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宇居,他可是毛主席的堂兄,毛主席小时候读书的时候,他还当过毛主席的老师。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帮毛主席处理了好多杂七杂八的小事,毛主席对他那是特别感恩。
好些年了,毛宇居这个名字都没多少人知道。可对毛主席而言,他跟毛宇居之间的师生情那是特别深厚的。
【很早就发现毛主席的天赋】
毛宇居,他还有个名字叫毛蕊珠,字先甲,是1881年农历六月三十出生的。
韶山人说,毛宇居和毛主席有亲戚关系。他本来住在东茅塘,跟毛主席共太高祖。
《毛氏族谱》里记着,毛主席的太高祖是毛际耀。毛际耀有四个娃,大儿子叫毛详焕,毛主席就是他的后代。还有四子叫毛详玙,毛宇居是他的后代。
韶山那儿流传着这么个事儿,毛主席小时候,去过离他家五里地远的井湾里私塾念书,当时在那儿教书的老师就是毛宇居。
其实,在到井湾里私塾念书之前,童年时候的毛泽东就已经在好几个私塾读过书。这事儿,得从毛泽东小时候讲起。
按道理讲,一个人在童年的时候,好像读书就能把所有课程学完,那毛泽东为啥老是转学?
毛泽东在兄弟里排行老三,乳名叫三伢子。不过,他前面的两个孩子都夭折了,这么一来,他就成了家里的长子。他的母亲文七妹很担心他,于是就把他送到外婆家去了。
文家可是书香门第,文家出了不少学习成绩很棒的人,毛泽东的表哥文运昌就是其中一个。
最开始的时候,毛泽东由他表哥带着,去文家舅舅开的私塾里玩。
私塾里有二十多个孩子,都8岁多了。按常理说,才3岁左右的毛泽东是听不懂课的。可舅舅文正莹却惊奇地发现,毛泽东好像对《论语》这些课程特别感兴趣。
课堂上,毛泽东坐得笔直笔直的。那些大孩子朗诵的时候,毛泽东也跟着摇头晃脑的,有模有样的,这可把文正莹和文运昌惊到了。
毛泽东在文家学习了几年,当时还没到读书的年龄,就已经学完了私塾的课程。嘿,甚至能靠着舅舅送的一本《康熙字典》去读《三国演义》这类古典名著了。
那时候,厚厚的《三国演义》就连大人都看不太明白。但毛泽东小时候特别爱学习,他不但能把《三国演义》全看懂了,还能讲给同学们听。
1910年的时候,毛泽东才8岁,他父亲就把他接回了家,送到离家没多远的南岸私塾去正式念书了。
开学之前,这儿的老师邹春培特别笃定地跟毛顺生讲:“您就把心放肚子里,在我这儿,就不存在教不会的学生。”
邹春培大概50岁的样子,那可是相当德高望重,听说他在晚清的时候还中过秀才。刚开头的时候,毛泽东特别爱提问题,邹春培对毛泽东可满意。可没过上几天,这个老师就发觉毛泽东有个“大问题”。
一开始,毛泽东不好好听课。别的同学都在学习,毛泽东却在那看《水浒传》。邹春培觉得这是本闲书,就叫毛泽东罚站。可毛泽东说,老师讲的他都已经学会了。
在邹春培看来,这孩子可是头一个敢跟老师顶嘴的。邹春培就讲:“那我考考你《论语》,你要是能答上来,这事儿就一笔勾销。”毛泽东马上就应下了。
结果,邹春培给毛泽东提了好几个问题,毛泽东都回答上来了,这可让邹春培觉得挺没面子的。
还有一回,邹春培从外面回来,瞧见全班学生都跟着毛泽东到池塘游泳去了,这可把邹春培气得够呛,他教了几十年书,就没见过这样的学生。
你得明白,那时候大清还没亡,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在人们心里那可是扎得稳稳的。要是不“尊师重道”,这在当时可就是大罪过。这不,邹春培就去找毛顺生了,想让毛泽东转学,还说自己“教不了”。
就这么着,毛泽东老是转学,每次老师给的说法都差不离儿。最后,毛顺生把毛泽东送到井湾里私塾去了,在那儿教书的老师就是毛宇居。
【毛宇居对毛泽东的赏识】
毛宇居打小就把古文读得透透的,在韶山这一片那可是相当出名,当地都管他叫“韶山一支笔”。
1906年秋,13岁的毛泽东到井湾里私塾上学了。毛宇居之前就听说了一些毛泽东的事儿,一直觉得毛泽东就是调皮捣蛋的孩子,可后来才发现不是这么回事儿。
有一天,毛宇居出门去了,等他回来的时候,瞧见孩子们都围在毛泽东的身边。他就走过去瞧了瞧,这一瞧,发现毛泽东正在讲《三国演义》的故事。毛宇居听了一阵子,就觉着毛泽东这孩子可真不简单。
他讲的故事,连毛宇居都没听过。毛泽东讲故事可有自己的一套,就跟说书先生似的,特别精彩,信手拈来。
毛宇居这才晓得,毛泽东是有学习天分的,所以在一段时期里,毛泽东要是在课堂上明目张胆地看小说,毛宇居也不会多言语。
一直到某天,毛宇居和毛泽东之间发生了冲突,这时候他才猛地发觉,毛泽东这孩子有着十足的天赋,不管是学习上,还是创新方面,毛泽东都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见解。
那天毛宇居临时有事儿就出门了,等他回来的时候,一瞅班里有一半的孩子都没影了。他打听了一下才晓得,原来是毛泽东带着同学们上山摘果子去了。
毛泽东回来之后,还很主动地把果子拿给毛宇居。可毛宇居不买账,气鼓鼓地讲:“你咋带着同学们出去玩耍了,这可是上课的时候。”
毛泽东面带笑容地讲:“老师,我觉着去山上背课文的话,效率会更高些。”毛宇居心想这是在挑衅自己的权威,于是叹着气说道:“润之,我听人讲,你可机灵了。那我今儿个就考考你,要是你能答上来,我就不追究你了。”
毛泽东讲:“老师,您出题目就成。”
听说那时候毛宇居先让毛泽东背《左传》,毛泽东都背出来了,毛宇居觉得挺没面子的。接着,毛宇居在院子里转了一圈,瞅见一口井,就皱着眉头说:“你就拿这口井当题目,作首诗吧。”
毛泽东在井边转了一圈,接着瞧了瞧井里的水,又抬头看了看天空,张嘴就说:
天井方方正正的,四面都是高墙。
清清能看到卵石,小鱼被困在中间。
光喝井里的水,是永远长不大的。
毛泽东讲完之后,同学们中间就响起了一阵又一阵的掌声,大家都夸毛泽东说得好。
毛宇居在一旁脸涨得通红。他嘴上虽说不服气,可心里却暗自惊讶,才13岁的孩子就能写出这么优秀又精妙无比的诗,这简直就是个天才!
就从这个时候起,毛宇居觉得毛泽东特别聪明,天赋极高。于是,毛宇居就打算针对毛泽东的情况来教学,有意识地引导他。
后来,毛主席也有这样的回忆:“我小时候,最爱的就是中国古体小说,尤其是那些讲造反的故事。虽然私塾先生管得可严了,但我还是看了《水浒传》《隋唐》《三国》和《西游记》这些书。”
毛主席所说的私塾老师,实际上就是毛宇居。
1910年的时候,毛泽东才17岁,就已经在帮忙做生意。文运昌给他提了个建议,让他去东山学堂念书。毛泽东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可他父亲却不乐意,不同意他去。
那时候毛宇居特意跑来劝毛顺生,他说毛泽东可真是个天才,要是不让他读书,那可就太浪费人才。还讲:“润之这孩子又聪明又好学,以后肯定大有前途。”
打那以后,毛泽东就决然地踏出韶山。从东山学堂再到湖南第一师范,毛泽东的成长道路越来越顺,而且他还结识了杨昌济,还有北大的李大钊和陈独秀。这些恩师,对毛泽东革命思想的推动作用可大。
1918年,毛泽东从湖南一师毕业之后,就去北京大学一边打工一边学习了。等革命思想成熟起来,他就回湖南开展革命工作去了,那时候他在湖南已经有点小名气了。
可惜,还不到一年,他母亲文七妹就生病去世了。毛泽东特别悲痛,眼里含着泪写了他人生中最长的诗歌《祭母文》。毛宇居用笔记了下来,一存就存了30年,这可太珍贵了。
1927年的时候,毛泽东到湖南去考察农民运动。毛宇居,他可是带头欢迎毛泽东的,还专门在毛震公祠给毛泽东接风。之后,毛泽东毅然决然地踏上了革命的道路。要走的时候他就说:“要是革命搞不成功,我毛润之肯定不会回韶山的。”
1927年毛泽东离开家乡后,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毛泽东虽说没回家,可一直跟毛宇居有着联系。
【毛主席不忘恩师】
1938年5月的时候,在延安的毛主席突然收到一封信,写信的人叫毛宇居。信里讲,毛泽覃的老婆周文楠和儿子毛楚雄他们,在韶山日子过得艰难,都不知道咋办才好。
毛主席看了信之后,特别担心家乡亲人的状况。那时候毛泽覃都已经牺牲了,这个事实让毛主席难以接受,最终毛主席给毛宇居回了信。
毛楚雄生活有困难,我已经给他寄了点小钱,以后也能帮衬着点儿,你们就把彼此当一家人。
毛宇居收到信,激动得很,亲自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毛楚雄一家。
过了几年,韶山打算修订毛氏族谱。毛宇居可是个德高望重的人,这事儿就由他亲自来操持。他在修订毛氏族谱上可费了不少心思。在写到毛泽东的时候,他就用“闳中肆外,国尔忘家”这几个字来夸赞。
你得明白,当时的环境特别糟糕,能看出来毛宇居得鼓起多大的勇气。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韶山的乡亲们,像毛泽连他们就专门跑到北京中南海去看望毛主席。毛主席,就让毛泽连给毛宇居带个话,说希望自己的恩师能到北京来见个面,唠唠家常。
毛宇居年纪大了,始终没去北京。不过,他老是写信,把韶山的情况及时告知毛主席。他还跟毛主席讲过,毛主席小时候的同学邹普勋生活过得很艰难。
毛主席看了信后,给毛宇居回信道:“乡间的情况,如果兄台手头宽裕的话,就看着办接济一下,到时候我再把钱还你。”这意思就是说,要是兄长手里有钱,就先帮忙救济一下,之后我会还钱的。
毛宇居收到回信之后,啥也没说,就自掏腰包帮邹普勋解了燃眉之急。
后来,毛宇居受到毛主席的邀请,三次到北京去。每次到中南海的时候,毛主席都会特别热情地招待他。毛主席还让李讷和李敏管毛宇居叫“伯父”,对他可尊重。
毛主席还让毛宇居登上天安门。就像对毛泽连那样,毛主席又安排警卫员带着毛宇居去医院镶了一口很不错的假牙。每次一想起这些事,毛宇居心里就满是感动。
有一回,毛宇居带着家乡乡亲们的托付到北京去了。他想让毛主席给当地的学校取个名儿,还讲这可是乡亲们委托的事儿。
毛主席听闻韶山要开办学习班,特别高兴,他觉得名字不用起得太高大上,就叫“韶山学校”就行。
后来,毛主席他老人家亲自在纸上写了好几个“韶山学校”,让毛宇居从中挑一个用来当题词。没过多久,这所学校就建成。
毛主席有一张特别经典的照片。照片里,他戴着红领巾,跟孩子们一块儿合影。在他旁边有个小女孩和小男孩,当时毛主席所在之处,就是那所刚建成不久的“韶山学校”。
听人说后来,湘潭县委想要办“湘潭大学”。这时候毛宇居又受托到北京去,盼着毛主席能再给题个校名。
77岁的恩师来了,看到恩师前来,那肯定欣然答应。没几天,毛主席就把自己亲手写的“湘潭大学”交到了毛宇居手里,毛宇居可感动坏了。
据说毛宇居偷偷保存了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时一万多字的听课笔记,这可给后来研究毛主席生平提供了特别珍贵的资料。
实际上,毛宇居可是毛主席的恩师。他要是跟毛主席提一点物质方面的要求,那也没什么不可以的。但人家毛宇居从来就没提过这种要求,就算去北京,那也是受县委的委托才去的。
人们常说“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毛宇居可是给毛主席做出了特别棒的榜样。
1959年6月,毛主席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新中国成立之后,这可是他头一回回家,距离上次回家,已经过去了32年。
毛主席回到家乡后,专门叮嘱村里的书记,务必把毛宇居请来吃顿饭。
毛宇居晓得这事儿后,都80岁高龄了也顾不上,赶忙去见毛主席。毛主席握着恩师的手,很是感动地讲:“1927年,你在毛震公祠欢迎我,我还有点印象。”
毛宇居点头说道:“润之,你年纪轻轻就这般英雄,心里装着国家和百姓,这可不容易,今日我仍然欢迎你!”到了宴会上,毛主席让毛宇居坐在上座,还第一个向他敬酒。
毛宇居弯下身子敬酒道:“主席,您给我敬酒,这我可不敢当,不敢当。”毛主席同样弯下身子回应:“尊敬老人、敬重贤才,这是应当的,应当的!”话一说完,周围的人都笑了起来。
历史就是这样,想当年在韶山的时候,13岁的毛泽东还只是个孩子,谁能料想到他以后会成为一个国家的领袖?不过,毛宇居可能早就看出来了。
正因为有这样的恩师,毛主席才能在正确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既养成了善良的优秀品质,又激发了自身巨大的天赋。
1964年9月,毛主席的老师毛宇居在韶山去世,当时他8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