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追问邓小平:“你怎么从不回家乡”,邓公沉思后吐露了2个字

南书房 2025-02-12 15:40:47

“邓公,您为何不回家乡看看?”在一个寒冷的北京夜晚,记者这样问道。邓小平微微沉默,目光望向远方,似乎在回忆那些已渐行渐远的岁月。他缓缓开口,语气中透露出一丝无奈和沉重:“我怕。”

1997年2月,邓小平的逝世引发了全国的巨大悲痛,广安人民的心中更是充满了难以言表的哀伤。广安,这个曾经不起眼的小县城,因为邓小平的崛起,成为了世人关注的焦点。然而,尽管广安有着100万人民的深切期盼,邓小平却始终未能返回家乡,这也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一大遗憾。

邓小平出生在广安,他的成长历程与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联系。然而,这份乡土情怀并未成为他回归故土的动力。事实上,邓小平的革命道路早在他少年时就已经悄然起步。受父亲邓绍昌的影响,邓小平自幼便对革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父亲曾参与辛亥革命,邓小平对社会不公的反感使他早早地参与到社会变革的浪潮中。

在邓小平年幼时,他已经在父亲的领导下,见证了武装起义的壮烈场面。这种革命的经历深深地刻在了邓小平的心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邓小平更加关注国内外的时局,并且在五四运动的浪潮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革命思想。1922年,他成为了旅欧少年共产党的一员,准备赴法国寻求救国之道。

经过多年的学习与奋斗,邓小平终于回到了中国,投入了革命洪流中,投身于共产党领导的斗争事业。然而,尽管身处重庆和大西南地区,他始终未能抽出时间回到近在咫尺的家乡广安。对于家乡,邓小平始终心怀热爱,他曾在长征期间与战友们谈论过家乡的风俗、风景与美食,时常流露出思乡的情感。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一度提出要设立川东省,将重庆作为省会,并且有过将广安划入重庆市的提案。然而,这一提议却被他坚决否决。“我不想将我的籍贯改掉,”邓小平言辞坚决,“我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四川人!”这番话展示了他对故乡深厚的感情。邓小平多次对妹妹邓先芙说,等自己退休后,一定要回到四川家乡安度晚年,这其中流露出的情感,无不让人感受到他对故土的深切思念。

1978年,邓小平在成都过了一个非常满意的春节,他再次表示,将来一定会回到家乡养老。时光流转,虽然邓小平心系家乡,但因工作繁忙,他始终未能回到广安。然而,即便身在外地,邓小平始终关心家乡的经济发展。当有关部门汇报广安的建设情况时,邓小平总是嘱咐:“一定要建设好广安!”

在一次前往四川视察时,广安县的干部们特意为邓小平准备了家乡的土特产,并向他发出邀请,邀请他回家乡看看。然而,邓小平已经决定在成都休息,他没有接受邀请。尽管如此,邓小平并未忘记家乡,广安县委办公室主任邓欲治收到的电话让他惊讶——邓小平要接见广安县的同志。

在成都的邓小平办公室内,邓欲治与邓小平见面,邓小平幽默地问道:“广安今年怎么样?前几年我看不好,今年看样是要翻身了,报纸上都报道出来了。”他边说边掰开手指,算起了广安的粮食和人口增长情况。邓小平虽未亲自回到家乡,但他对家乡的情况依然了如指掌。

然而,当邓欲治再次邀请邓小平回广安时,邓小平陷入了沉默。气氛变得凝重,邓欲治不解其意,卓琳急忙打破沉默,表示让邓欲治代为向家乡人民问候。此时,邓小平已经做出了自己的决定,他不愿回广安。

1986年,邓小平在成都再次与广安的干部会面。此次会谈中,广安县委书记罗国兴等人从广安赶来。邓小平亲切地说道:“今天,我可算是见到‘父母官’喽。”众人笑谈中,邓小平一再叮嘱罗国兴,要带领广安的人民建设家乡。尽管气氛轻松愉快,但当罗国兴再次提到邀请邓小平回广安时,邓小平还是婉言拒绝。

对于为何不回家乡,邓小平的答案可以在1988年一次记者采访中找到。那时,邓小平与家人一起参观北海公园的灯会。当看到自贡的灯时,他兴奋地对孙子说:“这是家乡的灯。”记者见状,便追问邓小平为何不回家乡。邓小平沉思片刻,最终简短地回答:“我怕。”

记者们听得愕然,邓先芙急忙询问缘由,邓小平才缓缓解释:“回家乡干什么呢?我们只要一回去,就会兴师动众,免不了要骚扰地方。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广安是我的家乡,四川是我的家乡,中国也是我的家乡,我们不能搞以前四川军阀那一套。”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