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过的辛苦与你无关,父母过的痛苦也与你无关,与你无关的意思是,你不需要赶着去解决这些问题,这些并不是你造成的,更不需要因此感到愧疚、自责……去爱他们,关心他们,这没错,但并不意味着你要背负他们的命运……”
戴老师这段话引起了讨论,有人点赞,有人批判。
我是赞成的,我觉得说得特别好。
子女成年以后和父母应该是独立的,彼此之间不应该是附属,父母有自己的人生,子女也有自己的人生,人生轨迹有交叉,但是不必重合。
父母的“爱”是一种道德绑架这段话最适用的场景,其实是一些父母对女儿的要求。
我看到这段话以后,脑子里想到的是身边的一个朋友。
朋友小慧家中排名老三,她前边还有两个姐姐,后边还有一个弟弟。
这个家庭构成,不用多说就知道她们姐妹三个每一个人的到来都是在给弟弟铺路,到她出生的时候,家人对她充满恶意,认为是她不识趣取代了弟弟的位置,奶奶甚至要把她送人,跟生了三个儿子的家庭兑换。
是妈妈护住了她。
她的父母很疼爱每个女儿,但是疼爱的前提是“你们得想着你们的弟弟,得爱护你们的弟弟,得关心你们的弟弟,你们过得好,前提是你们的弟弟过得好”。
她结婚了,嫁给了一个生活条件不错的家庭,她原本该有幸福的生活,出钱出力的公婆,一个可爱的女儿,还有一个以她为中心的老公。
可是她偏偏过得不好,她觉得父母过得不好,她就不应该享受生活,她觉得弟弟还没买房,她就得节衣缩食,替弟弟攒钱,她多拿出10万,父母就少受点罪。
父母对她真好,总是语言上关心她,给她出主意让她如何对付公婆,关心她吃的好不好,可就是物质上不出一分力,非但不出力,还得总是跟她诉苦为了给弟弟买房娶媳妇,过得有多辛苦。
越是这样,她越不敢过得舒服自在,10万彩礼给了父母,又给父母拿了10万给弟弟买房,担心父母过得辛苦,每个月悄悄拿出2000元贴补父母生活费……
也因为她的这些行为,公婆对她越来越有意见,家庭矛盾越积越多。
本来才30岁的年龄,本来是如花绽放的年龄,她看起来老气横秋,好像永远只有春夏秋冬四套衣服,两双鞋子。
她本来可以过得很好,但是她不敢过得好,以为她面对父母的诉苦会感到愧疚,父母都还过得不好,她怎么能过得好呢?
这就是一种典型的道德绑架。
而很有意思的是,一些父母的这种道德绑架通常只应用到女儿身上,他们在儿子面前很无私,把痛苦的一面只展现在女儿跟前。
子女对父母也不应过度苛责话说两面,不能只讲让自己觉得舒服的一面,反过来苛刻父母,让父母无条件托举自己。
这也是不对的。
我听过最混账的话是:既然你们生了我,就得养我,就得托举我,就得让我过好日子,做不到就是你们的问题。
父母有力量托举,自然托举,父母没有力量托举,子女也不能道德绑架父母。
生养即是恩,父母已经尽力了,剩下的就得靠我们自己。
子女的人生独立于父母,父母的人生也该独立于子女。
各自安好才是智慧的人生两个母亲,一个母亲拒绝去跟子女同住,她过着朴素的生活,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安度晚年。
子女们都不在身边,老两口自己找乐趣,拒绝离开生活了半辈子的圈子。
她觉得“你们有你们的人生,我有我的人生,你们心疼我,想让我过好一点的生活,我心领了,但是我不觉得我的生活有什么不好,我适应了我的生活,我过得很安心。我不想去打扰、干涉你们的生活,这也是对你们人生的尊重。”
另一个母亲,总是想进入到子女的圈子里,总是想靠着子女看看外边的世界,然后在亲戚朋友面前炫耀自己的这种契机。
她倒不一定有多喜欢外边的世界,但是她喜欢从外面归来以后亲戚朋友的那种羡慕的神情,她觉得这是过得好。
可是她的子女们却认为母亲的到来是一种负累,因为他们要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他们的私密圈子里突然进入一个不速之客,并且这个客人毫不见外地对他们的生活指指点点。
两种母亲,第一个母亲才是那个有智慧的母亲。
子女们最期望的是父母们有自己的生活,以自己的生活为中心,享受自己的生活。
各自安好,接受彼此的关心和暖意,但是保持距离,这才是拥有智慧的人生啊。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