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每年的俸禄是18000贯,相当于如今多少钱?这一算真被吓一跳

清风说史呀 2024-10-23 16:59:37

提起包拯,大家几乎都会想到“包青天”这个名号,他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清官之一,千百年来他的形象深入人心。无论是在民间传说中,还是史书的记载中,包拯始终是正直与公正的象征。然而,历史上的包拯不仅仅是人们熟知的“开封府尹”,他的一生充满了忠孝的典范、廉洁的操守和刚正不阿的精神。

包拯生于北宋庆历二年(999年),科举入仕后本可以大展宏图,但他的孝顺却深深影响了他的仕途选择。考中进士后,他因父母年迈,毅然选择向朝廷请求调任到家乡附近的地方官职,以便就近照顾双亲。在封建社会中,孝道被看作是最高的美德,包拯对父母的这份责任感成为了他仕途上的第一步,也奠定了他崇高的道德形象。

然而,包拯的孝道不仅限于对父母的照顾。在父母去世后,他严格遵守封建礼仪,为父母守孝三年。更为惊人的是,包拯守孝期间几乎不离父母坟墓一步,甚至打破了“久病床前无孝子”的传统说法。这个举动不仅让世人对包拯的孝顺肃然起敬,也为他的个人品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当时官场逐利、家族利益优先的氛围中,包拯对家庭孝道的坚守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包拯不仅在家族中是孝子,在官场上更是清廉正直的代表。包拯的仕途从地方官开始,端州知府便是他其中一段重要的历练。端州以出产砚台闻名,历代官员往往将其作为牟利的手段,大量私收优质端砚,借此发财。然而,包拯到任后,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他严格按照朝廷的规定,限定数量向京城进贡砚台,三年任期内,竟未私自占有一方砚台。面对外界的贪腐诱惑,他坚守廉洁,不为私利所动。

包拯这种不为名利所动的态度震惊了朝廷,甚至影响了当时的端州百姓。端州百姓感念他的好,感慨这样一位不染世俗的官员实在难得,纷纷传颂他的清廉事迹。而京城中的权贵们也惊叹于他这样敢于拒绝灰色收入的行为。

包拯担任端州知府期间的这段经历,进一步证明了他为官清廉、不畏强权的性格。这不仅为他赢得了百姓的信任,也为他后来晋升至更高的职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包拯并不仅仅是一位清廉的地方官员,他升任监察御史后,展现出了更多政治智慧和刚直不阿的品格。监察御史这个职位,肩负着监督百官、纠正政治腐败的重任。包拯在这个关键职位上,多次直言上疏,向宋仁宗提出针对朝廷政策的建议,得到了皇帝的重视。

包拯最令人敬佩的是他弹劾权贵、毫不畏惧权力的勇气。宋仁宗时期,朝中贵妃的家族权势滔天,许多朝臣为了保全自身,选择对这些贵族的违法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包拯却敢于触碰这一“高压线”,上疏弹劾贵妃的家人。即便遭到多方势力的质疑和阻挠,包拯仍然坚守自己的信念,捍卫公正。

这种刚正不阿的精神让包拯成为了北宋官场上一股清流。他的行动不仅仅是为了打击贪腐,更是为整个政治体系树立了一个明确的标准——即使是权贵,也无法凌驾于法律之上。包拯的坚持,让他成为那个时代正义的象征,也为后世清官文化奠定了基础。

宋仁宗对包拯的信任和器重在包拯的官场生涯中至关重要。宋仁宗多次提升包拯的职位,甚至在他受到质疑和攻击时,仍然坚定支持他担任重要官职。最著名的是任命包拯为三司使,这个职位负责管理朝廷的财政事务,对于一国之政举足轻重。宋仁宗对包拯的器重表明,他不仅仅是欣赏包拯的刚正不阿,更看重他的治国才能。

包拯在任三司使期间,也展现了他在财政管理上的出色能力。在这个复杂的官场斗争和利益纷争中,他仍然坚持原则,不徇私情,公正地执行自己的职责。宋仁宗的信任不仅给了包拯施展才华的机会,也让他在朝中得以巩固自己的清正形象。

包拯后来升任开封府尹,这一职位在北宋官场地位显赫,权力也很大。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包拯作为开封府尹,享有高额俸禄——据推测,约有一万八千贯,倘若将这一万八千贯换算为银子,便有一万八千两。在那时,一斤米仅仅售价十一文钱,而一贯乃是一千文钱,如此一来,一贯钱差不多能够买到将近一百斤大米呢!按照当今的物价大概就是八千六百四十万元。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包拯的生活依然保持简朴,甚至被认为过得十分清贫。

关于这一点,历史学者有多种解释。一种观点认为,包拯将相当一部分收入用于济贫救难,帮助那些生活困苦的百姓。他深知自己身居高位,有义务为民众做更多实事,因此他将自己的财产与权力视为一项责任,而非享受的资本。

另一种解释认为,包拯的俸禄虽然高,但这其中包括了开封府内部所有官员的俸禄分配,他个人所得并不多。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包拯身居高位,却依然生活清贫的原因。他并不占用额外的公款,也不利用职位谋取私利,始终保持了简朴的生活作风。

无论是何种原因,包拯的清贫生活展现了他在财富和权力面前的淡然态度,也彰显了他一生为官的清正品德。

包拯的生平事迹早已成为后世传颂的典范,尤其是他清廉、刚正不阿的官场风格,更是为后世树立了楷模。在北宋那个权贵横行、贪污腐败盛行的时代,包拯无疑是一股清流,他的一生为中国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后世文学、戏剧和影视作品中,包拯被刻画为一位公正无私、手持青天大印的“包青天”形象。他不仅是历史中的包拯,还是后世清官文化的象征。元代杂剧、明清小说,乃至现代影视剧,都不断重塑、演绎着包拯的形象,使他成为了公正、廉洁的代名词。

包拯的一生,不仅仅是北宋政坛上的一位名臣,更是忠孝、清廉、刚正不阿的典范。他从考中进士后的孝顺父母,到地方为官时的清廉奉公,再到监察御史时的刚正不阿,包拯始终坚守自己的道德原则,不为权势所动。他不仅在历史中闪耀,也在后世的记忆中,成为了人们对清官的最高期望。

包拯的事迹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坚持正直、廉洁和责任感都是作为官员乃至普通人所应具备的核心品质。历史上的包拯,超越了时代的局限,成为了中国历史中最为耀眼的清官之一。

2 阅读:1659
评论列表
  • 2024-10-24 12:35

    长大了才知道,包拯原来是黑人[捂脸哭][捂脸哭][捂脸哭]

    清风说史呀 回复:
    谢谢支持
  • 2024-10-23 22:40

    年薪达500万人民币

    清风说史呀 回复:
    谢谢支持
  • 2024-10-25 15:56

    想多了,包拯月薪一万三,加上津贴补助,一个月2万人民币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