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的苏州城,有个叫金圣叹的怪才。此人本姓张,却偏要改姓金,还自诩"圣叹"——意思是连古代圣贤都要为他的才华惊叹。他九岁才入私塾,却很快成为苏州有名的少年才子,不仅精通四书五经,更痴迷于各种稗官野史。
在科举考场上,金圣叹堪称"行为艺术"的鼻祖:
考题"匏瓜与人才",他画了个光头和尚配剃刀;
考题"四十不动",他连写三十九个"动"字后停笔;
被考官拉黑后,他改名换姓再考,竟拿了第一。
主考官们被他气得七窍生烟,他却乐此不疲,把科举考场变成了个人秀场。
他那投降清朝的舅舅钱谦益过寿时,金圣叹上演了一出好戏:
先假装顺从,表演"请神";
趁机泼舅舅一脸墨汁;
写下"一个文官小花脸,三朝元老大奸臣"的对联;
最后装失忆:"刚才发生了什么?"
把个"水太凉"先生气得直跳脚,却无可奈何。
晚年时,他被寺庙方丈出的上联"半夜二更半"难住多年。直到临刑前的中秋节,才灵光乍现对出下联"中秋八月中"。更绝的是:
赴刑时耳朵里塞着"好""疼"两个纸团;
刽子手刀起头落,纸团蹦出,围观群众哭笑不得。
这个看似玩世不恭的才子,实则:
修撰《水浒传》《西厢记》等批注本流传后世;
为民请命反对苛捐杂税;
用荒诞对抗乱世的虚伪。
正如他在批《西厢记》时写道:"天地间最动人的,不过是一点真心。"或许他的种种狂态,正是对那个荒唐时代最清醒的嘲讽。
金圣叹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才情从不会被规矩束缚。他用一生演绎了什么叫"不疯魔不成活",连死亡都能变成最后一个玩笑。这样的文人,确实当得起"圣叹"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