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视角下的中行价值

看事荆棘 2025-04-02 03:05:43

2024年,中行逆势交出了一份营收净利双增的成绩单。

数据显示,中行实现营业收入6328亿元,同比增长1.38%;税后利润2527亿元,同比增长2.58%。净息差1.40%,平均总资产回报率0.75%,净资产收益率9.50%,成本收入比28.77%,主要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行全球化业务的利润贡献度逐年提升,已经连续四年保持逐渐攀升的态势,从2021年的16.6%逐渐上升到2024年的22.3%(2021年,16.60%;2022年,18.28%,2023年,19.21%,2024年,22.33%)。

也就是说,在今天中行的利润大盘子中,已经有超过五分之一的利润来自全球化业务,毫不夸张地说,在中国的商业银行中,中行全球化差异性优势越发凸显。

市场不会说谎。

由全球化等因素所带来的良好的业绩表现,也给中行的投资者带来了更好的回报:2024年,中行首次实施中期分红,A股、H股股价复权后涨幅分别达到45.24%和42.97%。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是在外部挑战加深,全球保护主义加剧,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加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受到冲击的大背景下得到的。

风云动荡之中,中行胸怀“国之大者”,勇担主责主业,当好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排头兵,在2024年将自身的全球化业务优势进一步扩大,交出了一份全球化成色十足的成绩单。

跨市场双擎:“净息差韧性+非息跃升”解码全球化增长极

全球化已经成为中行一个独具特色的增长极。

2024年,中行境外机构财务效益稳健增长,集团贡献度进一步提升,全球化的特色优势在财务业务维度得到了充分体现。

财报显示,2024年末,中行境外商业银行吸收存款余额 5891.02 亿美元,比上年末增长6.70%;发放贷款和垫款余额4237.20亿美元,比上年末下降 2.53%。全年实现利润总额92.76亿美元,同比增长14.75%,对集团利润总额的贡献度为22.33%, 提升3.12个百分点。

如今,中国银行业的经营已经进入了低息时代,在这种情况下,稳息差、在量和价之间做出发展平衡,是摆在每一位银行家面前的课题。

全球化的优势,让中行净息差表现稳定。

就在2018年,中行与主要同业的净息差还在40个基点左右,到现在稳步缩窄至与同业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线,这与中行在境外利率相对高的市场业务布局有很大关系。

比如2024年,中行抓住了境外利率相对高位的市场机会,合理优化外币债券投资布局,有效控制票据、同业资产等低收益资产。

众所周知,银行的收入分为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净息差是衡量利息收入的重要指标。2024年中行的非息收入的增长也“沾了全球化的光”。

2024年,中行实现非利息收入1811.56亿元,同比增长15.87%。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765.90亿元,同比下降2.88%,这与其他几乎所有银行一致。其他非利息收入1045.66亿元,同比增长34.96%。

特别是非利息收入中的投资收益的增加,更得益于中行的全球化优势,这让其既能够享受境内债券“牛市”所带来的投资收益,也让其能够把握市场机遇,带动证券投资净收益、净交易收入增长。

展望2025年,中国银行行长张辉表示,中行将巩固优势特色,提升全球市场竞争力。坚持将巩固扩大全球化优势、提升全球布局能力作为首要任务,保持境外利润贡献度稳中有升。

百年基因:全球化业务的传承与发扬

财务表现是果,业务布局是因。

没有全球化的业务布局和不断创新发展的产品服务,就很难有全球化业务利润贡献的提升。

如果深入中行的业务层面,读者会发现敢为人先、勇于开拓进取是中行海外经营独步行业的内在精神动力。1929年设立伦敦经理处,成为首家海外设点的中资银行;1984年发行首笔海外债券,开创跨境融资模式……中国银行的海外布局还在持续纵深:

截至2024年末,中行拥有543家境外分支机构,覆盖全球64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重要战略节点布局完整,“一点接入、全球响应” 的服务协同机制已经形成。

由此带来的是多项业务排名的领先:

——CIPS间参行数量保持同业第一,在中国人民银行授权的全球34家人民币清算行中独占16席,跨境人民币清算量同比增长40.05%至1313.83万亿元,稳居全球第一清算行地位;

——境内机构办理国际结算业务量突破4万亿美元,保持同业领先;

——跨境电商结算规模突破8,000亿元,同比增长40%,服务贸易项下结算量同比增长33%,跨境保函、跨境现金管理等特色业务持续领跑同业;

——熊猫债承销、中资离岸债承销、境外托管等业务市场份额稳居中资同业第一。

中国银行副行长蔡钊表示,下一步中行将加强统筹规划,优化资源配置,促使境外机构进一步丰富产品与服务,提升竞争力。

业务布局上,中行将聚焦跨境业务优势巩固与新兴业态拓展,强化结售汇、国际结算等传统领域,发力跨境电商、海外仓等外贸新赛道,优化存贷债结构并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服务能力。

区域布局上,推动中银香港向区域性银行转型,深化国际金融中心利率汇率产品创新,加快培育中亚、中东等新增长极,构建全球化服务网络。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中国银行深入践行国家战略,在全球化发展的区域布局上特别注重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至2024年末,该行机构布局覆盖45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累计跟进公司授信项目超1200个,累计授信支持逾3720亿美元。

劈波斩浪:跨境生态闭环赋能民企出海

时代的浪潮中,金融机构大有可为。

依托外汇外贸领域专业优势,中行在服务中资企业“走出去”中迎来更多黄金机遇。

凭借全球化优势,中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支持民营企业出海一站式服务体系。截至2024年末,中国银行累计叙做民营企业“走出去”项目109个,覆盖全球44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项目融资总规模超过250亿美元。

例如在跨境电商领域,通过强化数字化产品创新,中行推出“中银跨境e商通”系列产品,可对接境内外支付机构、跨境电商平台等不同场景,为出海平台型民营企业和中小民营卖家提供优质跨境结算服务,积极支持“品牌出海”浪潮下跨境电商发展。

又如,为企业高质量“走出去”提供“融资+融智”支持,服务海外仓企业278家,为其提供便利化、高效率的全球账户、经营租赁保函、贷款融资、现金管理、财产货物运输保险等综合金融服务支持。

此外,中国银行已与20余家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对接,提供代理出口收汇服务,并因地制宜为各地保税维修业务开展提供跨境汇款、海关担保及授信支持等金融产品服务。在宁波、苏州、厦门、海南、浙江等地,中国银行积极推动新型国际贸易业务试点创新,通过国际结算、信用证和保函等综合服务,助力新型国际贸易发展。

中国银行通过构建跨境金融线下线上生态闭环,不仅解决中资企业出海“融资难、合规成本高”等痛点,更推动金融服务从“交易型”向“价值共创型”升级,助力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中资企业稳健拓展全球市场。

支持“走出去”和服务“引进来”是双向的,中行2024年举办跨境撮合活动11场。提升外籍来华人员支付便利性,外卡收单商户数比上年末增长166.18%,全国重点商户100%开通外卡受理。

通过数字化技术,中行得以为境内外客户提供更便利的金融服务。面向境外个人客户,中行推广新版境外个人手机银行服务,优化界面操作和功能导航,丰富手机银行功能,全面提升客户体验。截至2024年末,境外企业网银覆盖56个国家和地区,提供14种语言服务,境外个人手机银行覆盖全球31个国家和地区,提供12种语言服务,保持中资同业领先。

2024年,中国银行不仅实现营收净利双增,更以22.33%的境外利润贡献度,印证其差异化竞争力和业务韧性。

面对低息时代的行业挑战,中行依托跨境资产配置优化与全球市场机遇捕捉,在净息差承压中稳住基本盘,同时借力非息收入34.96%的高增长打开新空间,展现了“双擎驱动”的经营智慧。

这份成绩单背后,是跨越百年的开拓基因与全球化布局的战略定力,也是对“一点接入、全球响应”协同机制的深度实践。

站在新起点,相信中行将继续以“全球化增长极”为锚,在服务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书写改革发展新篇章——这不仅是商业银行的进化样本,更是大行担当的“国之大者”

0 阅读:18

看事荆棘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