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小品界赵本山那可是当之无愧的一哥,但你知道除了他还有谁能跟他抗衡呢?
他就是冯巩和陈佩斯。
听我来给你分析一下!
没错,从上图的表格来看就能分析出。
第一届的春晚陈佩斯那可谓是佼佼者,并且有着“小品”两字的开创者。例如《吃面条》、《主角与配角》、《羊肉串》等经典脍炙人口作品,正所谓没有陈佩斯就没有当今的小品市场,所以他在小品界的地位还是很高的。
对比冯巩,可算是科班出身。常年也是混迹于央视的春晚现场,例如《送礼》、《相声剧》等作品。对比之下,虽然小品作品没有其他两人多,但每场演出都是经典。
那么说起赵本山,那就是的后来居上。
为什么相比其他两人,观众朋友更多喜欢他呢。原因就是比较接地气。
赵本山生于铁岭县莲花村,6岁成为孤儿,靠吃百家饭存活。青少年时期跟盲人二叔学习,就这样的人生经历也造就了后来的小品大多数贴近生活,而观众也是看到更多身边的故事,才能产生共鸣。
对比三人的成就,任何人都无法相提并论。在文艺界的影响力也不输任何人。赵本山的《卖拐》本山就是用残缺的身体,来反噬健全者的贪婪,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弱者对于强者的“幽默复仇”。陈佩斯更擅长利用市民的“窘态”戳穿社会的虚伪。从作品《羊肉串》中不难发现,痞子与市场管理员的角色错位,恰恰说明了市场经济乱序的寓言。再到冯巩的《五官争攻》,不仅用器官拟人化对比,同时也是权利的博弈,实属官僚话语的智行幽默。
从时代上的对比,赵本山属于90年代城乡裂变期的“缓冲剂”,他用农民式狡黠为进城者提供心理代偿;陈佩斯像80年代末的“社会X光机”,笑声中隐现改革阵痛;而冯巩更像体制内的“安全阀”,以无害化讽刺疏导矛盾。恰恰三者的对应了现在的农民工潮、市场化冲击、官僚文化三个社会层面。
反观现在的小品市场,为什么创作不出曾经的经典节目?
我觉得很大一部分就是某些限制。
正是喜剧演员道出了其中的奥秘,现在的喜剧、小品已经脱离了当初的概念,本身就是抖包袱来逗笑观众,现在还得从其中得到启发。赵本山曾经就说过,“我就是一个喜剧演员,你非得让我站到那给你讲课,最后还得有教育意义,一年365天都活在这种教育氛围当中,过年了这几天还得教育,有这个必要吗?”。所以现在的喜剧演员大部分已经产生抑郁的心理,因为没有更多的包袱来让你感动!
想想当年的《卖拐》《卖车》等作品,那一次不是经典中的经典。如今再也看不到这样的作品,因为某些人的限制。你想看也看不到,并不是喜剧人创作不出来。对于这样的情况其实很可悲,大概率的人以后都不会笑。因为当他用于情感的表达的笑声,已经消失了很久。
哎!
春晚舞台已经成为歌曲、戏曲、武术的表演汇总,因为这样的基本不会失误。从观众上的感官来看,已经产生审美疲劳。小时候的我们,那一次不是期待8点的开始。等待哪一位喜欢的小品人下年的节目,对于我们这些观众,这么小的愿望已经实现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