的警告,如果中国的建议遭到拒绝,北京可以积极开展人民对人民的来往接触,……以求达到他们的目的。”

但毛泽东对美国放宽对华贸易限制则不予重视。在基辛格秘密访华前,毛泽东指示,不同美方谈贸易问题。

其后,美方多次要求开展中美贸易,我方均表示不感兴趣。直到毛泽东会见尼克松时,提到可以“搞点小生意”,双方贸易才开始起步。

从“打乒乓球”起到尼克松访华这“不到十个月”的时间中,中美之间有三次重要接触:

一是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发表了震动世界的公告;

二是1971年10月,基辛格公开访华,同周恩来预拟了尼克松访华时中美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草案;

三是1972年1月,基辛格的副手黑格访华,为尼克松的中国之行作具体安排。但中美关系仍未“正常化”。

以上五段中,毛泽东深入浅出地讲了中美关系的“哲学”方面。

以下三段,是毛泽东在回答尼克松所谈问题时就中美关系所做的表态或阐述,均按记录分段摘引,《访华》的修改处不予提及。

(1)尼:……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是赞成我这次访问的,苏联不赞成;日本是怀疑的,它已经表示了这种怀疑;印度不赞成。

所以,我们要研究为什么会这样,并决定我们的政策,看就全世界来说,我们应如何发展,而不是看眼前的问题。当然,朝鲜、越南、台湾这些问题也要讨论。

毛:对,赞成。

如前所述,尼克松把朝鲜、越南、台湾等问题作为眼前问题提出来,毛泽东不感兴趣。但从世界全局来探讨双方的政策及朝鲜、越南等问题,毛泽东是赞成的。

(2)尼:……究竟怎样好,是要日本处于中立和不能自卫的状态,还是在一个时期内让日本同美国具有某些关系,这都是属于哲学范围的问题。

……总理指出,他感到美国在伸手,苏联在伸手,那么问题是,人民共和国面临的危险,是来自美国的侵略,还是来自苏联的侵略?这是一个困难的问题,但是我们要讨论这个问题。

毛:来自美国方面的侵略,或者来自中国方面的侵略,这个问题比较小,也可以说不是大问题,因为现在不存在我们两个国家互相打仗的问题。你们想撤一部分兵回国,我们的兵也不出国。

基辛格认为,毛泽东在这里“暗示”了“一个保证”,“这个保证消除了美国两届政府的噩梦:害怕中国会武装干涉印度支那”。

他对毛泽东这句话的前半段则评论说:“通过排除法,显然说明苏联是毛泽东在安全方面主要担心的对象。”

这是曲解。

尼克松提出的问题是:

“人民共和国面临的危险,是来自美国的侵略,还是来自苏联的侵略?”

而毛泽东并未回答这个问题,根本不提苏联,而告以“现在不存在我们两个国家互相打仗的问题”。

尼克松访华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在基辛格一再强调的“中、美、苏三角关系”中,如果“通过排除法”,那只能意味着,对美国来说,来自苏联的威胁比较大。

(3)尼:主席先生,我知道,我多年来对人民共和国的立场,是主席和总理所完全不同意的。

我们现在走在一起来了,是因为我们承认存在着一个新的世界形势。我们承认重要的不是一个国家的对内政策和它的哲学,重要的是它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政策以及对于我们的政策。

毛:就是啰。

尼:……当我们看到美国和中国这两个伟大的国家时,我们知道中国并不威胁美国的领土。

毛:也不威胁日本和南朝鲜。

周:任何国家都不威胁。

对这一段,基辛格写道:

“尼克松雄辩地介绍了他从反共立场到今天来北京这一段漫长的路程(他的回忆录中记载了这段话),所根据的论点是,我们两国外交政策的利益是一致的,两国谁也不威胁对方。毛泽东趁这个机会对于美国的盟国做了一个重要的保证:

……他说,我们‘也不威胁日本和南朝鲜’。”

基辛格还说:

“在保证中国不会到国外进行军事干涉以及在谈到日本和南朝鲜时,毛泽东是在告诉我们,北京不会对美国的主要利益提出挑战。”

从以上三段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哪些是当时中美双方的共同点,也可以看出,毛泽东从“哲学”角度点到了或暗示了印度支那、日本、南朝鲜、苏联等问题。

(三)

关于这次谈话的结束部分,《访华》所摘录的很难让人理解,更看不出毛泽东在这段谈话中所显示的高度原则性和高度艺术性。

为便于解析,以下按记录分七段摘抄。

在上一节,周恩来说“任何国家都不威胁”之后,接着是:

(1)尼:我们也不威胁别人,我想你们也知道美国对于中国也没有领土要求。我们知道中国不想统治美国,我们认为你们也懂得美国不想统治中国。

同时,我相信,当然你们可能不会相信,美国和中国都是伟大的国家,它们都不想统治世界。

正因为我们这两个国家在这些重大问题上态度相同,所以我们相互并不构成威胁。

因此,我们虽然有分歧,但是可以找到共同点来建立一个世界结构,一个我们都可以在其中安全地发展自己、各走各的路的结构。对世界上另外一些国家谈不上这一点。

毛:你们下午还有事情?现在几点了?

周:四点半开全体会,现在是三点三刻。

毛:吹到这里差不多了吧?

尼克松说“中国不想统治美国”,“美国和中国都是伟大的国家”,这是事实。

但他说,美国和中国一样,“不威胁别人”,“不想统治世界”,则不是事实。

他说,中美两国“可以找到共同点来建立一个世界结构”,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是与中国反对少数大国操纵国际事务的立场相悖的。

对此,毛泽东没有回答,转而询问时间,表示结束会谈。

(2)尼:我想说,我们知道你和总理是冒了很大的险请我们来的,这对我们也是一项困难的决定。但是,我读了主席的某些著作。我看到主席写道,机会来到面前时,要“只争朝夕”。

毛(笑):只争朝夕就是他(指基)。

(毛泽东对尼克松的这段话仍未置答,而是以开玩笑的方式,推给基辛格。)

(3)尼:从个人的意义上说,你和总理对我都是不了解的,因此,你们不应该信任我。但是你们会发现,我不能做的就决不说,但我做的比说的要多。我就是想在这样的基础上,同主席和总理坦率地交换意见。

毛:大概我这种人放大炮的时候多。无非是全世界团结起来,打倒帝、修、反这一套,建立社会主义。

尼(微笑):就是像我这样的人,还有匪徒。

毛:你可能就个人来说,不在打倒之列。可能他(指基)也不在内。都打倒了,我们就没有朋友了嘛。

尼(笑):就没有靶子了。

这一大段话非常精彩。除“就没有靶子了”一句外,尼克松以基本相同的语言,全都写进他的回忆录。

对于毛泽东讲的“放大炮”那一句,基辛格认为,毛泽东是让人不要“认真看待中国到处墙上写着的这种喊了几十年的口号”,并据此认为,“中国领导人在和我们打交道时已经超越了意识形态,他们面临的危险使地缘政治占据了绝对的首位”。

事实是,在尼克松讲了“你们不应该信任我”,讲了“我不能做的就决不说,但我做的比说的要多”之后,针对“说”和“做”,毛泽东乘机讲了“放大炮”那一段。

毛泽东认为:

世界上许多国家面临着“打倒帝、修、反”“建立社会主义”的问题。毛泽东说过:“任何国家的问题,只有当地人民起来革命,才能解决。”

他曾说过:

“中国支持革命,不支持革命不行。哪里发生革命,我们就发表声明支持,并开些大会声援。帝国主义讨厌的就是这个。我们喜欢说空话,放空炮,但不出兵。放空炮,就叫侵略?出了兵的,反而不叫侵略?”

有意思的是,尼克松听了“放大炮”那段话后,马上想到“打倒帝、修、反”的对象,并联系自己,笑说“就是像我这样的人”。毛泽东又对他讲了一段“谈笑风生,寓意深刻”的话。

这是与上引的新华社2月17日对尼克松对外政策报告的评述相呼应的。

(4)尼:主席的一生我们都是熟悉的。你出身于一个贫穷的家庭,现在到达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一个伟大的国家的顶峰。

我的背景,不那么被人所知,我也是出身于贫穷家庭,现在达到了一个大国的顶峰。我感到,是历史把我们带到一起来的。

问题是,我们的哲学是不同的,但我们都脚踏实地,都来自人民,我们可以实现一个突破。这种突破不仅将有益于中美两国,而且在今后的岁月中会有益于全世界。我就是为此而来的。

毛:你的《六次危机》写得不错。

尼克松以基本相同的语言,将这段对话写进他的回忆录。

在这里,尼克松先讲到毛泽东个人和他个人的一些共同点,然后提出要同毛泽东“实现一个突破”,实际上还是要按照他的愿望共同“建立一个世界结构”。

毛泽东仍不置理,“顾左右而言他”,但换了一种方式,说“你的《六次危机》写得不错”。从而表明也研究过尼克松的著作。

(5)毛:所以我跟早几天去世的记者斯诺说过,我们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何必那么僵着呢?一定要谈成?

尼:他的死是很令人悲伤的。

毛泽东1970年12月18日同斯诺谈话时说的,“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中的“谈”,是指“谈”中美关系,首先是谈中美关系中的关键问题,即美国从中国的领土台湾和台湾海峡撤走它的一切武装力量。

这就可以从根本上恢复中美关系,实现中美建交。如果尼克松同意这样做,就是“谈得成”。

毛泽东估计到尼克松虽表示了访华的愿望,但很可能迈不开这样大的步子。

他从战略上考虑,没有以“谈得成”作为尼克松访华的先决条件,而是为他留下“谈不成也行”的余地。

毛泽东的这一战略决策,促使尼克松下定访华的决心。世界头号强国美国的总统,去访问并无外交关系且被称为美国“死心塌地的敌人”的中国,这使“全世界都震动了”。

1971年10月,第二十六届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台湾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提案,这是中国的巨大胜利。

毛泽东的这一战略决策,对当时直接威胁中国安全的苏联起到了约束作用,并扩大和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和威望。

尼克松访华前,已通过基辛格向我方表明,美国开始走向中美关系正常化,从台湾和台湾海峡撤走美国的一切武装力量还要有一个过程,美国还不能断绝同台湾国民党集团的外交关系,须待尼克松1972年赢得大选后,在第二届任期的中期,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实现中美建交。

因此,尼克松访华时,中美还是“谈不成”,“谈不拢”。

当毛泽东向尼克松回顾当年同斯诺的谈话时,尼克松采取回避的态度,只说一句“他的死很令人悲伤”。

(6)毛:人们会说话的。一次没有谈成,无非是我们的路子走错了。那我们第二次又谈成了,你怎么办啊?(双方站起来)

基辛格以大体上相同的语言,记下毛泽东这句话,但把“没有谈成”写为“失败”。他评称,“毛说的是对的,第一次的失败必然会使后来的成功逊色。”

——这是什么意思?搞不清楚。

在这里,基辛格忘了他自己的体会:“犹如瓦格纳歌剧的序曲,需要加以发展才能显示出它们的意义。”——“加以发展”,可能就是这样:

人们会说话的。一次(你尼克松总统)没有谈成,无非是我们的路子走错了。那我们第二次(“这个民主党如果再上台”)又谈成了,你怎么办啊?

这句话表明:

尽管尼克松访华是中美关系战略性的突破,但美国武装力量还未从台湾和台湾海峡撤走,这是毕生珍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毛泽东所不能满意的。

(7)尼(握着毛的手):我们在一起可以改变世界。

毛:我就不送你了。

毛泽东会见尼克松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如此答问,体现了毛泽东鲜明的立场和超人的智慧。

临末还要提到,《访华》指出:

“这次会见因毛主席大病初愈,到3时50分即结束。”

其实,当时已80岁的毛主席尚未痊愈。会见时,医护人员藏在附近房间内准备随时抢救。但毛泽东仍与尼克松谈了70分钟。

尼克松写道:

“他的思绪显然像闪电一样敏捷。”基辛格写道:“我从没有遇见过一个人像他具有如此高度集中的、不加掩饰的意志力。”

“他身上发出一种几乎可以感觉到的压倒一切的魄力。”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