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年曾泽生从朝鲜回国,被毛主席接见后答不上问题,顿时面红耳赤

家琦说科 2024-12-27 10:48:14

1951 年,曾泽生率 50 军从朝鲜战场回国休养。这位昔日国民党阵营的降将,受到了毛主席的亲自接见。毛主席对他予以信任,派他奔赴朝鲜前线,给了他证明自身的机会,曾泽生一直将这份信任铭记于心,感恩不已。

没想到回国之后,毛主席还亲自为他设宴接风,这般礼遇让曾泽生受宠若惊。

在中南海,毛主席亲切随和,与曾泽生相谈甚欢。交谈之际,毛主席抛出一个问题,瞬间把曾泽生给问住了。他顿时露出尴尬的神色,整张脸面红耳赤了起来。

那么,毛主席究竟问了怎样的问题?曾泽生又有着怎样的人生历程呢?

曾泽生生于 1902 年,家乡是云南省永善县大兴乡驿马沟的一个地主家庭,家中坐拥百亩良田,在那个年代,这样的家境足以保他衣食无忧一辈子。

但天有不测风云,不到两岁时,父亲突然病逝,只留下曾泽生和母亲相依为命。因他年纪尚小,曾家其他族人便趁机瓜分了本该由他继承的家产。

曾泽生的母亲十分开明,知道穷什么也不能穷教育,即便家境艰难,也要供儿子读书。她四处打零工,在艰苦条件下送儿子去念私塾。但经济压力实在太大,还不到一年,曾泽生就无奈辍学回家。好在舅舅慧眼识珠,看出他有读书的潜力,继续资助他读完小学、中学。

1924 年,22 岁的曾泽生由于自幼见识过社会的黑暗面,对欺压百姓的封建族权和帝国主义深恶痛绝,毅然报考云南陆军讲武堂,期望凭借军事才能改变积贫积弱的中国现状。

在校期间,他正义感爆棚。得知校方贪污腐败,克扣学生伙食津贴后,他联合众多同学向校方施压,最终迫使校方退还津贴,还答应整治校风。在讲究权威的军校里,他竟敢和校方叫板,足见其是个热血无畏的硬汉子。

在听闻黄埔军校创立后,一向崇拜孙中山先生的曾泽生选择报考黄埔军校,凭借优异成绩考入后,同年顺势加入国民党。这时由于国共合作的缘故,曾泽生在学校结识不少共产党员,他性格开朗乐观,和共产党人相处融洽。

谁料,蒋介石突然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国共合作就此破裂。蒋介石的独裁行径让曾泽生失望透顶,虽说已入国民党,但他心中的正义感从未泯灭,他深知共产党人无辜,其中不少还是他的好友,他预感蒋介石这种独裁统治迟早会将国民党拖向灭亡。

心灰意冷的他,在 1928 年 4 月,和同为黄埔四期的老乡潘朔端一起,向蒋介石递上辞职书,放弃高官厚禄,跑到上海一家汽车学校当起普通教师。

1929 年,云南军阀龙云主政云南军政,派手下卢浚泉到全国各地招揽人才。卢浚泉与曾泽生既是同乡,又是云南讲武堂和黄埔军校的同学,他知道曾泽生军事才能出众,觉得他当教师太屈才,便邀他出山。

曾泽生起初是拒绝的,直言只要军队还存在克扣军饷、打骂士兵的行为,他就绝不回军队。卢浚泉知道他的脾气,劝说道,这次是去云南培育军官,只要军官被他练好了,整顿军队风气的目标不就达成了?曾泽生听后点了点头,就此再度投身军旅,投身龙云麾下。

当时西南地区匪患猖獗,社会治安混乱不堪。曾泽生嫉恶如仇,多次带兵进山剿匪,累计缴获山匪枪支超 1 万支。剿匪期间,他的部队纪律严明,不扰百姓,当地治安因此大为改观,百姓对他赞不绝口。

抗战爆发后,远在西南边陲的曾泽生心急如焚,恨不能立刻奔赴前线。滇军响应号召,组建国民革命军第 60 军,曾泽生被任命为 184 师 1085 团团长,开赴华南战场。

由于地处边疆,久疏战阵,滇军整体战斗力相对较弱,可曾泽生带领的 1085 团却勇猛异常。每次进攻,曾泽生都身先士卒,这份无畏让部队士气大振。

1938 年 4 月,台儿庄战役打响,曾泽生在此役大放异彩,打出中国军人的赫赫威名。彼时,60 军奉命防守徐州,曾泽生的 1085 团作为二线部队待命。由于一线的于学忠、汤恩伯部被日军迅速击溃,1085 团紧急奔赴前线,填补防线缺口。

4 月 23 日清晨,曾泽生率部进驻李庄,日军趁他们来不及构筑工事,便凭借火力优势发起猛攻。实力悬殊下,1085 团伤亡惨重,防线摇摇欲坠。曾泽生心急如焚,端起机关枪,高呼:“不要怕,不能退!我们退一步,国家的疆土就多沦陷一分!” 随后,作为防守方的他竟主动冲锋,带着战士们把日军击退。

5 月 5 日,久攻不下的日军趁雨夜偷袭 1085 团,曾泽生见部队受损严重,怒发冲冠,再次抓起机枪带头冲锋。日军被滇军的气势震慑,偷袭失败,狼狈逃窜。曾泽生的几次英勇表现,掩护了周边友军撤退,为台儿庄战役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战后,日军将领也对 60 军的勇猛作战心有余悸,哀叹道:“自九一八与中国军队交战以来,从未遇过冲锋如此猛烈的部队。”

凭借抗战中的出色表现,1944 年,曾泽生升任 60 军军长。

解放战争爆发后,曾泽生奉蒋介石之命,满心纠结地率部开赴东北。他本不愿与共产党人对峙,深知这只会给中华大地带来更多伤痛。到了东北,蒋介石的远程指挥让他吃尽苦头,老蒋将 60 军 3 个师分散部署在铁路沿线,这一分兵失误被解放军抓住,解放军集结优势兵力围攻海城等地,驻守此处的 184 师师长潘朔端弹尽粮绝,率部投降。

曾泽生还没来得及施展拳脚,就折损一师。更雪上加霜的是,国军内部不少人竟因滇军失利而暗自高兴,只因这削弱了云南军阀龙云的势力。

辽沈战役时,解放军围攻长春,孤立无援的曾泽生不忍看手下将士挨饿,最终率部起义,投身人民解放军。

率部起义后,曾泽生这个降将心里忐忑不安,不知道自己会落个什么下场。顾全大局的中央军委商讨后,决定将 60 军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50 军,仍由曾泽生出任军长。这份信任让曾泽生感动不已,新政委徐文烈到任后,50 军全军上下的风气也是焕然一新。

按中央军委的评价:“50 军经过改编,已然迅速蜕变成一支新型人民军队。” 曾经的 50 军将士不明白解放军为何作战勇猛,加入后才懂,当兵是为人民而战、为人民服务,而非为蒋介石那样的独裁者卖命。

思想转变后,50 军短期内就成了标准的解放军队伍,但将士们心里始终憋着一股劲。虽说战友们从没提及他们“投降” 一事,可他们心里一直放不下这个污点,盼着能有机会洗刷。

终于,抗美援朝战争给了他们契机。曾泽生多次向军委发电报,强烈请战,对他们而言,朝鲜战场不仅是保家卫国之地,更是正名的绝佳舞台。军委见 50 军战意高昂,批准了请战请求。

1950 年 10 月 25 日,50 军作为先遣部队踏入朝鲜战场。憋着一股劲的 50 军把怒火全撒向联合国军,麦克阿瑟大放厥词 “打到鸭绿江,回国过圣诞节” 时,50 军与其他 5 个军在定州设伏,狠狠打了麦克阿瑟的脸。

敌军妄图从汉江北岸发起大规模进攻时,50 军即便兵力、装备处于劣势,仍顽强完成汉江阻击战,粉碎美军围歼志愿军的计划,挽救了无数志愿军友军战士的命。

50 军此战伤亡惨重,需回国休整。毛主席听说英雄部队归来,特意在中南海设宴款待曾泽生。初次见主席,曾泽生很是紧张,不过主席随和的气质很快让他放松下来。主席一见面就笑着夸赞:“你们 50 军在朝鲜打得相当不错啊!” 曾泽生闻言备受鼓舞,没了紧张感。

交谈中,毛主席突然问及 50 军几个分队驻地情况,这些驻地并非关键地段,曾泽生平时关注较少,只能简单作答。身为军长,这般表现确实不妥,他不禁面露愧疚,脸也红了起来。

毛主席见状,拍拍他肩膀说:“泽生啊,你们50军毫无疑问是好军队,打好仗即可,不要考虑别的那些无关事。” 曾泽生听懂了,明白主席看穿 50 军急于正名的心思,这份心理包袱影响了作战心态,才会答不上驻地细节。

50 军修整完毕后,曾泽生率部二次入朝作战,这次作战更加沉稳理智,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里,50 军历经近百场大小战役,歼敌 1 万 5000 多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优异战果。

1955 年授勋仪式上,曾泽生被授予中将军衔。听从毛主席建议后,曾泽生带领的 50 军不仅成功正名,而且方式睿智得当。

俗话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意思是环境对人的影响极大,好人置身不良环境,也可能同流合污。曾泽生这位先效力国民党、后投身解放军,还在朝鲜战场大放异彩的开国中将,恰恰印证了这个道理。50 军的经历也证明了,在国共两种截然不同的制度下,同一批官兵短期内能展现出天差地别的战斗力。
0 阅读:15

家琦说科

简介:每日更新,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