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元帅虽然综合能力比较全面,但也各有侧重点。
有人的爆兵能力非常强,比如贺龙元帅南昌起义失败后还能拉起1万多人马,聂荣臻元帅3000人能够发展成30多万人,无论他们人到哪里,队伍就能从哪里拉起来,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他们振臂一呼,就会有人聚集到他的麾下,这种爆兵能力非常让人折服。
有人指挥能力强,彭总打满全场,抗美援朝也能打赢美帝;刘帅指挥水平出神入化,都成为公认的军神。
也有人参谋能力强,叶帅就一直做参谋长,相继担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参谋长、八路军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参谋长。
但要说到练兵能力最强的两位元帅,则非林总、徐帅莫属。
一、林总的战术规范化教育,让士兵适应大兵团作战笔者一直觉得,东野属于重步兵,包括华野在内的其他野战军属于轻步兵,从现代作战的角度来说,轻步兵这个词已经逐渐减少或者不使用了,因为几乎所有的士兵都配备有更重型的武器,在装甲方面也是层层防护,我们看下现在的运兵车,还有单兵装备就知道,都是非常复杂以及先进的。
东野的重步兵面对的是战场特别大、敌人特别多、情况特别复杂的情况,不能只是靠耳口相传的经验,必须规范化运作。
正如林总所讲:“现在战场这样广阔,参战部队这样多,各方面情况千变万化,疏忽任何一方都不行。因此建立强有力的司令部机关,培养出素质好、业务好的参谋人员,是最紧迫的任务。为了适应大兵团攻坚战的需要,就必须正规化。没有正规的制度,就不能准确地执行任务。现代的战争单靠指挥员来掌握是不可能的,用手工业的方式去指挥现代战争是不行的。”
因此,林总非常重视练兵,他制定的练兵原则就是一个庞大的科学体系,总结起来六大战术:“一点两面”、“三三制”、“三猛战术”、“三种情况三种打法”、“四快一慢”、“四组一队”。这些战术以体系化的规范深入四野官兵骨髓,让四野士兵都极其具备战术素养,这是部队战斗力强大的基础。
可以说,跟着林总打仗很省心,基本就是按平时带兵练兵打的,绵密细致,环环相扣,看看辽沈战役和中南大追歼林帅指挥打仗就像在沙盘作业。
最后1955年授衔,其他三大野战军都只有1个元帅,四野有两个元帅,而且大将有三位,也比其他三大野战军多,此外还有14名上将和43名中将,连少将也有298个,这些是其他野战军无法比拟。
二、徐帅的“润物细无声”,他培养的将领最多如果说林总练兵属于抓铁有痕,踏石留印,每一步都非常注重章法,有明确的规范引导,那么徐帅的练兵则属于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看似“润物细无声”,但在他手下打仗,会不知不觉地成长为大才。
徐帅和林总一样,其实非常善于总结战术,他在《进攻太原的战术指示》中也明确提到,攻击时应组成疏散的,拥有纵深配备的突击队形;第一线兵力少而精,以小组战斗的组织形式进行小群多路,分散跃进,迂回包围的攻击;第二线兵力应在第一线兵力,突破敌人前沿阵地时瞬间投入战斗,及时拓展阵地。这种指示就非常具有指向性作用。
在徐帅的带领下,能把6万残破的地方偏师部队,带成主力野战部队,在开打之前,没有人能想到,包括他们自己也不相信自己能创造了全歼阎锡山守军30万的光辉战绩。
徐帅培养出来的将领,遍布四大野战军,开国大将有陈赓、王树声、徐海东三人。
开国上将有王宏坤、王建安、王新亭、朱良才、傅钟、许世友、陈再道、陈锡联、周纯全、洪学智、韩先楚、刘震、郭天民、李聚奎、宋时轮、谢富治、张宗逊等17人。
开国中将、少将更是数不胜数。
将领人数足足有800人之多,我们要知道开国将帅一共就1600人,徐帅一人就培养了超过一半。
综合以上所述,林总、徐帅确实在练兵方面非常有一手。其实,我们绝大部分士兵都是普通人,但是如果跟着他们两位,或许进步会更快,一个普通士兵,成长为将军的几率会更大一些吧!
“一点两面”、“三三制”、“四快一慢”、“四组一队”、“三猛战术”、“三种情况三种打法”是战神林彪在长期的军事斗争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适应当时技术条件的克敌制胜的战术原则。难能可贵的是,这些本来应该由师、团一级,至多不超过军一级的军事主官概括总结出来,却有劳他这位总司令来完成这些“形而下”的具体方法。在他沉默寡言、惜言如金的背后,对这些战术原则的贯彻却长了一张“婆婆嘴”。四野部队中的同质化、均质化现象相当突出。其实,六大战术原则中,只有“三三制”是纯战术的,其他则偏于战役,当然是在战术基础上的战役原则。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林彪还是中国现代战争意义上的“大数据”鼻祖:攻击锦州能把兵力配置精细化到营一级;在胡家窝棚的仓促遭遇战斗中,仅仅根据战斗缴获中:被俘人员官兵的比例(官>兵)、长短枪的比例(短>长)即推断出此地为敌人的高级指挥机关。这些功力恰与40年后,以色列的军事理论家、军事史学家马丁·范克里韦尔德在《战争指挥》里的某些理念不谋而合。 正因为这种实力和战功,即使受他“叛逃”事件的影响,在历次裁军中,四野部队得到保留的最多,重点建设的部队最多。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