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周琴,今年55岁,出生在一个小县城,独生女。年轻时,我的父母都是国企职工,虽然不算大富大贵,但日子过得安稳。
我中专毕业后,也进入了当地的国企工作,一干就是三十多年,直到几年前办理了退休,如今每个月有七千多块的退休金,日子算是宽裕。
我这一生,选择了丁克。年轻的时候,并不是不喜欢孩子,而是觉得自己不适合当母亲。我和丈夫结婚后,商量着要不要孩子,他倒是无所谓,而我却始终犹豫。
后来,我们索性决定不要孩子,把日子过好就行。这在当时的小县城可是个惊天动地的决定,左邻右舍、亲戚朋友没少劝我们,说什么“老了没人管”“女人这一辈子不生孩子不完整”之类的话,我们也懒得理会。
丈夫比我大三岁,原本是事业单位的工程师,可惜在十年前病逝了。他走后,我一个人住在县城里,日子清清静静。
虽说没有儿女,但我并不觉得孤单,平时看看书、养养花,偶尔和朋友去旅游,倒也自在。家里亲戚不算多,唯一的亲哥哥比我大五岁,早些年车祸去世了,留下嫂子和侄子。
嫂子刘梅是个很现实的人。哥哥去世后,她带着侄子生活,日子过得并不算宽裕。侄子周浩比我小二十多岁,从小到大,我对他也算不错,逢年过节都会给红包,小时候他上学,我也资助过一些学费。
可随着他长大,我和他们家的来往就少了。嫂子一门心思只想着自己的儿子,总觉得我有钱,就该多帮衬他们一些。但我始终觉得,亲戚归亲戚,钱财还是要分清楚的。
前段时间,侄子要结婚了,嫂子突然找上门来,张口就问我要十万块,还说:“你一个人过,钱多得花不完,别等到老了没人管才后悔。”
嫂子的话让我愣了一下。十万块,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但她那种理所当然的语气,让我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我放下手里的茶杯,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平和:“嫂子,浩浩结婚是大喜事,按理说我这个姑姑确实应该随份子,但十万块不是个小数目,能不能再商量商量?”
嫂子一听,脸色立刻沉了下来,语气也变得不耐烦:“商量什么?你一个人过日子,退休金七千多,房子也有,吃穿不愁,十万块对你来说能算什么?再说了,浩浩从小就叫你姑姑,你以前不是也说他就像你半个儿子吗?现在他结婚了,你不该出点力?”
听到这话,我心里有些不是滋味。是的,小时候我确实疼侄子,他成绩好的时候,我奖励他辅导书;过年过节,我都会给他压岁钱;他上大学那几年,嫂子经济紧张,我还偷偷塞给他不少生活费。
可是这些年,侄子工作了,成家了,跟我几乎没什么联系,连个电话都懒得打,如今一开口就要十万块,真的合适吗?
我叹了口气,语气依旧温和,但态度坚定:“嫂子,这些年,我对浩浩已经尽心了,他结婚我肯定会随礼,但十万块……对我来说也不是个小数目,我不能随便拿出来。”
嫂子听完,眉头皱得更紧了,语气也变得尖锐:“周琴,你是不是太自私了?你自己没孩子,将来也没人管你,浩浩可是你唯一的亲侄子,你现在不帮他,以后你老了病了,谁来照顾你?”
我被她这句话气笑了:“嫂子,养老是我的事情,我自己会安排,不需要靠浩浩。”
嫂子冷哼一声,丢下一句“你就等着老了没人管吧”后,甩门而去。
那天之后,我和嫂子、侄子的关系彻底冷淡了。
**侄子的婚礼我还是去了,随了五千块的礼金,虽比不上十万,但也算是尽了姑姑的心意。**然而,婚宴上,嫂子全程黑着脸,侄子也是敷衍地喊了声“姑姑”,敬酒的时候甚至都没有过来,仿佛我是个无关紧要的外人。
那一刻,我心里有些难过,也有些释然。
这些年来,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侄子的亲人,愿意为他付出,可在嫂子眼里,我只是一个“应该出钱的长辈”,而在侄子眼里,我或许只是个“不愿意拿十万块的亲戚”。
但我真的害怕“老了没人管”吗?
说实话,以前或许会担心,但现在不会了。养老,从来不是靠孩子,而是靠自己。
这一年多,我报名了老年大学,学了绘画和瑜伽,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一起旅行、一起学习,日子过得充实而快乐。我用自己的积蓄买了养老保险,甚至还在考虑以后去个养老社区,找一群朋友一起安度晚年。
有时候,我也会想,如果当初我给了那十万块,或许他们会对我态度好一点,但这样的亲情,真的值得吗?
亲情,不应该是金钱的筹码。
我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也不害怕未来的晚年。人生的幸福,不是依赖谁,而是靠自己去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