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非的尼日尔,一个并不常出现在国际新闻头条的国家,近日却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逐客令”引发了全球的关注。
三位中国石油高管被要求在48小时内离境,中资酒店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这究竟是一场怎样的风波?让我们深入尼日尔的腹地,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
尼日尔的“逐客令”3月13日,尼日尔军政府领导人奇亚尼签署了一项紧急政令,要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等企业的三名中国籍高管限期离境,并查封了炼油厂账户。
中资阳光国际酒店因所谓的“歧视性经营”被吊销营业执照。这一系列动作,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让人措手不及。
一年前的协议,今日的纷争这场风波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一年前的一笔贷款协议。2024年3月,尼日尔军政府与中石油签署协议,获得4亿美元预付款贷款用于原油出口。
一年后军政府无力偿还本息,于是找借口发难。专家表示,这实质上是尼日尔政府面临资金短缺,试图通过行政手段向中石油施压,获取资金支持。

中石油在尼日尔的历程,可谓是一部充满艰辛的创业史。2003年,当西方石油公司纷纷撤离时,中石油却勇敢踏入了这片地质学家的“噩梦”。
经过22年的努力,中石油在尼日尔投资了多个项目,累计投资约46亿美元,帮助尼日尔从石油进口国一跃成为出口国。阿加德姆油田、津德尔炼油厂等项目更是成为尼日尔经济发展的支柱。
资源主权与经营公平:背后的真相尼日尔军政府上台后,推行“资源主权觉醒”政策,要求提高原油分成比例,加强本地化管理。然而,专家指出,这些举措更多是做给国内民众看的,以获取政权合法性的认同。
实际上,尼日尔此次的做法较为激进,本质上是为了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期望中石油给予资金支持。

这场风波无疑给中尼两国的能源合作带来了挑战。然而,挑战与机遇并存。希望双方能够通过对话和协商,妥善解决这一问题,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同时,这也提醒了全球投资者:在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下进行海外投资,风险防控至关重要。
结语尼日尔驱逐中国石油高管和关闭中资酒店的事件,不仅是一场能源风波,更是一次对国际投资环境的考验。
在这场风波中,我们看到了合作中的摩擦,也感受到了共赢的艰难。未来,如何在这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土地上继续书写合作篇章,值得我们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