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评:要让“德不配位”者成为“过街的老鼠”》

湖南文理学院副教授被曝出轨女学生的事件仍在发酵。网传举报材料中,除了大量开房记录,还涉及该女生“本科期间发表3篇一区SCI论文”的学术成果争议。尽管校方已启动调查程序,但舆论的焦点早已超越个案本身——当高校教师的道德失范行为屡屡冲破底线,当“师生恋”异化为权力滥用的遮羞布,我们不得不追问:如何才能让那些“德不配位”者真正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一、学术权杖的异化:从“师生情”到“利益链”
举报材料中提到的“3篇一区SCI论文”,揭开了高校学术圈的隐秘规则。在科研评价体系唯论文论的背景下,研究生发表高水平论文往往需要导师的推荐与资源支持。这本该是学术传承的纽带,却可能沦为权力寻租的工具。某些教授凭借手中课题审批权、论文署名权,将学生视为“私人财产”,甚至以“发表论文”为筹码换取情感或利益交换。这种扭曲的师生关系,本质上是对学术纯洁性的亵渎。
更值得警惕的是,此类事件中往往存在“证据链闭环”——聊天记录、消费凭证、监控影像等证据被完整保存,恰恰暴露了涉事双方在长期交往中对规则的漠视。当权力与私欲在象牙塔内共谋,学术殿堂的基石便在无声中崩塌。

二、监管失灵之痛:沉默纵容催生“破窗效应”
尽管教育部近年来接连发文强调师德师风建设,但高校对教师失德行为的处理仍显迟缓与暧昧。从此前多起类似事件看,校方常见的应对逻辑是:拖延调查、淡化处理、保护“学术骨干”。某985高校教授被曝性骚扰女学生后,校方竟以“维护学校声誉”为由拒绝公开调查进展;某211院校博导与学生发生婚外情,最终仅被处以“取消评优资格”的内部处分。这种“高高举起、轻轻落下”的处理方式,无异于对违规者的变相纵容。
湖南文理学院事件中,举报人选择绕过校内渠道,转而通过社交媒体公开证据,恰恰折射出受害者对高校监察体系的信任危机。当“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思维遭遇“捂盖子”的官僚作风,制度性漏洞便成了藏污纳垢的温床。

三、制度破局之道: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防线
根治高校师德乱象,需从三方面破局:
1.建立“阳光校务”机制:推行师德档案公开制度,将教师奖惩记录纳入学术数据库,接受同行与社会监督。对于涉及师生关系的敏感投诉,应启动独立第三方调查,杜绝“自己人查自己人”的荒诞剧。
2.完善“吹哨人保护”制度:设立匿名举报平台,对实名举报者提供法律与心理双重庇护。就像美国高校的“Title IX办公室”,确保每条线索都能触发实质性调查。
3.重构学术评价体系:改变“唯论文数量”的畸形标准,增加教学伦理、学生评价等软性指标权重。当学术成果不再成为利益输送的载体,“学术妲己”现象自然失去滋生土壤。

四、文明之问:大学之道究竟该向何处去?
西南联大时期,梅贻琦校长曾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而今某些高校的表现,却让“大师”二字蒙尘。当个别教师将学生视为“猎物”,当学术资源沦为私欲交易的筹码,我们是否正在亲手摧毁百年树人的根基?
值得借鉴的是,日本京都大学设立“教师伦理委员会”,成员包含学生代表与校外人士;德国洪堡大学对师生恋采取“零容忍”政策,涉事教师终身不得参与职称评审。这些制度设计的核心,在于用刚性约束抵御人性之恶,用程序正义守护学术尊严。

五、一声呐喊:让阳光照进每一个角落
从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诲,到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想,中国高等教育的血脉里始终流淌着道德的光辉。今天,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处理个案的雷霆手段,更是重塑教育生态的系统工程。唯有让“德不配位”者如过街老鼠般无处遁形,让每一间实验室、每一张书桌都沐浴在公平正义的阳光下,才能真正守住象牙塔的圣洁。
毕竟,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殿堂,更是培育人格的摇篮。当师德红线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当潜规则退场、真善美回归,我们或许能迎来真正的“象牙塔复兴时代”。

(免责声明:本文是根据2025年3月28日“大风新闻”所刊载的一篇文章《妻子举报高校副教授出轨女学生!有大量开房记录?林某已停职停课》而撰写出的时评。想说明的是,笔者针对的是社会现象而非具体个案。文章观点乃一孔之见,不代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