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农村妇女应聘保姆,发誓“一辈子不离开“,毛泽东:留下吧

青柠谈历史 2024-12-01 22:26:45

引言:

1926年冬天,长沙望麓园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求职者。这位名叫陈玉英的农村妇女,为了应聘毛泽东家的保姆一职,穿上最体面的衣服,换上新做的布鞋,小心翼翼避开泥泞。她的诚恳打动了毛泽东夫妇,更让人意外的是她当场发誓"一辈子都要做您家里的保姆,不离开,除非您赶我走"。这一留,就此开启了她与这个革命家庭近半个世纪的深厚情缘。从此,她不仅是毛家的保姆,更成为了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三兄弟的"孙妈妈",见证了这个家庭最艰难的岁月,用一生诠释了何为忠诚与大爱。

大纲:

一、陈玉英的人生轨迹

湖南宁乡贫农出身,曾为童养媳

十岁起做工维生,后任富户保姆十余年

因慕名毛泽东夫妇为仁厚之人而来投

二、特殊的应聘与誓言

初到望麓园时的拘谨与忐忑

杨开慧夫妇平等待人的态度令其感动

立下终身服务的誓言,获得毛泽东认可

三、融入革命家庭的生活

见证毛泽东夫妇恩爱日常

照料三个孩子的成长

协助接待革命同志,支持家庭经济

四、生死与共的忠诚

陪伴杨开慧母子经历艰难时期

1930年杨开慧被捕时仍不离不弃

继续照料毛家儿女,坚守承诺数十年

1926年农村妇女应聘保姆,发誓"一辈子不离开",毛泽东:留下吧

1926年冬天,长沙望麓园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求职者。这位名叫陈玉英的农村妇女,为了应聘毛泽东家的保姆一职,穿上最体面的衣服,换上新做的布鞋,小心翼翼避开泥泞。她的诚恳打动了毛泽东夫妇,更让人意外的是她当场发誓"一辈子都要做您家里的保姆,不离开,除非您赶我走"。这一留,就此开启了她与这个革命家庭近半个世纪的深厚情缘。从此,她不仅是毛家的保姆,更成为了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三兄弟的"孙妈妈",见证了这个家庭最艰难的岁月,用一生诠释了何为忠诚与大爱。

从童养媳到革命家庭保姆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湖南,正经历着新旧时代的剧烈变革。在宁乡县的一个偏僻农村,陈玉英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年代,女孩的命运往往不由自己做主。陈玉英的父亲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将年幼的她送到邻村一户人家做童养媳。

命运给陈玉英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十岁那年,她的婆家并没有按照约定让她安心长大,而是把她送到了附近的工坊做工。

在工坊里,陈玉英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能力。她手脚麻利,做事认真,很快就得到了工坊主人的赏识。

这份能力为她带来了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一位富户看中了她的勤劳,将她招为家中保姆。

保姆的工作并不轻松,但对陈玉英来说,这已经是比做童养媳好得多的出路。她在富户家一干就是十几年,学会了所有操持家务的本领。

那个时代的保姆地位低下,富户们往往将她们视为可以随意呼来喝去的仆人。陈玉英在富户家中也经历了诸多不平等的对待。

这样的生活并非陈玉英想要的。她听说长沙有一户人家,男主人是位知识分子,女主人出身名门,却都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

这户人家就是毛泽东和杨开慧的家庭。通过打听,陈玉英得知他们正在招聘一位保姆。

与之前的雇主不同,毛泽东夫妇创办了文化书社,经常有进步青年来访。他们的家不仅是一个温暖的港湾,更是革命思想的传播地。

这样的环境对陈玉英来说充满了吸引力。她相信,在这样一个家庭做事,一定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就这样,带着对新生活的向往,陈玉英踏上了前往长沙望麓园的路。这一走,改变了她此后的人生轨迹。

人们常说,一个人的命运往往就在转瞬之间改变。对陈玉英来说,1926年冬天那个阴雨连绵的日子,就是她人生的转折点。

初见毛泽东 寒冬暖意浓

长沙望麓园一号院落前,陈玉英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襟。雨水打湿了她的布鞋,但她仍然小心地避开门前的泥泞。

敲门的瞬间,她的手微微颤抖。让她没想到的是,开门的竟然是毛泽东本人。

毛泽东见是一位农村妇女,二话不说就撑起了一把伞。他将陈玉英引进屋内,动作自然得像是在迎接一位老朋友。

屋内,杨开慧正在整理书籍。看到陈玉英拘谨的样子,她立即起身倒了一杯热茶。

这个举动让陈玉英手足无措。在她之前服务的富户人家,从未有过主人给下人倒茶的事。

杨开慧看出了她的局促,笑着对她说这里没有主仆之分。两个人像姐妹一般坐在一起,聊起了家常。

毛泽东坐在一旁,不时问起陈玉英的一些基本情况。他的提问不带任何居高临下的态度,就像是在和一位老乡拉家常。

谈话间,陈玉英说起了自己的工作经历。她告诉毛泽东夫妇,自己在富户家做了十几年保姆,懂得各种家务活计。

杨开慧注意到陈玉英没有裹小脚,头发也剪得很短。这正符合她和毛泽东追求的新式女性形象。

望麓园内的书香气息感染着陈玉英。墙上贴着的标语,桌上堆放的书籍,都让她感受到这个家庭的不同。

毛泽东问她为什么要来这里应聘。陈玉英实话实说,是听说这家人待人和善,才慕名而来。

这份坦诚打动了毛泽东夫妇。杨开慧更是对陈玉英的朴实生出了好感。

就在毛泽东准备同意留下她时,陈玉英突然说出了那句让人意外的誓言。她说要一辈子做这家的保姆,除非主人赶她走。

屋内一时安静下来。毛泽东和杨开慧交换了一个眼神。

过了半晌,毛泽东才开口说道:"留下吧。"简单的两个字,却让陈玉英找到了人生的归属。

从那天起,陈玉英就住进了望麓园。杨开慧给她收拾出一间干净的房间,还为她准备了新的被褥。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陈玉英渐渐融入了这个特殊的家庭。她不仅是一位保姆,更像是这个家庭的一份子。

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望麓园成了陈玉英温暖的港湾。而她的到来,也为这个革命家庭增添了一份坚实的力量。

革命家庭中 温情日常暖

望麓园的生活平凡而充实。毛泽东每天早起读书写作,杨开慧则忙于文化书社的工作。

陈玉英总是天不亮就起床,为一家人准备早饭。她特意学会了杨开慧的口味,每天变着花样做不同的菜。

杨开慧待陈玉英如同姐妹,常常在厨房里教她认字。两个人一边劳作,一边学习,倒也其乐融融。

毛泽东夫妇经常有革命同志来访,每次陈玉英都会准备充足的饭菜。她把这些来访的客人当作自家人,煮一锅热气腾腾的米饭,炒几个可口的家常菜。

家中三个孩子岸英、岸青、岸龙都很喜欢陈玉英。她不仅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还经常给他们讲农村的故事。

毛岸英最爱听陈玉英讲述乡下的趣事。有时候,他会一直缠着"孙妈妈"讲个不停。

望麓园的日子虽然清贫,但充满了欢声笑语。陈玉英用她的勤劳和智慧,将这个家收拾得井井有条。

每到夏天,她会在院子里种些青菜瓜果。这不仅省下了买菜的钱,还让孩子们能吃上新鲜蔬菜。

冬天里,她会提前准备好足够的柴火。寒冷的日子里,望麓园永远不缺一口热汤。

文化书社经常举办读书会,陈玉英总是默默地准备茶水点心。她虽然不识多少字,但也在耳濡目染中学会了许多道理。

杨开慧常对来访的同志说,陈玉英不仅是保姆,更是这个家的主心骨。她的勤劳和智慧,为这个革命家庭撑起了一片天。

毛泽东工作忙时,经常顾不上吃饭。陈玉英总是将饭菜热好,等他回来。

有时候家里经费紧张,陈玉英会想方设法省钱。她自己动手做豆腐,腌制咸菜,样样都做得很好。

杨开慧经常带着陈玉英去参加妇女活动。在那里,陈玉英看到了许多和自己一样追求新生活的姐妹。

随着时间推移,陈玉英不再是单纯的保姆。她成了这个革命家庭不可或缺的一员。

望麓园的大门总是敞开着,迎接着前来讨论革命大业的同志。陈玉英像一个默默的守护者,为这个家庭的每一个人遮风挡雨。

她用自己的方式支持着革命事业。虽然不能上战场,但她可以让奔波的革命者们在望麓园找到一处温暖的港湾。

就这样,陈玉英和毛泽东一家的情谊越发深厚。她当初的誓言不再只是一句承诺,而是化作了实实在在的行动。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望麓园因为有了陈玉英的付出,成为了一个充满人情味的革命据点。这里不仅孕育着改变中国的伟大理想,也见证着最朴实的人间真情。

生死相随间 忠诚写传奇

风云突变的1927年,长沙城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毛泽东被迫离开望麓园,踏上了革命征程。

杨开慧带着三个孩子留在长沙,而陈玉英坚定地留在他们身边。她将自己的积蓄全部交给杨开慧,用于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国民党反动派开始疯狂搜捕革命者及其家属。杨开慧多次被捕又释放,每次陈玉英都想尽办法筹钱营救。

为了保护孩子们的安全,杨开慧决定将大儿子岸英送往上海。陈玉英连夜准备行装,亲自送岸英到码头。

1930年,噩耗传来,杨开慧被国民党逮捕。陈玉英四处奔走,试图营救,却终究未能如愿。

杨开慧牺牲后,陈玉英将岸青、岸龙藏在乡下。她每天变装,冒着生命危险给孩子们送饭。

敌人多次上门搜查,陈玉英总是镇定自若地应对。她用智慧和勇气,一次次化解了危机。

1931年,在组织的帮助下,陈玉英带着两个孩子辗转到了上海。她依然保持着农村妇女的打扮,以掩人耳目。

上海的生活艰苦异常,陈玉英白天出去做工,晚上回来照顾孩子。她用微薄的收入供两个孩子读书。

1934年,组织安排岸青、岸龙去了苏联。临行前,陈玉英将自己仅有的积蓄都给了孩子们。

孩子们走后,陈玉英开始了更艰难的地下工作。她用自己的方式继续支持着革命事业。

解放战争时期,陈玉英辗转来到延安。她主动要求到后勤部门工作,继续为革命出力。

新中国成立后,组织多次提出要给陈玉英安排工作。她都婉言谢绝,表示要继续做好本职工作。

1950年,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牺牲。这个噩耗让陈玉英痛不欲生,但她依然坚强地活着。

她常常念叨着杨开慧临终前的嘱托,要她好好照顾孩子们。虽然未能保护岸英周全,但她依然将所有的爱给予岸青、岸龙。

晚年的陈玉英过着简朴的生活。她住在一间普通的房子里,依然保持着早年的生活习惯。

人们常问她为什么不要better的待遇,她总说自己就是一个普通的保姆。但在革命者家属眼中,她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

直到1976年去世,陈玉英始终保持着革命者的本色。她用50年的坚守,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忠诚。

这位普通的农村妇女,用平凡的一生,书写了一段动人的革命传奇。她的故事,永远镌刻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丰碑上。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