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生被贬17次,次次化险为夷,因为弟弟是朝廷“二把手”?

历史微有趣啊 2025-02-07 15:32:52

若要谈论我国历史中那些有趣的文人,苏轼无疑是最亮眼的之一。尽管他的仕途充满波折,但他如何一次次化险为夷,又如何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却总让人感到惊叹与钦佩。令人不禁好奇,究竟是什么在支持着他?

苏轼的一生宛如一部跌宕起伏的戏剧。自20岁至62岁,他屡遭贬谪和磨难,没有一次废止。他一共经历了三十次任命和十七次失宠或被流放,这在古代文人中是极为罕见的。然而,纵观他的作品和传记,人们惊奇地发现:苏轼始终保持着乐观开朗的心境,无论身处何地,总能找到生活的美好。

最为著名的例子之一,是苏轼在山东诸城被贬任太守期间。他创作了千古传诵的《明月几时有》。在词中,他记录了自己在中秋之夜与亲友相聚,一同饮酒作欢,直至天明。这种潇洒豁达的生活态度,令人不禁感慨:“即使被贬,他依然能过着充实快乐的日子。”

还有一次,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他创作了《赤壁赋》。词中,他描述自己与朋友泛舟于赤壁下,感受清风徐来、流水不兴的惬意,并在美景中吟诵诗篇。这些文字背后,是他即使在贬谪中,依然能保持心灵的宁静和对生活的热爱。

然而,苏轼能在逆境中有这样一种始终乐观的心态,很大程度上依靠着他的弟弟苏辙的支持。苏辙不仅是一个出色的文人,更是苏轼一生的坚强后盾。苏辙与哥哥苏轼、父亲苏洵并称为“三苏”,他们的才华在历史上都享有极高的评价。

苏辙与苏轼虽相差两岁,但从小感情极深。苏辙不仅在才学上有相当造诣,他还能善于变通,懂得如何在复杂的官场环境中保护自己的兄长。苏轼每次遭遇困境,苏辙总是挺身而出,为兄长周全。他一直记得父亲的教诲:“你们是亲兄弟,今后一定要互相扶持。”

两人从小一起读书,苏轼早早识字,在弟弟苏辙开始学习时,苏轼成了他的启蒙老师。在四川眉山的家中,他们一起学习、玩耍,苏轼保护着弟弟,教他读书,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当然,苏辙也没有辜负哥哥的期望,他从小便跟随哥哥的脚步,勤奋学习。

他们兄弟俩后来同科考中,哥哥尽显才华,弟弟亦不逊色。苏轼曾写下《刑赏忠厚之至论》,得到主考官欧阳修的高度赞赏。刚入仕途,他们就因为母亲去世回乡守孝,守孝期满后又同朝为官。然而,苏轼锋芒太露,容易树敌,而苏辙则为人低调,善于守拙。

苏辙不仅自身努力,更时刻关注着苏轼的安危。当苏轼因政治原因遭贬甚至被捕时,苏辙总是积极救助。特别是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写了《为兄轼下狱上书》替苏轼求情,展示了对兄长深厚的感情和才能。

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海南,常年在外,然而每一次的流放都没有剪断兄弟俩的联系和情谊。尽管苏辙也曾因政见遭贬,但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升迁,甚至做到宰相级别的高位,以保证哥哥苏轼的安全和生活。

尽管苏辙在官场上努力护兄,但他最终没能保护苏轼的孩子。苏轼幼子因一路颠簸在路上夭折,这让苏轼异常悲痛,但他依然保持着豁达的心态,继续他乐观的生活态度。而苏辙则不断升迁,用自己的成功来庇护兄长使之免受更多的政治打击。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