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吴三桂举兵反清,开启了长达八年的三藩之乱。吴三桂起兵后,一开始势如破竹,群雄响应,大半个中国陷入烽火连天之中,形势对清廷极其不利,所谓“东西南北,在在鼎沸”。康熙十三年十二月,军事区位十分重要的陕甘地区的陕西提督王辅臣发动兵变,夺占平凉,动乱几乎波及陕甘全境,搞得吴三桂叛军差点从四川杀向了关中,清廷在西北的局势险些崩盘。下文就说说这场影响巨大的叛乱。
陕甘激变王辅臣其人王辅臣,山西大同人。这位的经历可谓“传奇”。先是在明末参加起义军,由于在起义军里特别勇猛,所谓“勇冠三军,所向不可当”,估计马上骑射功夫也相当了得,号“马鹞子”。后来,又投奔明军,在大同总兵姜瓖那干。李自成推翻明朝以后,又随姜瓖投奔了李闯王。在清军入关后,立马为清廷效力。
但顺治五年,由于清廷欺人太甚,姜瓖在大同起义,王辅臣自然追随。在起义失败后,直接投降了阿济格,其改换门庭的次数让人叹为观止,简直就是一个“活吕布”。据说人也长得像吕布,属于高大英俊的那种,“辅臣长七尺余,面白皙,无多须,髯眉如卧蚕,如世所图吕温侯像”。
《广阳杂记》
这一次投降,王辅臣的职业生涯总算不再颠沛流离,在同为三姓家奴的吴三桂手下混,打仗也争气,10多年间,消灭南明势力,打击土司反叛,立下了汗马功劳。康熙九年,到达了绿营武将的顶端,“擢陕西提督,驻平凉”。
《清史列传》
王辅臣应激而变王辅臣在二次降清之后,混的不能说是风生水起,至少也是比较顺利。康熙皇帝对这位猛将非常赏识,任陕西提督,出镇平凉的决策就是康熙帝做出的,“朕欲留女于朝,朝夕接见,但平凉边庭重地,非女不可”。
《广阳杂记》
在临行之前,康熙帝特赐蟠龙豹尾枪一对,并温言慰谕,王辅臣很是感动,“泣不能起”,谓:“圣恩深重,臣即肝脑涂地,不能稍报万一,敢不竭股肱之力,以效捐埃。”,就此刻来说,王辅臣还是比较真诚的,再加上其子王吉贞在北京居住,还算有真心实意为康熙帝效力的打算。康熙十二年,吴三桂带头反清的时候,曾派帐下汪士荣带信给王辅臣,要王辅臣起兵响应,王辅臣直接把汪士荣和信交给清廷,获得了康熙帝的嘉奖,称其“坚守臣节,益见忠贞”。
这个时候,王辅臣至少从表面被稳住了,只要他没有跟随吴三桂叛乱,对清廷来说,就是一种成功。但有一个任命却让形势急转直下,康熙帝让刑部尚书莫洛任陕西经略,主持陕甘军政。但莫洛此人性情“偏执己见”,与王辅臣多有抵牾,两人矛盾不断,对王辅臣多有打压,其调王辅臣出兵平讨吴三桂,仅给骑兵2000,又“马瘠瘦不任用”,王辅臣心中大为不满。再加上莫洛所带满八旗对绿营官兵甚是轻漫,“所统满并与辅臣部兵不协,往往忿争”,这就给叛乱提供了一个群众基础。满、汉领导层和普通官兵的矛盾最后导致叛乱爆发。
《满汉名臣传》
《平吴录》
叛乱扩大康熙十三年十二月初四,莫洛率部至宁羌州南教场。据《清圣祖实录》、《八旗通志初集》等书记载,提督王辅臣的标兵突然向他发动进攻,他的亲随满八旗兵“炮矢齐发”,击退叛军。后王辅臣再次率兵来攻,莫洛被王辅臣的副将邵苓芝以鸟枪射中而亡,所部章京、笔帖式、兵丁多死于乱阵之中。但据《广阳杂记》记载,在宁羌兵变前,王辅臣“以死自誓”,谓“宁杀我,无负朝廷”。其被裹挟的可能性更大。
王辅臣见叛乱之势已成,先至略阳,再逃至平凉。而吴三桂听闻宁羌之变后,也迅速给出反应,毫不迟疑的拨出20万两白银,以“平远大将军陕西东路总管”印交付已叛降的秦州知州巴三纲专交王辅臣。吴三桂的慷慨馈赠,而王辅臣的部队本身所处的平凉条件较为艰苦,对清廷多有不满,反清情绪顿时高涨。
对于王辅臣本人来说,经略莫洛已经被手下的乱兵杀死,他肯定是脱不了干系,是要被治罪的,再加上吴三桂诱惑和拉拢,虽然康熙帝第一时间下谕抚慰,并让其子劝说王辅臣,但无效,其仍然决定铤而走险,正式走上了反清之路。陕、甘一带多王辅臣旧将,王辅臣“布逆书,要约党附”,固原、巩昌、同州、秦州、阶州等地守将、士卒相继叛乱,响应王辅臣。
康熙十四年二月五日,王辅臣亲自率兵进犯兰州,兰州游击董正己乘机夺占全城。甘肃省会一失,西北震动,更多城镇或叛或陷,延绥镇之嚮税、鱼河、波罗各营,葭州、吴堡、清涧、米脂等县先后叛乱,“陇右皆陷于贼”。陕、甘全境只有甘肃提督张勇、总兵孙思克、西宁总兵王进宝、宁夏总兵陈福(后为叛军所杀)未叛。
《清史列传》
清廷发兵进剿陕甘增兵而清廷这边,康熙帝得知王辅臣叛乱后,立即调兵“前赴西安,保固秦省”,遂加紧向陕西派兵,由于其是要确保重镇西安不失。由于禁旅八旗大部南下平叛,勉强从京师征集满洲、蒙古“每佐领三名”前往西安,为了增强防务,又以外藩蒙古兵和东北驻防八旗补之,分别命副都统鄂泰率领盛京之兵1000人、理藩院员外郎拉笃祜率鄂尔多斯蒙古部3500人、归化城土默特兵700人前往西安应急。随后,再从河南府、襄阳府、山西等地调兵向陕西聚集,将兵力厚集西安、兴安等重镇,以稳定军民之心。并命定西大将军洞鄂总揽进剿事宜。
《清圣祖实录》
康熙帝深知想扑灭叛乱不可能仅仅依靠数量有限的八旗军和外藩蒙古兵,必须倚重陕、甘绿营,遂重用汉将,任命张勇为靖逆将军兼管甘肃提督事务,以甘肃总兵孙思克为左都督,西宁总兵官王进宝为都督同知,又调天津总兵官赵良栋为宁夏提督,这四人就是河西四将,不仅是平定王辅臣之乱的定海神针,更在清廷之后的一系列得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
克复秦州在调集充分兵力以及颁布人事任命后,清廷对王辅臣叛军开始掀起了一轮反攻,对几个战略地区开始逐步用兵。康熙帝认为“欲平陕西诸寇,必先取秦州”,其位于兰州、平凉、巩昌、汉中等战略要地之间,界近陕西,夺取秦州可以对叛军中间突破,打开局面。
定西大将军洞鄂率满汉大军于康熙十四年四月初四到达秦州并做出围城部署。考虑到秦州城防坚固,为了加快攻城进度,命都统海尔图将红衣炮运至军前助战。四月二十日,从四川、平凉来救援的叛军万余人,从包围圈外对清军发动进攻,城内叛军8000人亦冲出,企图夹击清军,清军分道迎战,击退叛军攻势,此后又事一系列拉锯。总兵官孙思克率兵前来增援,叛军因为作战失败,士气低落,陷入绝望,守将陈万策在无奈之下只能开城投降。而奉吴三桂之命前来增援的巴三纲一部也只能退走。五月三十日,秦州克复。之后,洞鄂派振武将军佛尼勒、内大臣坤巴图鲁、总兵官孙思克继续追剿叛军,收复礼县、清水、伏羌、西和等县。
秦州围城战
克复兰州在清军围困秦州的同时,同时也对甘肃省会兰州发动进攻。西宁总兵官王进宝率兵于康熙十四年五月包围兰州,城内叛军屡次出动均被王进宝击退,遭受严重损失。眼见粮道被切断,城内叛军“造木筏百余,将渡河以遁”,又被王进宝识破,一顿猛揍,城内叛军在“计穷力竭”之下,只得于六月二十七日投降。
王进宝克复兰州
恢复巩昌同时,甘肃张勇自率清军一部包围了巩昌城,王辅臣鉴于巩昌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派将领任国治等率部3000人,由巩昌东门潜入城内援守。守城的叛军总兵陈科、郑元经等得到增援后立即率军6000直冲清营。清军迎头痛击,双方死伤颇重,叛军的行动被挫败,被俘470人。清军游击张大选追至城下,中炮而死。
张勇兵围巩昌
康熙十四年六月二十五日,安西将军穆占和总兵官孙思克前来增援王进宝,清军云集城下,派此前投降的陈万策、谢辉等前去招抚。最后,守将陈科投降,巩昌克复。
清军攻克巩昌
继收复秦州、兰州、巩昌之后,六月二十九日,平逆将军毕力克图克复延安,接着恢复了肤施、保安、安定、安塞等地。西北失地渐次收复,对清廷来说形势一片大好,叛军仅盘踞于平凉、固原。康熙地认为最后的决战时刻来临,“秦州、巩昌、兰州诸处,虽次第恢复,而底定全陕,惟在速取平凉”。
洞鄂作战不利,清廷临阵换将康熙对平定王辅臣呈乐观态度,但大将军贝勒洞鄂眼看临门一脚,却萎靡了起来。康熙十四年八月十五日,洞鄂就与平逆将军毕力克图、扬威将军阿密达等人率军包围了王辅臣的大本营平凉,时至九月久攻不克,而包围圈不严,平凉和固原叛军还可以相互增援。十月,王辅臣遣将周养民又再次攻陷庆阳,简直让康熙大跌眼镜。尤其离谱的是,清军以优势兵力与平凉叛军对攻时还吃了一次败仗,九月二十三日,王辅臣令叛军出战,双方刚一接战,不意清副将贾从哲、游击张大经忽然退缩,清军惊扰,战斗失利,后贾、张二人被军前处斩。剩下时间,洞鄂都在“唯有高坐,不即攻取”。
清军败仗
康熙帝恼羞成怒,要人给人,要炮给炮,怎么就拿不下来了,要求洞鄂抓紧,“速取平凉,剿除逆贼”,在康熙“喋喋不休”的催促下,洞鄂终于动了一下,终于在十一月“克取城第一关厢,去城三里许,对南山屯营”。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欲前进薄城,因沟深地险,难以下垒,城未能下”。康熙帝又指示断贼粮道,洞鄂又一动不动。
洞鄂进攻不利
而吴三桂在平凉被围困的时候也没闲着,派吴之茂率兵万余从四川出兵增援,幸好佛尼勒、王进宝作战给力,率领满汉官兵奋力阻击,大败吴之茂兵,“吴之茂仅以十余骑,越山而遁”。
眼看着平凉久攻不下,洞鄂又迟迟不动,康熙帝对其彻底失望。康熙十五年二月,他决定换帅,一开始康熙心目中的人选是甘肃提督张勇,但秦州、巩昌实在重要,张勇表示分不开身。于是,康熙命都统大学士图海,授予其抚远将军,率“每佐领护军二名”,兼程赶赴陕西“统辖全省满汉大兵”指挥平凉围城战。
抚远大将军图海破敌马佳·图海曾经参加过康熙三年的茅麓山战役并亲自指挥平定察哈尔亲王布尔尼的叛乱,实战经验还算丰富,这回康熙算是换对了主帅。康熙十五年五月十七日,图海率兵赶到平凉,经过迭次增兵,图海率领八旗军加孙思克加水师副将唐希顺所部“十万之众环于城外”。王辅臣面对围城清军倒是信心十足,说道:“是何能为,姑缓其死,稍迟当尽了耳。”
《庭闻录》
图海一到军前,就实行“断贼饷道”的策略,开始考察地形“周览城外形势”,经过周密侦察,平凉城外北山有虎山墩地势很高,可以俯瞰全城,并且还处于敌军饷道之上,遂决定全力夺取,“因谓此贼咽喉要地,即率官兵攻之”。
而王辅臣也心知虎山墩的重要,以精兵万人据守。清军全力仰攻,叛军步兵在前,“布列火器挨牌”,骑兵在后,全力对抗清军,“以死固守”,从巳时战到午时(上午9点到中午12点),最后叛军坚持不住,“斩伪总兵二人,余贼被伤及堕崖死者甚众”,清军夺取虎山墩,切断平凉叛军粮道。
《八旗通志初集》虎山墩之战
此役清军损失也很大,主将孙思克、唐希顺全部挂彩,鄂通武、台弼图、噶达浑等多位军官阵亡。
在占据虎山墩这个制高点后,图海命将红衣炮运至山上,“以炮攻之”,轰击平凉城,这就让平凉城叛军“惶惧无策”,士气大为削弱。但图海并不打算强攻,而是派幕僚周昌(此人字培公,就是电视剧《康熙大帝》中周培公的原型)劝降王辅臣,王辅臣势穷粮尽,再周昌的劝说下开城投降。
《清史稿》
在平凉城投降之后,其他各路叛军很快被剿灭,清军在西北战场上取得了彻底的胜利,剪除了吴三桂在西北的羽翼,确保了关陇的安全,清廷得以将西北的军队用于对湖南的军事进攻,加速了吴三桂的失败。
引用文献:《康熙起居注》、《清圣祖实录》、《满汉名臣传》、《八旗通志初集》、《清世稿》、《圣武记》、《庭闻录》、《广阳杂记》、《清史列传》、《平吴录》、《皇朝武功纪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