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保诚“新帅”落定,“华泰宿将”李存强能否力挽狂澜?

老虎财经 2025-01-03 22:20:50

近日,李存强正式接过了中信保诚人寿的“帅印”。面对业绩下滑和市场竞争加剧等挑战,曾经带领华泰人寿实现扭亏为盈的李存强,或能带领中信保诚走出当前困境。

出任中信保诚董事4个月后,“老将”李存强升任董事长。

12月31日,中信保诚人寿公开信息披露显示,经公司董事会选举,并经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核准,自2024年12月27日起,任命李存强担任中信保诚人寿董事长。

据了解,李存强拥有丰富的保险从业经验,2012年加入华泰人寿,历任公司总经理、董事长,并担任华泰保险集团常务副总经理。

2024年3月,华泰保险集团发布公告称,李存强不再担任华泰保险集团总经理职务。同年8月,中信保诚人寿在官网发布董事会成员变更公告。李存强正式加入中信保诚人寿,出任董事职位。

作为较早获批成立的中外合资寿险公司之一,自2000年成立以来,中信保诚人寿长期在“银行系”险企中保持着利润水平的领先地位。不过,2022年后,中信保诚人寿业绩开始下滑。今年前三季度,该公司净亏损高达31.99亿元,而上年同期净亏损为3.95亿元。

在此背景下,“华泰宿将”李存强升任新掌门,或将为中信保诚人寿带来新变化。

中信保诚“李常”配落定

2023年5月,中信保诚人寿原董事长黎康忠因个人原因辞去公司董事长职务。据了解,黎康忠来自外资股东英国保诚集团,在中信保诚人寿董事长岗位近6年之久。

到2024年4月,中信保诚人寿发布公告称,原总经理赵小凡因到龄退休而不再担任总经理职务。资料显示,赵小凡担任中信保诚人寿总经理一职已有11年。

在赵小凡离开后,2024年6月,中信保诚人寿正式宣布,经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核准,常戈正式出任中信保诚人寿总经理。

公开资料显示,常戈的职业背景丰富,曾在农业银行工作,并于2014年加入中信体系,之后逐步晋升至中信金控财富管理部总经理等关键职位。2023年4月至2024年3月期间,他还担任了中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

尽管总经理人选已经确定,但自2023年黎康忠离职后,董事长一职一直悬空。直到近日,中信保诚官网发布公告,李存强自2024年12月27日起任命为中信保诚董事长,至此,中信保诚历经一年半终于迎来“新帅”。

据了解,李存强具有跨专业背景。1984年,李存强从西北师范学院物理系本科毕业,进入中科院兰州大气物理研究所工作五年。之后,李存强出国深造,于1996年6月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统计建模分析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美国注册会计师专业资格。

自2002年起,其加入到美国万通互惠金融集团,历任集团财务顾问、会计师,万通互惠国际副总裁兼财务总监、全球战略规划及业务拓展资深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同时兼任日本万通寿险董事、香港万通亚洲寿险董事、英大泰和人寿董事等职务。

直到2012年,李存强受安达保险集团委派加入华泰人寿,才回归内地,历任华泰人寿总经理、董事长及华泰保险集团常务副总经理等职。当年,李存强作为“救火队长”加入华泰人寿担任总经理。

需要注意的是,当时的华泰人寿业绩并不理想。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2年,华泰人寿净利润分别为-1.47亿元、-3.16亿元、-2.15亿元。

不过随着李存强的加入,华泰人寿开始有了变化。其曾表示,自己是做财务出身,最擅长控制成本。

彼时,华泰人寿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专注于中高端客户市场,推行差异化竞争策略,停止销售短期高现价趸交产品,增加期交产品的比例,并削减银保渠道业务。2014年,在李存强的领导下,华泰人寿成功地从连年亏损转变为盈利,当年实现了0.76亿元的盈利。

到2017年,李存强曾回股东方工作,任职安达人寿首席运营官一职,2020年10月又回归华泰人寿,任职董事长,并于2021年1月起担任华泰保险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兼首席战略官。2022年,时任华泰保险集团总经理赵明浩接替王梓木任华泰保险集团董事长后,李存强出任华泰保险集团总经理。

2024年3月,华泰保险集团发布公告称,李存强不再担任该集团总经理职务。同年8月,中信保诚人寿在官网发布董事会成员变更公告,李存强正式加入该公司董事会。

如今,随着李存强的正式上任,中信保诚人寿的“李常配”组合也正式形成。

新掌门能否“救火”?

在中信保诚人寿经历管理层调整之际,公司的经营状况亦随之波动。

作为首批获批设立的中外合资寿险公司,中信保诚人寿自2000年成立以来,利润在“银行系”险企中长期处于前列。数据显示,从2018年至2021年,公司分别实现了11.04亿元、18.20亿元、25.31亿元和29.15亿元的净利润。

然而,这一稳定增长态势在2022年出现了转折。当年,中信保诚人寿净利润降至10.96亿元,同比大幅下滑62.40%。进入2023年,公司更是由盈转亏,全年净亏损达到7.96亿元,这也是自2009年以来首次出现亏损。

从年报数据来看,中信保诚人寿的亏损主要归因于退保金、赔付支出以及资产减值损失的显著增长。具体而言,2023年公司的退保金支出为17.27亿元,同比增长23.71%;赔付支出达到42.16亿元,同比增长41.71%,而资产减值损失更是激增552.43%,达到25.51亿元。

据悉,中信保诚人寿的资产减值损失大幅上升可能与投资损失有关。2020年,公司通过举牌成为光大控股的第二大股东,持有其9.02%的股份。当时,光大控股的股价在7至8港元之间。然而,此后三年股价持续下跌,至2023年底已跌至4.45港元。若以7.5港元/股的均价计算,这笔投资在2023年底已浮亏约51.40亿港元。

今年上半年,中信保诚人寿的亏损局面并未得到扭转。公司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69.32亿元,同比下滑0.61%;同时,净亏损扩大至34.41亿元。不过,得益于第三季度牛市行情的推动,公司投资收益率大幅提升,并实现了2.45亿元的净利润,从而将前三季度累计亏损收窄至31.99亿元。

根据中信保诚人寿在中国货币网披露的债券财报,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退保金为16.00亿元,赔付支出为77.61亿元,资产减值损失为16.05亿元,均较上年同期有显著增长。

此外,今年7月,中信保诚人寿发布公告称,由于投资管理部组织架构调整和人员变动,公司暂时无法满足监管对保险机构开展股权投资及不动产投资的相关要求。

面对这些挑战,经验丰富的李存强出任董事长一职,或有助于中信保诚人寿走出业绩亏损“泥潭”。

“克制”的中外股东

与人事、业绩的变动不同,中信保诚人寿的股权比例却从未变更。

公开资料显示,中信保诚人寿成立于2000年,是由中国中信集团和英国保诚集团联合发起创建,双方各持股50%,也是国内第一家中英合资保险公司。

成立之初,中信保诚人寿的注册资本金仅为2亿元。此后,为了补充资本金,中信保诚人寿经过了8次增资,注册资本从最初的2亿元达到现在的48.6亿元。

在增资过程中,中信和保诚一直保持着同比例增资。因此,中信保诚人寿的中外两大股东各持股权一直为50%,公司在24年内均无实际控制人。

此外,英国保诚集团在中国的布局显得相对谨慎。除了中信保诚人寿外,它并未在中国寻求其他保险业务的拓展。同时,中信保诚在“中信系”中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中信系”除了通过中信信托间接参股渤海人寿及华安财险外,并未直接控股其他保险公司。

而与英国保诚集团的“克制”不同,随着保险业外资持股比例的逐渐放开,不少外资保险巨头们寻求增加在中国市场的话语权或直接谋求全资控股。

例如,外资保险巨头安联集团,在外资持股比例放开之前,同样选择与中信集团旗下的中信信托合作,共同成立中德安联人寿,但在持资比例放开后,安联集团马上宣布与中信信托达成产权转让协议,收购后者所持有的中德安联人寿49%股权,实现了全资控股中德安联人寿。

就在不久前,史带财险发布股权变更公告,上海锦江国际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拟将全部股权划转给史带补偿及责任保险公司,作价2800万元。目前,各方已经签署交易协议,尚待监管审批。

若成功转让,史带财险将成为第5家由合资转外资的保险机构。在这之前,安盛天平、安联人寿、汇丰人寿、中意财险已经成功由“合”转“外”。

除了合资转独资模式,也有外资险企选择“分改子”方式。比如,友邦集团自进入中国后就选择了设立独资分公司的经营方式,2020年6月,经银保监会批准,友邦集团才由“分改子”,成立了友邦人寿保险有限公司。

据了解,中信保诚人寿新任董事长李存强此前在华泰保险集团担任高管期间,也经历了中外股东股权变动的复杂环境。

近年来,“安达系”频繁扫货加大对华泰保险集团的持股比例。截至当前,“安达系”通过股权受让持股比例上升至85.53%,实现绝对控股。华泰保险集团也成为国内第一家“中资”转“外资”的保险集团。

鉴于此,李存强的丰富经验或有利于帮助中信保诚人寿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稳定发展。

1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