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小伙倒贴支教山村,拒绝采访拒绝入选感动中国,却被流言逼退

冷霜说明星趣事 2024-11-12 22:20:48

他被称为"洋雷锋",却拒绝这个称号;

他用20年青春陪伴中国山村孩子,却被网络舆论逼退。

2012年当德国小伙卢安克最后一次收拾行囊离开广西板烈村时,没人知道这个曾经的"感动中国"候选人为何选择默默离去。

一个外国人为何放弃德国的优渥生活来到中国山村?

请用您发财的金手指,点赞走一走,暴富到永久,上点关注下点赞,不想暴富很难办

一个坚持了近10年的支教老师,又为何不得不离开?

为什么一个内向的德国小伙会义无反顾地扎根中国山村?

故事还要从1993年说起。

那一年25岁的卢安克背着简单的行囊,怀揣着对东方文化的憧憬,来到了南京。

要知道这位德国青年可不是什么学霸,在德国的求学经历可以说是平平无奇。

但他有一个让人刮目相看的特长——过人的艺术天赋。

凭着这份天赋他在1992年就被汉堡美术学院破格录取,这让很多人都大跌眼镜。

不过命运总是喜欢和有梦想的人开玩笑。

在东南大学学习建筑设计时,他偶然接触到了广西山区的留守儿童。

那一双双饱含期待又略带警惕的眼睛,深深刺痛了这个异乡人的心。

这些孩子们的眼神里,有着和他年少时一样的孤独。

或许正是这份心灵上的共鸣,让他在1997年做出了一个"疯狂"的决定——留在中国支教。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啊!

第一次支教就因为没有工作许可证吃了大亏,不仅被罚了3000元,还被遣返回国简直是"社会主义的毒打"。

但这位"德国倔小子"并没有被现实击倒。

他很快就卷土重来,先是在广西东兰县当起了英语老师。

然而他的教学方式实在是太"另类"了——居然不用教材上课!

虽然孩子们都超喜欢这种自由的学习方式,但考试成绩实在不给力,最后不得不离开教师岗位。

换作是其他人可能早就打包回德国老家了。

但卢安克偏不信这个邪,转身又去办起了培训机构。

2003年他更是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惊掉下巴的决定。

他不仅没有选择回城市发展,反而跑到了更偏远的板烈村。

那可是连小汽车都开不进去的"深山老林"啊,只能坐着突突突的拖拉机进村。

但在他看来这不是在远离现代文明,而是在一步步靠近自己内心的理想。

毕竟这里有最需要帮助的孩子们,有最纯粹的教育梦想。

初到板烈村的卢安克,可真是刷新了村民们对"洋老师"的认知。

不同于人们想象中西装革履的外国人形象,他每天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篮球背心满村跑。

脚上蹬着一双开裂的旧球鞋,裤子还是从军队淘汰下来的迷彩裤。

这哪是"洋老师"啊,简直就是"洋大爷"!

说起他的收入来源,更是让人哭笑不得。

每年靠着父母给的5000块钱和偶尔接点翻译的活儿过日子。

但最神奇的是这位"抠门老师"每个月就花100多块钱,连瓶可乐都舍不得喝。

剩下的钱全都悄悄给了那些家庭困难的学生,自己过得比当地村民还朴素。

但要说卢安克最与众不同的,还是他的教学方式。

在其他老师都在教室里照本宣科的时候,他带着孩子们满山遍野地跑。

在别人都在背诵课文的时候,他居然让孩子们拍起了"大片"。

他们的第一部作品叫《和平剑》,这名字一听就很"中二"。

但最让人意外的是,他居然让班上最调皮、成绩最差的学生当了主角。

为了拍好一个镜头,那个孩子在冰冷的泥水里泡了好久,愣是一声不吭。

这种"疯狂"的教学方式,却神奇地激发出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和自信心。

就在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时候,2004年的那场车祸差点让这一切画上句号。

在陡峭的山路上,载着他的车子突然失控翻滚。

那场事故让他的脊柱变形了整整3厘米,疼得他连走路都困难。

但你猜怎么着?

这位"倔强的德国小伙"在病床上躺了没多久,又一瘸一拐地回到了教室。

当亲朋好友劝他回德国的时候,他只是笑着说:"这里的每一刻都和孩子们连在一起,我舍不得走。"

说这话的时候他眼里闪烁的光芒,比那些山里美丽的星空还要明亮。

就是这样一个"不务正业"的外国老师,用自己的方式在这个偏远的山村点亮了一盏明灯。

卢安克的故事很快传遍了大江南北。

一个德国人放弃优渥生活,跑到中国山村支教,这种"神仙剧情"怎么可能不引起轰动?

2006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通知送到了他手上。

但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这位"洋雷锋"居然婉言谢绝了这份殊荣。

他在回信中写道:"不是我感动了中国,而是这些孩子感动了我。"

这种淡泊名利的态度,让更多的媒体蜂拥而至,想一探究竟。

但卢安克就是卢安克,依旧我行我素把采访邀请都谢绝了。

直到2009年他才首次接受了央视《面对面》栏目的专访。

通过柴静细致的采访,人们才第一次近距离地了解到这位神秘的"洋老师"。

然而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事情开始向着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

他的一举一动都被放在显微镜下审视。

有人说他的教学方式会误导学生,影响孩子们的前途。

更有人恶意揣测他的动机,说他把农村孩子当成实验品。

甚至连他在博客上对中国应试教育的一些建议,都被过度解读和曲解。

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声,这位性格内向的德国人选择了沉默。

他默默关闭了自己的微博账号,像一只受伤的刺猬,把自己蜷缩起来。

在他后来的日记中写道:"我已经成为了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定时炸弹。"

这句话背后的无奈和心酸,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2012年当柴静再次带着《看见》栏目组来到板烈村时,看到的已经是一个不一样的卢安克。

那个曾经神采奕奕的德国小伙,眼神里少了几分光芒,多了几分疲惫。

曾经坚定的目光变得有些躲闪,话也少了很多。

那些曾让他备受困扰的质疑声,像一把无形的锤子,一点点敲碎了他的热情。

最终他选择了离开,想去杭州另谋发展。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和理想主义者开玩笑。

因为签证问题他不得不滞留在越南,从此淡出了公众的视线。

他的离开就像他的到来一样悄无声息。

没有告别仪式没有媒体报道,仿佛一切都没发生过。

但在板烈村他播下的种子依然在生根发芽。

那个原本打算支教期满就走的老师,被他的精神感动,选择留了下来。

虽然板烈村依然是个贫困的山村,但那些曾经被卢安克教过的孩子们,眼神里多了一份对未来的期待。

每当夜幕降临村民们还会谈起那个与孩子们打成一片的"洋老师"。

谈起他不顾自己的伤痛,依然坚持给孩子们上课。

谈起他倒贴自己的生活费,资助贫困的学生。

谈起他用独特的方式,让孩子们找到了学习的乐趣。

这不就是最好的告别礼物吗?

或许有人会说他的理想主义终究败给了现实。

但在我看来他用行动证明了一个真理:

即使是最微小的光,也能在黑暗中照亮一片天空。

即使是最细小的火种,也能在寒冬里温暖一颗心。

这就是理想主义者的意义。

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 阅读:0

冷霜说明星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