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脚下,板房里飘出浓浓的年味

中工网 2025-01-25 04:40:47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康劲 通讯员 赵利强

阅读提示

“你放心回家过春节吧,我们也在这‘板房四合院’里迎接日喀则农事新年,吉祥如意,扎西德勒!”

“你放心回家过春节吧,我们也在这‘板房四合院’里迎接日喀则农事新年,吉祥如意,扎西德勒!”村口的道路上,杰地村的党支部书记顿珠和救援队的李慧依依惜别。他们的身后,是用一排排板房围成的“四合院”,冬日的朝阳下,鲜艳的红旗在风中招展,袅袅的炊烟中飘来糌粑浓浓的香味……

1月20日,西藏日喀则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决定,终止地震一级应急响应,转入安置救助及恢复重建。李慧和同事们终于可以归队休整,10多天来,他们克服高海拔、低气温、氧气稀薄的严酷环境,为杰地村的受灾群众搭起了温暖的板房。“每当看到板房内温暖如春、‘四合院’中间的空地上人来人往,就感觉所有的艰辛都值得。”李慧说,开春后,一定会再回到这里,为杰地村重建美丽新家园。

厚度:7.5厘米;距离:3900多公里

1月7日,正是农历腊八,中铁二十一局西藏公路项目部也计划从这天开始,着手准备冬休放假。上午9点5分,职工们刚从食堂里喝完腊八粥,突然一阵山摇地动,作为项目部安全员的李慧冲到院子空旷地带大声呼喊:“地震了,这么大的强度,应该离我们不太远。”

震中,离他们只有180公里。当天10点,项目负责人蒋立群接到日喀则市交通局负责人“投入救援”的电话后,让加满油的4辆皮卡车、指挥越野车到事先联系好的物资供应点,开始将医用救急箱、药品箱,以及40只氧气瓶、45顶棉帐篷、260条棉被、50件棉衣、100箱方便面装车上路;同时调动3个分部的装载机、挖掘机、发电机、无人机照明系统等17台大型机械和电器设备装车奔向灾区。

这支救援队伍进入受灾最严重的长所乡,展开应急救援、帐篷安装、物资发放等工作。长所乡杂村的海拔超过了4200米,夜晚的最低温度达到了零下16摄氏度。繁重的救援任务让第一批救援人员顾不上休息御寒,也忘记了饥饿困倦。

“村里九成的房屋在地震中毁坏,这么冷的天气怎么办?” 杂村党支部书记明玛问道。“我们可以腾出几间板房运过来,安置受灾群众。” 蒋立群果断回答。

亚东分部可以腾出5间、岗巴分部2间、康马分部8间……这一天,定日县长所乡第一批15间板房成功搭建,受灾群众有了温暖的住所。与此同时,项目部的50多名职工,将办公室和宿舍内的物品一一打包,连人带物一起挤进了职工餐厅。这里,上午还散发着腊八粥的浓香,夜晚就成为救援队伍的临时宿舍。

在过度集中安置期间,板房是最重要的“刚需”。次日,中国铁建批准了中铁二十一局在拉孜县查务乡杰地村捐赠并完成100间板房的搭建任务。

“西藏、青海、甘肃、四川都问遍了,都是5厘米的板房,一定要找到7.5厘米的防寒板房。”经过多轮紧张的搜寻和联系,他们终于在河北献县找到了墙壁厚度7.5厘米的100间活动板房。电话那端传来声音:“你们放心,每间18平方米,足以让一家人抵御高原严寒。”但是,大家打开手机地图一查,献县到杰地村,要经过七八个省份,有3936公里。

珠峰下的速度与接力

拉孜县是去往珠峰大本营的必经之地。此时此刻,高耸云端的珠穆朗玛峰不再是旅行者的圣地,而是救援者日夜兼程的终点站。

整整一天一夜24小时,4辆装载板房的汽车,从河北省的献县,驶入了青海格尔木,在往前就是可可西里和唐古拉山。“有高原反应,必须立即休整,人员返回,换人继续开车前进!” 随车职工汤乔、司机张伟初次上高原,加上长途奔波,已发生严重缺氧。项目部职工丁金平和司机赵宽接到任务,火速前往可可西里接应会合。

1月17日早晨,经过接力奔跑,最后一车活动板房终于抵达拉孜县。上午11点,搭建开始,这是又一场接力“竞赛”。

“我们6分钟到8分钟完成一间,工作自然流畅,一点不拖泥带水。”李慧说,但是能听得出来,在海拔4000多米的缺氧环境中,每一次的劳动,都会带来一阵艰难的喘息。

在这片被冰雪覆盖的土地上,山风呼啸刺骨。大家明白,越是时间紧迫、天气恶劣,搭建中的每分每秒,就更关乎着受灾群众的冷暖与安危。

夜晚,气温再次降到零下16摄氏度,无人照明系统照亮了夜空,最后的几间板房仍在搭建中。项目部职工刘登平指挥着吊车将板房精准落位,为了对准螺栓,他不时摘下手套,协助卡位,但是仅仅几个回合,这双粗壮的大手上,就被划出一道一道的血痕。他说:“这点磕碰不影响救援,每个参与抗震救灾的队员,都是这样过来的。”

经过一天一夜的不懈努力,100间活动板房奇迹般地矗立在了雪地上,为受灾群众提供了一个又一个温暖的避风港。

“四合院”里的春天与年味

“为了更好地挡风御寒,我们借鉴中式四合院的思路,有意识地进行了重新规划。” 刘登平说。在太阳落山之前,整整齐齐的7.5厘米厚度的板房,终于在珠峰脚下围成一个“四合院”。

在多方力量的合力下,安置点的临时取暖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项目部的50多名职工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冬日的余晖中,米色板房围成的小院,在珠峰脚下构成了一副温暖而静谧的画面。这是救援队的职工们与受灾群众一起,用双手和汗水搭建起的一个个温暖的“家”。

在杰地村的集中安置点上,“四合院”里铺上了平整的米石。截至1月20日,在村委会的统一安排下,受灾群众陆续搬入“新家”。接通了电源,生起了炉火,板房里既明亮又暖和。救援队员帮群众从帐篷里搬来了日常用品,支床、摆放物品、烧水,群众的心里舒展了。

“现在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就想让群众温暖过冬。”刘登平一边说一边带领救援队员指导群众安全用电,做好火炉的防火注意事项,并将活动板房的使用说明书,张贴在显眼位置。

1月22日,告别杰地村的李慧,终于回到了陕西咸阳的家中。他与顿珠视频通话,说是想看一看“四合院”。顿珠拿着手机,一边走家入户、一边视频通话:“你看看,我们灾区的农牧民,这几天也在准备年货,我们过春节也过日喀则地区特有的农事新年,非常热闹。”

捧着手机,李慧看到“四合院”的屋顶上国旗飘扬,板房内酥油茶香、牦牛肉鲜、糌粑粥浓,院子里孩子们在畅快的奔跑欢呼,眼眶不由地湿润了。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