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河南大饥荒真实影像,饿殍遍地,饿死三百万人

空天论剑 2024-12-28 10:33:33

翻开我国的近代史,完全就是一部血泪史。

从清朝末年开始,我国百姓就进入到了水深火热的生活之中。苦难便始终伴随着中国人民。

这其中既有人祸,也有天灾。

其中,1942年河南的一场大饥荒竟然饿死了三百万人,也因此而在所有中国人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痛。

而这段令人心痛的往事也被真实的记录下来。然而,这段真实影像曾被禁播70年。

这难免引发人们的猜测,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段历史?当年的河南百姓遭受到了怎样的苦难?

悲惨的百姓

1942年,整个河南省的人民都陷入了无限苦难之中。百年一遇的大饥荒,让河南灾民开始了食不饱腹、衣不蔽体的日子。

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赤脚走在大街上的人们比比皆是,头发上、脸上都是灰尘。有些人走着走着就倒了下去,再也无法站起来。

而他们的亲人早已没有了哭泣的力气,亲眼看着倒下的亲人,眼里只有淡漠的神情。

曾经繁华的洛阳城,满大街都是生无可恋、衰老无力的乞丐,然而却没有人能够拿出钱、拿出米给他们,大家都忙着找食物、找能填饱肚子的一切能吃的东西。

每个人的脸都是浮肿的,眼角和鼻孔也泛着黑青,手脚早已麻木,没有任何知觉,犹如行尸走肉一般。

城市如此,乡下更是如此,大多数村庄早已空无一人,有人是逃命、有人是乞讨,而大多数的都是被活活饿死在家里。

饿极了的灾民什么都吃,树皮、野菜,甚至连土都吃。如今有人用吃土来形容自己穷。却不知道在1942年的河南,人们为了填饱肚子真的会吃土。

当地灾民吃的这种土俗称“观音土。”这种泥土可以食用,人们吃完后就能暂时有饱腹感,甚至产生错觉认为自己已经吃饱了。

然而,土壤始终都是土壤,将这种东西吃下去后,根本没办法在肠胃里消化和吸收。

这也导致了吃下“观音土”的灾民肚子会格外的大,最终因为无法将其排出体外而活活憋死。

另外一些灾民便选择将自己的妻子、女儿拉到黑市上卖钱。

当年的行市,一个人能换四斗米。所以,很多人都会选择卖妻卖女,这样不仅自己能吃顿饱饭,妻子孩子也不至于饿死。

然而,这也不过是缓兵之计,根本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对于年轻的女人来说,则需要出卖自己的身体来换吃的。

当时的河南灾民可谓是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实在受不了的灾民决定逃亡,而逃亡的目的地选在了陕西大后方。

因为这里有中国共产党。这些灾民清楚的知道,蒋介石绝不会管他们死活,要想活下去,唯有去找共产党。

当年河南境内只有平汉铁路和陇海铁路两条线路,但只有一条陇海铁路能使用,大家不约而同的来到了洛阳火车站,没有钱买票,只能拼力气爬上火车,希望火车能带自己离开这个尸横遍野的家乡。

但随着火车车速不断加快,有人开始被甩掉,而没有被甩掉的人则拼死抓住这唯一的救命稻草,希望自己早日能够到达陕西。

天灾与人祸

用尸骸遍野形容当时的河南一点都不夸张,而河南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惨状,一是天灾,二是人祸。

事实上,从1941年开始,河南就遭遇了罕见的旱灾。

河南是产粮大省,百姓都是靠天吃饭,一旦出现自然灾害,将毫无还手之力。这次旱灾导致了小麦大面积减产,收成甚至不足往年的三分之一,有的地方干脆完全绝收。

到了第二年,河南的旱情依然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愈加严重。此刻的农民甚至连野菜和草根都挖不到,树叶和树皮也早已经被剥了个精光。

越来越多的地方出现人吃人的情景,可谓是惨不忍睹。

如果说天灾尚不是人力所能左右的,但人祸却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天灾带给人们的是伤痛,而人祸带给人们更多的是愤怒和悲哀。当时的蒋介石国民政府,就是人祸的罪魁祸首。

国民政府河南战区的司令长官完全不将河南百姓的生命当一回事,更是视人命为草芥。

在百姓如此艰难的生活下,不仅没有想办法解决问题,反而以抗战为借口征收军粮。随之而来的各种苛捐杂税也是陆续不断地向百姓头顶砸来。

用水深火热形容百姓的生活已经远远不够。

上梁不正,下梁自然也歪的离谱。当时各县乡政府也在不断地强迫农民缴纳粮食,对于没交够粮食的农民就将他们全都抓进县政府。

为了抵粮食,有些农民甚至到了卖地的地步。

而蒋介石对于河南灾情的反应竟然是不相信,曾经有记者向蒋介石反映河南人民正饱受旱灾的影响,百姓生活在困苦之中。

蒋介石的第一反应是这些人在虚报灾情,同时表示中国绝不会出现这种事情。

彼时的宋美龄则在访问美国期间发表了一则慷慨激昂的演讲,而讽刺的是她的演讲内容是关于印度的饥荒。

她对国外的灾情了解的事无巨细,更是对国外灾情表现出了热切的关注。

然而,却对河南发生的大饥荒毫不知情,这也实在令人感到悲哀。

为了让蒋介石相信发生在河南的大饥荒是真的,记者拿出了照片作为佐证,这时的蒋介石才真正相信河南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

然而,即便知道灾情的蒋介石政府也是秉持着甩锅、不作为的态度,始终没有拿出有力的解决方案帮助百姓度过难关。

在1942年的十月份,河南省的赈灾会派遣了代表前往重庆,希望能够得到国民政府免除灾区征粮的任务。

此时的蒋介石明明已经知道了河南大饥荒有多严重,形势又有多严峻。

但他却拒绝接见代表,甚至专门发出命令,不允许这这些代表在重庆开展任何的活动。

国民政府的这一行为引发了各界的关注,对国民政府这种不作为、掩耳盗铃的行为表示出了强烈的愤慨。

最终抵不住压力的国民政府不得不派人前往河南查勘灾情。得出的结论是河南灾情已经到了火烧眉毛的阶段。

除了洛阳外,郑州成了此次河南灾情的重灾区。

旱灾未能解决,又迎来了蝗灾。雪上加霜的郑州人民从战前的12万人,急剧下降至3万人。

每一天都有近200人因为饥饿而丢掉性命。国民政府在灾情发生后的一系列作为彻底寒了河南灾民的心。

最终灾民下定决心逃往陕西。

局势的扭转

来到陕西后,一部分灾民直接找到了共产党,虽然陕西也受到了灾情的影响,粮食收成也不多,边区人民生活其实也并不富裕。

但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这些灾民和当地的人民都团结在一起,共同探索新的救灾之路。

在这里,军队和灾民一起耕种劳作,灾民充分感受到了边区政府为他们所带来的温暖。

更加积极的投入到劳作中。边区人民的生活也逐渐有了改善,日子也得到了好转。

除了这部分灾民外,也有洛阳代表找到了在西安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副院长及河南省同乡会会长的张钫。

他们恳切地希望张钫能出面帮助河南赈灾。

在得知河南严重的灾情后,张钫没有任何犹豫,直接在洛阳的新安县设立了三个粥场。

然而,三个粥场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而无法解决长远的问题。

为此,张钫便写了一封请帖,特意邀请了近50多位名流参加他组织的一场宴会。

在这场宴会上,张钫是第一个站出来表示自己将捐赠几十亩土地,并表示会将当天所募捐到的资金用于设立粮食供应点。

据统计,张钫设立的粮食供应点足够上万名灾民生活三个月。

为了能争取更多的支持,张钫特意去了一趟重庆面见蒋介石,并向蒋介石提议将灾民先安置到其他省市。如果有想返乡的灾民,政府应该出路费。

难得的是,张钫的这一建议蒋介石真的同意了。

于是便有灾民选择迁往甘肃。至此,河南的这次大饥荒也算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随着时间的推移,河南当地的灾情也得到缓解,也开始有人选择重新回到河南,重新建设自己的家乡。

再回首,这场饥荒已经过去了近半个多世纪,然而,它带给中国人的伤痛尤其是河南人民的伤痛却是无法抹去的。

经历过那场饥荒的人将其称为地狱一般的生活。

这段历史也让中国付出了较为惨痛的代价,直接让河南300万人民饿死在这场大饥荒中。

所以我们不该忘记这段灾害,也不应忘掉这段历史。而应汲取经验和教训,粮食乃安民之本

,只有手中有粮,人民才能不慌、国家也才能稳定向前。

参考信源:《闻道. 被官方掩盖的河南大饥荒.《文史博览》,2012》

0 阅读:2

空天论剑

简介:品读有温度、有思想、有内涵、有硬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