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联酋,我吃了5天印度菜,谈4点感受

茶狐看世界 2024-11-06 16:00:46

阿布扎比 酒店窗外

我从撒马尔罕飞到阿布扎比,本打算用几天时间来探索阿联酋,但万万没想到,似乎来到了南亚次大陆,5天内,我接触到几十个人,要么是印度人,要么就是巴基斯坦人。本地人寥寥无几。前3天,我住的地方,位于阿布扎比的老城区,周围的景观神似香港,高楼林立,间距很小。当地人告诉我,并非是土地不够,而是为了让大楼彼此靠近,可以互相遮挡阳光。

阿联酋10月份的气温在25~35摄氏度之间,穿行在大楼之间,只要不被太阳直射,体感温度完全可以接受,早晚甚至有一丝凉意。更有钱的本地人和外国老板,都住别墅。更低阶层的工地劳工,则住郊区工棚。至于华人,则主要集中在迪拜的Dragan Mart龙城,以生意人为主。而这个地方,就是典型的印度移民的中产社区,写字楼夹杂着住宅楼,居民主要是中小企业老板,中高级管理人员,还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这一带,空气里都弥漫着咖喱味,几乎就是印度餐厅的世界,根据网上评价,口碑还不错,因为老板和顾客都是印度人,味道比较正宗。我吃了5天印度餐厅,谈4点感受。第一,民间交流没问题。第一天早上,我出门觅食,周围的餐厅都还没有开门,唯有一个烤饼店在营业,店面很小,门上写着,营业时间:早上6点~晚上11点,一看就是小本生意,老板是一个印度人。

印度烤饼店我买了一个奶酪烤饼,长度相当于2个手掌,刚出炉的印度烤饼和烤馕一样,都非常好吃。价格居然只要5迪拉姆(10人民币),而在阿布扎比机场,一瓶水的价格就要10迪拉姆(20人民币)。这价格就算在宁波,也非常便宜,我家附近如果有这样的印度烤饼店,我一定经常去买。

奶酪烤饼我手头只有100元现钞。老板说,没零钱,找不开。我说,那咋办?答曰:you can pay anytime ,你啥时候来付钱都可以。居然还有这种操作?我显然是一个外国游客,他也不知道我在阿布扎比能待几天,这种对陌生人的信任,还是让我有点感动。从那以后,我就跌入了印度餐厅的漩涡,几乎每顿饭都在印度餐厅解决。

烤饼chapati我是印度餐厅极少数的中国人,坐我旁边是一个印度人是餐厅的常客,跟我聊了几句,得知我是中国人后,就说,米饭配玛莎拉羊肉,其实不好,应该配印度烤饼chapati,才能吃出羊肉汤汁的精髓。话音未落,就送给我一个chapati烤饼。餐厅不大,几乎每个印度人都找我聊天,气氛非常好。我去过几十个国家后,最深刻的体验就是,不要用新闻来判断一个国家。

有些段子,用来调侃也没问题,比如,我也会说「干了这杯恒河水,来生再做印度人」。但我绝不会用新闻作为判断的依据。很多新闻里的事情,都是上层极少数人的游戏,我们普通人看看热闹就好,千万不要入戏太深。我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留言说:因为土耳其曾经阻碍过我们大船的通过,他恨土耳其,这辈子也不会去土耳其。对此,除了表示欣赏和尊重,我还能说什么呢?

第二,印度人的种姓观念深入骨髓。

我并不能从印度人的外貌判断出他们的种姓,但印度人的行为举止,还是给我很大的震撼。身材瘦小的服务员,对我说话时,非常客气,音量非常低,眼神恭顺,近乎卑微。

印度餐厅服务员那些身材魁梧,五官立体,穿西装,貌似高种姓的人,对我说话的时候,满脸笑容,也非常客气,属于那种自信的善意。但他们转眼对服务员说话时,就好像变了一张脸,俨然一副居高临下的气势。而服务员也毫不介意,逆来顺受。印度人有一点和中国人神似,那就是,对外国人客气,对本地人严厉。

印度餐厅的顾客和服务员最让我吃惊的一个细节是,一个客人对服务员说,给他一瓶盐,其实,那瓶盐离他的距离非常近,稍微伸手就可以拿到,而服务员在更远的地方擦桌子,听到指令后,毫不迟疑地跑去把盐递给他。那一刻,我甚至忍不住想说,你自己伸一下手,会死吗?但看他们之间的互动,却丝毫没有违和感,仿佛这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作为局外人,掺和这事儿,反而显得自讨没趣。

第三,干净的印度菜其实挺好吃。

玛莎拉羊肉很多人都会调侃印度人左手干嘛,右手干嘛。还是那句话,调侃没问题,但信以为真就。。。口罩之前,宁波的印度人不少,我也认识一些,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中国待的时间越长,越「反印」,他们对印度最大的绝望就是混乱和不卫生。他们认为,就算再过50年,印度的公共卫生,也不可能达到目前中国的水平。至于印度的个人卫生,则取决于经济条件,但凡有固定住所的人,卫生间都有喷水装置,喷完之后用纸擦,至于居无定所的人,那就无下限了。

在海外的印度人,至少也算是印度的人精,卫生习惯没问题,所以,我加了前缀「干净的」。换句话说,如果你要吃「干净又卫生」的印度菜,有两个选择,第一,去印度之外的印度餐厅,第二,去印度本国的高级餐厅。另外,我比较喜欢观察细节,这家店的人均消费大约50人民币,但纸巾的厚度和尺寸,远超过国内95%的餐馆。另外,洗手台有热水、洗手液和干手纸。这样的卫生条件,放在国内,也算不错了。

不得不说,印度人对香料的拿捏真的有一套,上次我在乌兹别克去了一趟香料市场,也算是大开眼界,相比之下,南亚的香料就更加丰富。而我们民间对香料的使用,却没那么高频率,就拿我们家来说,好像只有桂皮、八角、香叶,对了,还有一包十三香,买来就没用过。

古代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其实就两条主线,北方陆路就是“丝绸之路”,南方海路就是“香料之路”。“香料之路”起点是盛产香料的南亚,终点是欧洲。《An edible history of humanity》一书的作者斯坦迪奇说“到了欧洲中世纪时代,食物被覆盖在厚厚的香料下。”在很长的时间里,香料作为昂贵的进口物品,成了富人展示财富的炫耀性消费的标志,一磅类似于肉桂的柴桂叶在罗马的售价是75银币,是当时普通人六个月薪水。

鸡肉米饭中国菜讲究的是烹饪的过程,而非香料的使用,到了现代,我们最常用的调味品其实就是味精,举个例子,我是温州人,自认为温州的美食非常不错,但唯一的问题就是味精放太多。我最喜欢吃的温州小吃就是「猪脏粉」,每次都提醒摊主少放味精,但说了也没啥用,到时候他又忍不住放了一勺。在温州的餐饮业,味精使用过度,已经成了一个戒不掉的坏习惯。味精对身体未必有害,但放多了会弄巧成拙,吃完之后,嘴巴里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干涩,很不舒服。

相比味精的鲜味,我更喜欢香料带来的味觉改变,更加丰富和持久。印度菜,有没有用味精,我还真不确定,但吃完之后,嘴巴没有那种味精留下的干涩。这里,我必须声明,我不认为印度菜比中国菜好,而是觉得,印度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烹饪思路,尝试一下也不错。

第四,印巴关系出乎意料。

我在迪拜待了2天,住在机场附近的一个宾馆,从网上查到一个口碑很好的餐厅,起床后去就吃早餐,点了一个羊肉和烤饼。居然上来一个盛满汤汁的大盘,盘中央浮着一只羊蹄。小哥很有礼貌,说了一句用餐愉快,转身就走了。我等了很久都没有下文,餐具呢?既没有刀叉,也没有手套,怎么吃呢?左顾右盼,终于看到一个客人跟我点同样的菜,居然就是用手抓着吃,扯下一片烤饼,蘸一下羊蹄汤,然后往嘴里送。我也只能有样学样,去卫生间洗了手,用手抓着吃。不过,有一说一,味道还是不错的。价格也不贵,羊蹄20人民币,烤饼2人民币,一杯茶2人民币,一共才24,这点钱,在迪拜机场买一瓶饮料都不够。

巴基斯坦餐厅印度菜和巴基斯坦菜都重视香料的调味。由于两者的口味接近,有的印度和巴基斯坦餐厅连装潢风格都长的差不多,甚至一些餐厅都已经印巴交融,还真难分别出究竟是哪国口味。所以,我也把巴基斯坦餐厅归类为印度餐厅。更有意思的是,在和巴基斯坦人的交流过程中,我发现,当地印巴之间,绝非新闻里那你死我活的敌我关系,而是一种水乳交融的氛围。很多印度人对我说,他们和当地巴基斯坦人的关系很好。而很多巴基斯坦人对我说,两国语言几乎一样,巴基斯坦的官方语言是乌尔都语,印度是印地语,看上去完全不同,但读起来几乎一样。

比如说,「我喜欢吃咖喱」这句话巴基斯坦的乌尔都语:مجھے سالن کھانا پسند ہے۔印度的印地语:मुझे करी खाना पसंद है.看起来完全不同,但都读作:mujhe karee khaana pasand hai.当地巴基斯坦人甚至羡慕印度这几年的经济发展,反而对本国政客不屑一顾。其实,无论哪国的老百姓都差不多,只要稍微脑子正常的人,在处理个人利益的时候,都不会牵扯到什么宏大叙事。生活在阿联酋中产社区的印人和巴人,虽然在阿联酋依然属于中下层,但在本国都算是精英,他们的教育程度和认知能力,都远高于本国的平均水平,他们心里非常清楚,煽动仇恨和对立的是印巴的政客和神棍,和普通老百姓无关。当然,印巴本国的广大中下层显然不具备这种认知能力,依然被忽悠,所以,印巴矛盾无解,这就是现实。另外,根据我的个人体验,当地印巴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巴基斯坦人对待中国人更加热情!印度人也客气,但没有巴铁的热情。

巴铁服务员巴铁热情到什么程度呢?我在一个巴基斯坦餐厅,点了一份500克的羊肉套餐,标价要40迪拉姆,相当于80人民币,这价格其实也不算贵,这可是一斤羊肉。那羊肉真好吃,有股醇厚的香味。而老板结账的时候,居然只收了25迪拉姆(50人民币),而且还免费送我一份奶酪。

羊肉米饭套餐我问为什么?他说,本来这菜是要配馕的,但天然气有问题,不能现场烤馕,只能用米饭代替,所以,给我打折。其实,米饭比馕更贵,我也更喜欢米饭,换成米饭,我求之不得。可能,他就是为了让我没有亏欠感,找个借口给我打折吧,真贴心。

0 阅读:30
评论列表
  • 2024-11-06 18:00

    你吃吧,我们绝对不吃[得瑟]!看着就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