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胶”的呼唤:希望让我们回流祖国,要好好做贡献了

浩哥爱讲史 2024-12-19 10:56:42

我们一穷二白的时候往外跑了,等到美国往回赶的时候又有人出来说血浓于水了。

提出的时机掌握的多么好!美国人大扫除了,垃圾倒回来了,中国就需要适时配合开放国门了。尊重过留在国内,一心建设祖国的人吗?参考孙海英、吕丽萍最近“不是不爱国,而是国人骂我......”的颠倒黑白的言论。

我们坚决不能承认双重国籍!为了中华民族的安全和中华文明的延续,必须不能实行双重国籍!广大老百姓是不会召懒人庸人来供着的!真爱国,就算在国外,一样可以为中华民族做贡献。

在中国困难的时候,他们回国的愿望怎么没听说这么强烈,有几个像钱老那样对祖国的炽热之心。只有同甘共苦过才能见真情,懂得都懂,其他的就不必说了。

“国籍”背后:一段历史的浮沉与未来的选择

在古代中国的帝国版图里,国籍一词几乎是个陌生的概念。封建社会的百姓,都是皇帝的臣民。你住在某地,便是那个王朝的国民,连“你是哪里人”都不曾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直到19世纪末,随着大清帝国的大门被打开,国籍才正式进入了中国人的生活。然而,这段历史充满了复杂与博弈,从一纸条约开始,直到今日关于双重国籍的讨论,犹如一场永无休止的拉锯战。

1868年,《蒲安臣条约》签署,这个条约首次提及“国籍”二字,意味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开始有了自己的“国民”。这并没有解决实际问题。那时,大清王朝刚刚经历鸦片战争的震荡,西方列强打破了中国长久封闭的国门。那些早期的华侨,他们原本只是为了谋生离乡,没想到这一去,竟然成为了争夺“国籍”的起点。

短短几十年里,南洋的华侨人口飙升至数百万,原本不过是为了谋生的他们,逐渐成为了一个“难题”。此时,荷兰殖民当局开始采取“出生地原则”,准备将生于荷兰属地的华侨直接列为荷兰籍,这一计划引发了华侨的恐慌——他们不仅在异乡遭受种族歧视,连“身份”也遭到剥夺。华侨商会纷纷向清政府提出呼吁,要求中国能出台国籍法,以应对这种“被剥夺国籍”的局面。

这不禁让人深思:一个国籍的缺失,是否意味着身份的缺失?而对一位普通百姓来说,国籍到底意味着什么?是身份的确认,还是归属感的象征?

时光流转,历史的车轮滚动到了21世纪。中国经济的腾飞,让人们重新审视“国籍”这一概念的意义。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华人开始积极投入到国家建设的洪流中。这时候,一个似乎触动人心的问题悄然浮现:为何中国不承认“双重国籍”?

这不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更是无数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心头的疑问。有人认为,双重国籍能够让更多的人保留原有的文化联系,同时也能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的流动。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很多海外华人希望通过双重国籍来平衡两国之间的身份和利益。

从加拿大普通话华人联合会举办的网上民意调查结果来看,参与调查的92%华人认为中国政府应当承认双重国籍。支持者认为,这样不仅能提升国家软实力,还能带来双赢的局面——既能为国家引入更多资源,又能让海外华人获得更强的归属感。

但现实却复杂得多。中国长期坚持不承认双重国籍,一方面是出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法律统一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担心双重国籍可能带来的身份认同混乱和利益冲突。不同的国家对双重国籍的态度各不相同,许多国家视之为一种“身份的困境”,中国的选择也并非没有道理。

外籍华人:身在他乡,心在故土

在中国,提到外籍华人,很多人第一反应往往是“背叛”。放弃中国国籍,加入外国国籍,这似乎是对祖国的一种背离,甚至是对中华文化的抛弃。但如果你从历史的长河中回望,你会发现,这一切并非如此简单。

自19世纪起,战乱、贫困、灾难等多重因素逼迫大量中国人离开家乡,漂泊四方。东南亚、美洲……这些地方成为了他们谋生的目的地。而这些早期的移民,或许从未主动选择放弃中国国籍,而是因历史的变迁、出生地的约束,只是“出身在异乡”,自然成为了外国公民。

想一想,一个人在自己的祖国并未找到生存的空间,只能背井离乡,他能选择什么?又有多少人,真的是因为“心甘情愿”地背叛了自己生长的土地?那些在贫困和动荡中挣扎的移民,几乎都不是出于个人意愿才离开的。离乡的背后,有多少痛苦和无奈,谁能感同身受?

在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他们有一个特殊的名字——“中国胶”。这个词来自闽南话,形容那些对祖国有着深厚感情的华人。即使已经生活在海外几代,他们的心依然与中华文化紧密相连,与祖国的情感未曾改变。能否恢复中国国籍,对他们来说或许只是个形式,他们更在意的是心中的认同感。毕竟,归属感并非一纸国籍所能定义。

然而,现实却给这些外籍华人带来了不小的困扰。中国的国籍法严格,外籍华人即便深情不改,也很难恢复中国国籍。而中国目前尚未出台能够支持海外华人长期居住的永久居留制度,导致他们往往陷入一个尴尬的境地——他们想回到祖国,却无法真正融入。

许多华人已经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扎根,他们的认同感并非由一本护照所决定,而是由自己对家园、文化、历史的深厚感情所维系。即便他们生活在异国他乡,心中对祖国的热爱依然不会改变。

他们不是背弃,而是因为历史的洪流,生活的选择,带上了不同的标签。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如何定义“归属感”?是那份扎根在心中的文化认同?还是一张用来跨越国境的国籍证书?或许,这一切的答案,注定不是非黑即白的。

有较为理智的网友“现身说法”来了:

我就是一位“中国胶”。虽然出生在马来西亚,但从小喜欢中国历史,离开学校之后还继续研究中国历史,越了解中国历史,就越爱祖国,也越痛恨西方与日本。

就因为我热爱祖国,也很想回流祖国,但我不同意让华人回流祖国。这是因为很多海外华人华裔已经被西方媒体多年的洗脑,这些人是非常痛恨祖国,轻一点状况的也不会对祖国还有家国情怀。

甄选出真正爱祖国的是很难的,必定会有很多漏网之鱼。所以为了祖国人民千秋万代的和平,千万不要有这样的政策。我想那些真正像钱学森先生可以帮助祖国的人,咱妈也有其他方法让他们回流祖国的。

说实话,这才是肺腑之言,像有的人说的什么“第二家园”计划,说白了不就是想让中国变相承认双国籍么,纯粹是瞎胡扯。

对于国家科技发展方面有能力做出贡献的,恢复国籍尚可。但对于什么都不是的人,就让他们去非洲吧,那里可能适合他们......

结语

中国的国籍?不但不能开放,而且还要进行紧缩,彻底贯彻:非世界顶级人才不引进移民的原则!中国已经有十四亿人,几十年发展足够壮观,相信自己的国民有能力发展壮大中国。至于那些求名逐利的人,就让他们继续奋斗吧!

以下为信息来源: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