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3日,第75届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名单揭晓,范冰冰的名字与多位国际影人并列。开幕式上,她身着象牙色高定礼服亮相,裙摆缀满东方刺绣元素,德国媒体称其“以从容姿态重返福地”。不同于早年《苹果》时期的青涩,如今的她以评委身份与全球电影人探讨艺术价值,接受采访时坦言:“柏林见证了我职业生涯的两次转折。”
这一任命被业界视为对其国际影响力的认可。尽管国内舆论对其过往争议仍存分歧,但外媒关注点已转向其“蛰伏后的专业身份重塑”。《好莱坞报道》评价:“她的回归象征着某种东方明星叙事的复杂性。”
自2018年税务风波后,范冰冰的复出路径呈现鲜明“双轨制”:
**国内:美妆赛道的资本腾挪**
- **品牌博弈**:2019年创立的Fan Beauty初期被质疑“用逃税款创业”,但凭借精准营销扭转口碑。海葡萄面膜系列累计销售额超4亿,2023年品牌年营收突破11亿,2024年借力TikTok直播进军东南亚,实现20亿预估营收。
- **股权暗战**:从代运营模式转向自主掌控,2021年成立范美丽化妆品公司,通过亲友代持完成资本重组,形成以宗燕为核心的商业矩阵。
**国际:制片人与文化符号的转型**
- **跨界制片**:参演韩国电影《绿夜》、担任好莱坞项目《冰露营救》制片,淡化演员身份;
- **区域代言**:签约马来西亚旅游大使,通过经纪人张馨灵拓展东南亚资源。
#### **争议与重构:封杀背后的商业逻辑**
封杀危机反而催化其商业模式的特殊性:
- **去影视化生存**:国内影视禁令使其专注美妆赛道,高毛利产品(如1260元头皮精华)塑造轻奢定位;
- **国际身份溢价**:西方媒体对其“被禁”背景的关注,转化为电影节评委的叙事张力,正如《卫报》所述:“她的沉默反而成为复出故事的注脚。”
如今的范冰冰,既是天猫销量榜单的常客,也是柏林评审席上的亚洲面孔。这种分裂性恰折射出娱乐工业的生存法则:当一条路被阻断,资本与流量会自发开辟新航道。正如她在Instagram所言:“美从不是单一维度的定义。” 或许,这位曾被称作“范爷”的明星,正用商业版图的重构,书写着另一种“大女主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