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名青年蒙冤入狱21年,出狱后拒绝赔偿:把办案人法办就行!

春秋玉史 2024-11-09 14:45:34

文| 春秋玉史

编辑| 春秋玉史

——【·前言·】——

1996 年,在安徽当地,有 5 名青年遭受了堪称灭顶之灾般的冤屈,被无情地关进了监狱,那个时期,技术条件相当有限,法院在审理这个案子的时候,整个过程漏洞百出、极为草率。

最终的判决结果残酷到了极点:有 2 个人被判处了死刑,他们的生命将被无情剥夺,1 个人被判处无期徒刑,要在监狱里度过漫漫余生,还有 2 个人也未能逃脱厄运,他们都被判了 15 年有期徒刑。

谁能想到,整整 21 年之后,事情的真相才浮出水面,他们终于洗刷了冤屈,而令人惊讶的是,他们被释放后的第一反应竟是:不要国家赔偿,只是希望能够依法惩处当年那些办案的人员……

那么,当年究竟是何种情况呢?当年那些办案人员最后又是什么样的结局呢?

一个深夜,一个家庭的噩梦

96 年 8 月 25 日的夜晚,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就像往常无数个夏夜一样普通平凡,但是在安徽涡阳县大周村,这个看似平常的夜晚却有着天翻地覆的力量,它像一个巨大的黑洞,吞噬了周继鼎一家的平静生活。

夜幕沉沉,几个黑影鬼鬼祟祟地潜入周家,他们挥舞着凶器,对周家一家五口一顿砍杀,五人都身负重伤,22 岁的周翠菊是家中长女,此时她倒在血泊中,年轻的生命戛然而止。

其他家人也身负重伤,在痛苦的呻吟中等待着黎明的到来,这突如其来的血案,打破了大周村的宁静,恐惧的阴云笼罩着每一个村民。

案件一出,警察很快就来了,开始调查,现场乱七八糟,到处是血,除了带血的凶器,没什么别的有用线索,警察初步认为这起案件可能是熟人干的,凶手和周家之间可能有些私人矛盾。

而案件的真相远比想象中复杂,现场的种种迹象也预示着这起案件的调查将充满坎坷,死者周翠菊的穿着,案发时紧闭的大门,以及村民们闪烁其词的证言,都像是一个个未解之谜,等待着被揭开。

这个夏夜的惨剧,不仅夺走了一个年轻的生命,也给周继鼎一家带来了无法弥合的伤痛,更令人痛心的是,这起案件的后续发展,将五个无辜的青年卷入其中,让他们的人生从此坠入深渊。

执法者的偏见和权力滥用

周继鼎担任着村里计划生育干部这一职责,要知道,这份工作在执行过程中,很容易就会触及到某些人的利益,进而引发矛盾,周继鼎和周继坤等五人之间产生矛盾的根源,恰恰就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周继坤的妻子怀了三胎,周继鼎上门要求打掉孩子,这件事在村里闹得沸沸扬扬,两人的关系也因此恶化。

在查案过程中,警察特别关注那些和周继鼎有过矛盾的村民,一些村民提供的证词也模棱两可,有人声称在案发当晚看到周继坤等人在附近出现,但这些证词缺乏具体的细节,难以作为确凿的证据。

而在破案压力和“先入为主”的观念下,警方将这些模糊的证词视为重要线索,将周继坤等五人列为重点嫌疑人,接下来的事情,令人不寒而栗。

在拘留所里,五个人受到了残酷的虐待,他们被迫跪在碎砖上,膝盖磨破了,流着血,他们的指甲被拽掉了,身心都受到了很大的伤害。

遭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他们实在扛不住了,只能被迫 “认罪”,还按照办案人员的要求,编出了所谓的 “作案经过”。

在1998 年 10 月这一天,在阜阳中级人民法院的庭审现场,此案开始审理,这时,五名被告人当庭翻供,他们满脸泪水,悲愤地控诉在拘留所遭受的酷刑。

他们展示了身上的伤痕,揭露了警方的暴力行为,而他们的申诉并没有得到重视,警察以影响他们形象为由,不肯给那些人验伤,审判长在权衡之下,最终以“证据不足”为由,将五人释放。

这本应是一个正义得到伸张的时刻,但这仅仅是这场噩梦的短暂间歇,周继鼎对判决结果极为不满,在审判长的办公室里服毒自杀。

这一举动让五人再次陷入了舆论的漩涡,为了让社会的讨论声小下来,相关部门决定重新审理这个案子。

99年3月,阜阳中级人民法院又开庭了,在社会舆论的强烈聚焦以及 “维稳” 压力的双重作用下,法院还是判决:周继坤和周家华被判处死刑,周在春被判处无期徒刑,周在化与周正国则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

这五人对判决结果并不服,于是提起了上诉,到了 00 年 10 月,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将周继坤和周家华的死刑改判为死缓,而其余三人的判决依旧维持不变。

这起错判,是司法体系的一大耻辱,更是人性的悲哀,它将执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暴露无遗:办案人员心存偏见、采用刑讯逼供手段、漠视他人人权、导致无辜者屈打成招……

这些问题就像一颗颗毒瘤,无情地侵蚀着司法的公正,使得公正的天平严重倾斜,并且,它们如同一把把利刃,残忍地将五个无辜青年的人生摧毁,让他们陷入无尽的黑暗。

重获自由:拒绝赔偿,只求公道

当案件已然像是尘埃落定,似乎再也没有翻案可能性的时候,一个叫陶清的旁听者站了出来,他就像一束光,成为了扭转乾坤的关键人物。

陶清和这个案子并无直接关联,她只是一名普通市民,但她心中怀揣着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所以来旁听这个案子的审理过程。

在旁听过程中,陶清敏锐地捕捉到了案件中的诸多疑点:证词的矛盾、证据的缺失、判决的草率,她觉得这五个年轻人可能被冤枉了。

陶清心里有一股强烈的责任感,她决定要帮这五个被冤枉的青年洗清冤屈,她开始到处跑,搜集证据,找律师帮忙,还向相关部门反映问题。

2014年,陶清始终坚持不懈地努力,在她的推动下,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最终决定重新审查这个案件,此后经过长达四年的艰难调查取证,在2018年4月11日,法院终于宣布周继坤等五人无罪,并当庭释放了他们。

这一天,他们等了21年,他们走出监狱,深深吸了一口外面的空气,心里五味杂陈,21年的冤屈,终于得到了洗刷,他们重获自由,但也失去了太多。

政府决议给每人发 200 万元,用于补偿他们过去 21 年的时间损失,可他们却拒绝了,对于他们来说,金钱无法换回失去的青春岁月,无法修复支离破碎的家庭,也无法慰藉那伤痛至极的心灵。

他们只希望能查清当年办案人员的责任,给他们一个公正的说法,他们要的不是金钱,而是正义,他们要让那些制造冤案的人受到应有的惩罚。

他们要让世人知道,他们的清白,是用21年的青春和家庭的破碎换来的,21年冤案,是一段沉重的历史,也是一面警醒的镜子。

它提醒我们,要一直对权力滥用现象保持警醒,牢牢坚守正义的底线,努力打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每一个公民的良知与勇气,都是维护社会正义的关键力量所在。

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每个生命都能被尊重和保护,每个人的权利都能得到保障。

参考资料

0 阅读: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