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毛主席的顶级阳谋,敢公开发表,就不怕日军学过去

梨评历史 2024-10-10 17:04:43

1938年5月,毛主席一头扎进窑洞里埋头写作,这一写就是整整七天。

在这个七天里,毛主席没有出门,也没有睡觉,除了每日两顿稀饭和咸菜外,唯一能缓解疲劳的就是劣质的纸烟,七天七夜不睡觉,就是铁人也扛不住啊,最终,毛主席写出了旷日巨作——《论持久战》。

在《论持久战》里,毛主席深刻阐述了抗战时期各种问题,且告诉了抗日军民,我们将采取何种战略和日本侵略者抗争到底,并获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

在窑洞里写《论持久战》

说实话,这个文章出来的太及时了,而且太重要了,毕竟在1938年这个节点上,称得上是抗战时期最为艰难的一段时间。

因而想要客观了解《论持久战》,就必须了解《论持久战》发表时的历史背景。

1937年7月7日,抗战全面爆发,8月淞沪会战爆发,日军空袭南京,尽管国民政府极力抗争,但到了当年12月,金门、太原、上海、苏州、芜湖、南京、杭州、济南先后沦陷,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也是在这个时候,日本在南京犯下滔天恶行。

而到了1938年2月,日军为了打通交通线,派出了24万兵力南北夹击徐州,发动了徐州会战,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指挥的60万人,以津浦、陇海铁路为交通基干,组织了大规模的对日防御作战。

而在徐州会战期间,日军在2月14日元宵节这天,突然空袭郑州,对正在庆祝元宵节的郑州市民人群密集区投下炸弹。

日军空袭郑州

轰炸区域包括郑州火车站附近大同路西端和一马路一带,这里是郑州最为繁华的地带之一,很显然,日军就是故意为之。

3月,日军在沦陷的南京扶持成立傀儡政权,即“中华民国维新政府”,至于蒋介石,则在武汉开会,制定了《抗战建国纲领》,这才半推半就的开始抗战,其中蒋介石成为国民党总裁,汪精卫为副总裁。

4月,眼看东部国土大量沦陷,大批学者和学校迁移到昆明,建立了西南联大,尽管暂时安定下来,但依旧人心惶惶。也是在这个月的5日,张国焘叛逃延安。

5月,厦门、合肥先后沦陷。

至于徐州,徐州会战打了半年,哪怕打出了台儿庄战役这样的胜利,徐州还是陷落了,至此,日军打通了津浦铁路,随后沿陇海铁路西进,蒋介石畏敌如虎,扒开花园口试图阻止日军西进。

1938年11月之前局势

说实话,徐州沦陷带来的惨痛实在太大了,徐州会战,是国军付出巨大代价,做出重大努力防御且进行了积极部署,但最终彻底失败,日军打通交通,西进再无阻拦。

一时间,抗日军民的士气陷入低谷,亡国思潮开始泛滥。

可以说在这个时间段里,中国军队几乎不具备在正面对抗里和日军交战的能力,大部分情况下,正面战场的国军在面临日军的进攻的时候难以抵御,甚至一触即溃,甚至需要花费惨烈的代价才能勉强守住战线。

与这个相对应的就是日军的战线非常长,从南到北,无处不进攻,对于领土的侵占,几乎是自东向西的席卷式吞并,想要打哪里,就能打下哪里,暂时能限制日军进攻的,大概就是兵力罢了。

在日军疯狂的进攻下,东部重要的交通枢纽、政治中心、战略要地、人口稠密的地方,要么已经沦陷,要么即将沦陷。

徐州会战

至于国民政府呢?尽管开始抵抗,但却有大批政治精英投敌叛国。

前段祺瑞政府的秘书长梁鸿志,出任伪“维新政府”的行政院长,前段祺瑞政府财政部长王克敏,出任另一个傀儡政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首脑。

当然,最大的投敌,就是汪精卫,身为国民党副总裁,在四一二时期,身为汉口系首脑,一度被很多视为救星和指望,却直接投敌叛国,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引发了国内社会思潮的剧烈震动。

可以说《论持久战》就是在这种极端特殊、极端严峻、极端绝望、极端危险的大环境下发表的,这也是毛主席为何急于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在《论持久战》里,毛主席旗帜鲜明的说了这么一句话:

问:假如战争拖得很长,日本没有完全战败,共产党能否同意讲和,并承认日本统治东北

答:不能。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一样,不容许日本保留中国的寸土。

即坚持主张抗战到底,拒绝一切妥协,坚持寸步不让。

要知道当时大部分精华领土早已沦陷,大城市一个接着一个的丢,发起的会战结局乏善可陈,首都都被人占领了,东三省也早已沦陷已久,大部分对于收复东三省也是感觉希望渺茫。

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发出掷地有声的号召,要夺回失去的每一寸土地,一步也不肯退让,这是何等的勇气,要知道失去了勇气,意味着失去了一切,只要勇气还在,只要敢字为先,一切都可以实现。

毛主席在作《论持久战》报告

在号召大家坚持抗战到底后,毛主席又批评了妥协派,指出妥协退让的严重后果,甚至反驳了一帮人认为只要再让出一些权益,就能息事宁人,换来所谓的一夕安寝,甚至是换来所谓的顾全大局。

日本的大陆政策已经确定了,那些以为同日本妥协,再牺牲一些中国的领土主权就能够停止日本进攻的人们,他们的想法只是一种幻想。我们确切地知道,就是扬子江下游和南方各港口,都已经包括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大陆政策之内。并且日本还想占领菲律宾、暹罗、越南、马来半岛和荷属东印度,把外国和中国切开,独占西南太平洋。这又是日本的海洋政策。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千年前的苏洵就指出了这个简单的道理,这帮人是不明白吗?

很显然,他们太明白了,他们一肚子的绥靖政策,根本不是为了这个民族,这个国家,而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罢了,所谓的委曲求全,所谓的“大局为重”,其实就是利用国家利益充当自己的利益挡箭牌罢了。

嘴上冠冕堂皇,实则为门户私计罢了。

既然不肯投降,也不能妥协退让,那么如何抵抗乃至最后的获胜呢?毛主席也提出了办法,这就是游击战。

在正面战场注定打不过的情况下,还坚持打正规战是没有出路的,当务之急就是转变思路,转为游击战。

很显然,游击战是毛主席目前认为最有效的办法。

敌后抗日军民

毕竟在随后的武汉会战里,武汉作为当时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交通枢纽,彻底沦陷,意味着中国已经失去了对本土大部分区域交通的控制权,事实上也不具备备跨区域调动大量军队进行军事行动的能力。

中国目前仅存的抵抗力量都被分割在不同的区域,如果继续以正规战的思路进行抵抗,下场必然是被各个击破。

所以要尽快改变作战思路,从正规战变为游击战,这就是毛主席提出的胜利法宝。

游击战大家都知道,就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实际上就是自身实力不足而不得不采取的一个办法,相当于以弱胜强。

但问题是,弱者怎么样才能战胜强者呢?自然是抓住一切有利的条件了。

毛主席说过,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必须要抓住主要矛盾,这句话放在抗日战争里,也是合适的。

抗战时期,贺龙师长在一二零师干部会议上讲话

尽管抗日战争时期,国共有矛盾,国民政府内部也有派系矛盾,但放在抗日的大环境下,这些矛盾都变成了次要矛盾,且都是可以通过一些柔和手段才能化解。

但中日之间的矛盾,不可能通过柔和的手段,只能靠战争,自然成为目前最为主要的矛盾。

而日本作为战争的发动者,在矛盾里占据了主要地位,因而在次要地位的中国,必须将日本研究透彻,只有研究透彻了,才能找到办法,找到可以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

在毛主席眼里,日本尽管实力远胜于中国,但日本本是是帝国主义,之所以走上法西斯道路,就是因为经济危机引爆了国内矛盾,为了转移矛盾才冒险发动战争的。

而日本作为一个军国主义影响的国家,军人占据了主导地位,必然会影响到其他阶层,加上军国主义为了发动战争,不惜一切代价,反过来又会进一步激化日本国内的矛盾。

为了缓和这些矛盾,日本只能维持侵略,但日本本是就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别看初期战斗力很强,但随着战争的深入,资源不足的问题会逐步显现。

本来日本寄希望于在战争解决资源匮乏的问题,但只要抗日军民同心协力,不仅让日本获取资源的难度增加,反而还能进一步消耗其资源。

而为了获取更多的资源,日本必然会进一步侵略其他国家,最终会引来其他国家的反抗,最终促成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

在分析完日本国情后,毛主席又分析了中国的国情。

毛主席认为,抗战时期的中国,尽管还是一个相对于日本而言的弱国,但抗战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能够得到全体民族的支持。

抗日救国,是当时的共识

而且相对于日本,中国地大物博,尽管沦陷了很多领土,但还有大量的土地,具有很强的战争潜力。

除此之外,抗战是一场正义的战争,且必然或得到国际社会的援助。

注:1938年1月,美国内部开始出现声援中国的风潮。

而基于这个分析后,毛主席人分为,尽管中日之间的国力对于目前来说影响最大,甚至影响了整个战局的发展,但随着战争的发展,日本国内的矛盾和资源不足问题必然会影响未来的局势,而恰好,中国则是全民族抗战,且有大量资源,战争潜力高于日本。

所以,想要获得胜利,中国就要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在国力优势不足的情况下,尽可能的扩大团结抗日民众和地大物博的优势,然后还要利用日军资源匮乏,战争后劲不足的劣势。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只有这样,抗战才能获得胜利。

那么如何扩大自己的优势呢?毛主席也提出了办法,这就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只要搞好统一战线,中国目前的优势就能不断得到发展甚至壮大:

问:在什么条件下,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实力呢?

答:要有三个条件

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

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

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

可以说,这就是《论持久战》的精髓和本质。

当然,不能《论持久战》简单等同于资源的比拼,也不能有“论持久战的基础就是日本是个岛国资源匮乏所以必败”的论调,更不能觉得论持久战就是拖。

毕竟毛主席前面说了,“中国抗日统一战线”才是最为重要的,想要打赢持久战,是需要大量先决条件的。

纵览整部《论持久战》,虽然没有手把手教你怎么排兵布阵,但却告诉了你如何从战略上战胜日本人,给大家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且第一次把多种作战方式并用的游击战确定为抗战的主要作战方法,充分深挖了中国社会隐藏已久的战争潜力,并且以极具说服力的方式鼓舞了士气。

而且更大的意义在于在当时一片绝望的大环境下夯实了把战争进行到底的精神基础,迈出了全民抗战的最坚定的一步。

因而《论持久战》刚刚油印出来后,就立即在党内得到了广泛的传阅。

但延安当时的油印数量有限,很多抗日军民都看不到,因而毛主席决定印成书公开发表。

毛主席在演讲

一开始,只有各个根据地引发了单行本,为了扩大传播范围,在8月23日,上海《每日译报》公开发表了《论持久战》全文,至此,《论持久战》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甚至《译丛周报》在10月份就将其翻译成英文。

单行本

不仅根据地军民坚定了信心,就连国民政府的要员们也赞叹不已,比如冯玉祥立即自费印刷三千册,送给其他人,而白崇禧阅读后,更是总结了“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的结论。

当然,日本也关注了这篇文章。

1938年12月,就在《论持久战》公开发表的第三个月,日文全版《论持久战》就出来了。

日文全版《论持久战》

有人就要问了,毛主席为何敢公开发表《论持久战》,就不怕日军学习然后反制吗?

说实话,纯属多虑了,因为《论持久战》就是一个堂堂正正的阳谋,日本看了也没办法反制,因为这是纯正的战略,就是明明白白告诉日本人,不管他们用什么手段,战败的结果是注定的。

论持久战的意义

更别说,此时的日本根本就不屑一顾,认为这本书都是“信口开河”,要么是“自以为是的谬论”,要么就是“极其幼稚甚至夸大妄想”,很显然,没当一回事。

而且不少翻译文章里,大量删减文章,尤其是删减了不少对日军不利的地方。

可以说此时的日本,依旧做着“速亡中国”的美梦,甚至想要复制甲午战争的故事,逼迫国民政府投降。

但随着战争的持续,日本“从速解决事变”的美梦破灭,《论持久战》里提到的日本国内矛盾和物资短缺的问题开始浮现。

在吃够了游击战的苦头后,日本军部开始重视《论持久战》,认真参阅后,制定了新的战术命令,即“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很显然,这和游击战没什么区别,可以说日军到这个时候才发现,对付游击战最好的手段还是游击战。

除此之外,日本还在华北实行三光政策,就是断绝抗日军民的战争潜力,同时继续拉拢和分化汉奸,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等。

但并没有什么用,随着战争的深入,日本国内矛盾和资源不足的问题开始频频出现,而抗日统一战线不断壮大,甚至毛主席回答的“国际抗日统一战线”也在1942年建立了。

可以说,局势的发展,正如《论持久战》里所料。

但此时的日本人,尽管已经了解了《论持久战》,但始终不愿相信,也没人相信中国人最终能够打败日本人。

一些日军明白战争是侵略后,加入新四军和八路军

这么说吧,日本人从始至终,都未能了解《论持久战》的精髓和本质。

直到1944年,日本败局已现,才真正开始重视并且全文翻译《论持久战》,但知道了又如何?战败结局已定,比如昭和的弟弟三笠宫崇仁亲王读到这篇文章后,就非常绝望,直接表示,日本是无法战胜的。

只是当时这些话,有些不合时宜,直到1994年后才公布。

当然,这只是一部分罢了,大部分日本认为战败,是因为美国的加入,但随着抗美援朝美军战败,日本人才真正意识到《论持久战》的价值,并且从头开始研究。

时至今日,《论持久战》依旧有重要的意义。

4 阅读: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