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中期,一个放羊的普通老百姓,靠着捐钱竟然当上了大官!

菜鸟富贵 2025-02-17 16:01:07

汉武帝时期,存在着一位颇为有意思的人物,此人名为卜式。他不过是一介普通百姓罢了,家里毫无特殊背景可言,从幼年直至长大成人,始终都是依靠着种地以及放羊来维持生计的。

然而有这么一个人,其后来竟是凭借着捐款之举,得以担任御史大夫这一要职!并且,汉武帝在那之后还打算进一步对他予以提拔呢。但令人惋惜的是,最终由于他和汉武帝在意见方面出现分歧,进而遭到了汉武帝的贬黜处理。

不得不承认,卜式此人着实堪称一个传奇。他所经历的那些故事,细细想来,确实能够给后世带来诸多值得深思之处。

卜式来自社会底层,早年的他就如同普通大众一般。不过呢,他和其他普通老百姓相比,还是存在着一定区别的,那就是卜式在个人道德方面,水准相对要更高一些。

史书中有记载,卜式一家在早年是靠着种地与放牧来维持生计的。待卜式长大成人,到了要分家各自生活的时候,他做出了一个举动,那就是把家中大部分的土地、房屋还有各类财物,都通通留给了自己的弟弟。

而他本人呢,仅仅是带走了一百来只羊罢了,就只是从家产里面拿走了非常微小的一部分。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后来拿到绝大部分家产的弟弟,日子过得却越来越糟。他既不懂得如何赚钱,花钱还毫无节制,大手大脚的。就这样,没过多久,弟弟所分得的那部分家产便被挥霍一空了。而卜式呢,凭借自身的勤劳努力,硬是把最初的一百只羊,成功变成了一千只羊。

更为有趣的是,在那之后的日子里,卜式发觉弟弟的生活过得不太好。而他呢,不仅没有不管不顾,反而主动伸出援手,不断地去接济弟弟,还多次把自己的家产分出来给弟弟,以帮助弟弟改善生活状况。

就因为这件事,卜式在当地迅速声名远扬。不少人觉得他似乎有点傻气,可更多的人却认为,卜式无疑是个好人,其个人的思想觉悟相当高,还具备着高尚的情操呢。

当然了,要是搁在现代,他这般行事,恐怕难逃扶弟魔之嫌。毕竟,若真的是为弟弟着想,卜式着实该尽力去教弟弟如何放羊才对,而不是简简单单就把家产直接给了弟弟。

显然,像卜式这样的人,无疑是个好人,这是确凿无疑的事实,根本不存在任何疑问。

接下来,卜式的名气愈发响亮起来。恰在此时,汉朝发生了一件重大之事。自汉武帝登上皇位后,便一直在做各种各样的准备工作,其目的就是要去攻打匈奴。发展到当下这个阶段,汉朝与匈奴已然展开了全面的战争。

自开战以来,汉朝一方虽做了诸多准备,可遭受的损失仍旧颇为惨重。待到战争进入中后期阶段,汉朝的国库几乎已被消耗一空。彼时,汉朝的高层为了筹措资金,可谓绞尽脑汁,想出诸多办法,像推行盐铁官营举措,还有实行算缗告缗制度等,借此来获取资金。

另外,在那时,汉朝面向全国大力发出了一项倡议,其内容是期望广大老百姓能够捐献出些许钱财,以此来助力前线的将士们,进而让汉朝在战争中获得胜利。

这件事情在当时可是传遍了全国,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呢,全国各地的人们都知晓了这件事儿的相关情况。

然而,面对国家所处的困境,众人的反应却呈现出较大差异。诸多所谓的富人们,都极为不情愿掏钱出来,并不愿为那场战争承担费用。并且有不少人,还绞尽脑汁地去偷税漏税,刻意隐瞒自身的财产状况。最终致使汉朝高层无奈之下,推出了“告缗”制度,通过倡导全民对偷税漏税行为进行揭发,这才总算将问题艰难解决。

匈奴当前,众人皆盼汉朝能将其战胜。然而,大家心里又都想着让别人去承担这其中的代价,自己是半分钱都不愿掏出来的。但要知道啊,要是人人都抱着这样的念头,那汉朝到最后又能用什么去跟匈奴作战呢?

就在如此这般的历史背景之中,身为普通人的卜式,一步步来到了历史舞台的正中央。

与那些极为富有的超级富豪相较而言,卜式所拥有的钱财着实算不上多。可当知晓国家即将面临战事之际,卜式径直前往官府,主动提出申请,要将自身一半的财产毫无保留地捐献出来,以此充作汉朝抗击匈奴所需的军费!

更为夸张的是,之后汉武帝知晓了此事,同样认为卜式的思想境界颇为高深。于是乎,汉武帝便派遣了一名使者前去询问卜式,问他是否想要入朝为官,结果卜式回应称并不想。使者接着又问卜式,是否有仇家存在,亦或是在当地有没有人欺负他,需要汉武帝出面撑腰,卜式依旧回答说没有。

使者接连询问了一圈下来,自己反倒懵了,完全弄不明白卜式究竟是要干什么。于是,使者便直接向卜式发问,询问他到底期望得到什么样的奖励。可卜式给出的回应却是,自己压根什么奖励都不想要,满心只盼着汉朝能够战胜匈奴呢。

瞧瞧人家,这思想境界可真不一般呐!真得好好看看,人家达到的是怎样一种令人惊叹的思想高度,不禁让人由衷感慨,这到底是怎样的高境界,实在是太让人佩服啦!

从古到今,愿意夸夸其谈,天天在纸上为国分忧,让别人为国家慷慨赴死的键盘侠,从来都是不计其数。但是当真的需要他们奉献,需要损害一点他们自身的利益时,很多人却又成了护犊子的老母鸡。只要损害他一点利益,他就恨不得直接马上脱离汉朝,赶紧投降到匈奴那边去了。

与这类人相较而言,卜式所达到的境界那可真是高出太多啦。

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人家可是啥都不图,啥都不要啊。就这么纯粹,没有任何所求,真的是让人既意外又不禁心生感慨呢。

通常来讲,即便确实有那份为国家甘愿奉献的心,在事后向国家讨要一些奖赏,这大体也算合乎常理之事。可像卜式这般情形,实实在在是什么都不图,仅仅就是一心想着奉献的人,那可真的是极为罕见,少之又少呢。

从利己主义者视角去看,卜式这般行事,那可真就是脑子不灵光!然而,历经千百年岁月,正是由于存在诸多如卜式这般的人,他们接连不断、奋勇向前。哪怕要损害自身利益,也甘愿用自己的双肩去扛起整个国家的重担呢。

故而,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之上,其孕育的文明得以传承数千年未曾中断,并且还呈现出越是历经挫折,便越发勇敢无畏,越是历经战斗考验,就越发强大的态势。

倘若对国家有利,即便要付出自己的生命也应在所不惜,又怎能因为是祸就躲避,是福就趋附呢!国家利益至上,个人的生死祸福与之相比皆可抛却,当以大义为重,为了国家的存续与发展,万不可因一己得失而有所退缩或趋附啊。

卜式这样的人无疑是少数的。后来相关事情上报后,就连当朝丞相也认为这不符合人之常情。于是向汉武帝提议先别急着表扬他,不妨等一等再作打算。毕竟要是这人真是那种企图靠此手段来沽名钓誉、博取名声的家伙,那可就棘手了。

汉武帝这边呢,出于各种各样的考量,当下也并未有过多的举动。毕竟站在皇帝的立场来讲,诸多事情可不能随意去做,得权衡方方面面,所以暂时也就没再多做些什么了。

倘若卜式实实在在就是个一心只求沽名钓誉的人,而汉武帝却对其大力加以提拔。要是日后其真实面目被揭露出来,这可就等于是在狠狠地打汉武帝自己的耳光,势必会致使汉武帝的威严丧失殆尽,颜面无存呐。

如此,又一年的时光过去了。在这期间,汉朝与匈奴之间的战事有了新的发展,而且是较大的进展哦。那便是霍去病在战场上表现出色,成功拿下了极为重要的河西走廊,这无疑在双方的对峙局势中起到了重大的影响。

然而在这场仗打完后,汉朝的国库已然被彻底掏空。就拿那一年来说,当中原地区遭遇灾荒时,政府竟连用于救灾的钱款都难以凑齐,可见这场战事对汉朝财力的消耗影响是多么巨大。

然而,之后在汉武帝审阅灾情报告时,竟又瞧见了卜式的名字。要知道,此前汉武帝拒绝了卜式的捐款,可卜式并未就此打住自己的善举,反而是持续不断地在做好事。灾情发生后,卜式径直向当地太守捐出了二十万钱,还协助政府去救助那些受灾的民众呢。

此次,汉武帝终是知晓了,卜式实实在在是个好人呐,其思想境界高得很,绝非那种一心只想沽名钓誉的人。

对于一个人而言,偶尔伪装成好人去做一回慈善,这并非难事。可要是企图伪装一辈子都在做好事,始终佯装着努力奉献,那几乎是不太可能实现的。

真正的善良,那是装不出来的。它不是靠刻意的伪装就能呈现出来的,而是发自内心深处自然而然的一种品性。无论怎样去掩饰、去假装,虚假的表象终究无法长久,唯有从心底流淌出的善良才是真实且无法被伪装的。

汉武帝下令对这样的好人卜式予以奖励,给予他四百更赋钱。汉朝有个特殊制度叫更赋钱,是怎么回事呢?在古代,民众需给国家服徭役,每年得抽出特定时间为国家干活。不过在汉朝时期,有钱人只需缴纳一笔费用,便可不需去服徭役了,这笔费用便是更赋钱。

简而言之,汉武帝认为卜式的贡献极为突出。于是,在遵循大原则、不与之相悖的前提下,汉武帝给予了卜式一项特殊待遇,那便是免除了他的劳役,以此作为对其较大贡献的一种认可与嘉奖。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待这笔钱发放到卜式手中以后,卜式居然随即又将其捐献了出去!

在彼时的历史情境之中,汉朝政府正全力筹措钱财。彼时那些富人们呢,个个都在拼尽全力隐匿自家财产,绞尽脑汁地想着法子去偷税漏税。可在这样的状况下,像卜式这般的人,那着实是极为罕见,堪称独一无二的存在。

像这样品德高尚的人,那理所应当被推举出来担任道德模范,也好给全国人民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呢,这难道不是很应该的事儿嘛!

在那之后,汉武帝便将卜式召至跟前,使其入朝担任官职。既封其为中郎之职,赐予他左庶长的爵位,还另外赏赐了十顷土地给他。

接下来,当上官员的卜式压根就不想去争权夺利。他还主动提出申请,要到汉武帝的私人田地上帮着放羊呢!卜式如此淡泊名利又勇于奉献,汉武帝对他是越发欣赏喜爱。于是在这之后,即便卜式从不争什么,汉武帝却反倒大力对他予以提拔。

或许这便是人们常说的那句“夫唯不争,故天下莫与之能争”所表达的意思吧。大体来讲,就是当一个人不刻意去争什么的时候,反倒在这世间没有谁能够与他相争了,大抵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在这之后,卜式陆续出任缑氏县县令、成皋县令,还担任过齐国太傅、齐国国相等等诸多官职。虽说卜式并非才能卓绝之人,然而在其为官的日子里,凭借自身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付出,最终将各项工作都处理得有条不紊。

像这样的人,压根算不上治国的杰出大才,也并非是那种可以妥善解决棘手难题的能干官员。要是安排卜式去统领军队攻打匈奴,又或者让他参与制定汉朝的经济方面的国策,想必最终呈现出的结果都难以让人满意呢。

但与此同时,安排这样一位道德模范去负责那些已然成熟的领域,无疑是极为明智的选择,这绝对算得上是最优选项了。

简而言之,卜式这类人恰似极为优质的润滑剂。他既没有能力去修复一台出现故障的统治机器,也没办法凭空打造出一台统治机器来。然而,就是这样的人,却能够促使统治机器运转得更为顺畅。

卜式在为官之时,着实未曾留下什么夺目耀眼的政绩。即便后来汉武帝将其树立为全国的道德楷模,极力想让众多的人知晓他的事迹,可即便如此大力宣扬,在史书之上有关他的记载依旧寥寥无几。由此可见,卜式确实未曾做过什么格外重大的事情。

据记载,在后来汉朝决意扫平南越之时,卜式积极主动地提出请求,期望自己能够投身军旅、参与作战。然而,最终的结果是,汉武帝并未应允他的这一请求。

然而与此同时,汉武帝后续又一次给予了他丰厚的赏赐,还将其封为关内侯。不仅如此,汉武帝更是把他的事迹昭告于天下,使得卜式的故事被普天下之人悉知。

没过多久,在此次封赏结束后,汉武帝又一次对卜式予以提拔,让其担任了御史大夫这一要职。

在汉武帝时期,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其权力在当时的排名妥妥能进入前十。比御史大夫权力更大的,恐怕也就是皇帝、太子,还有大将军、丞相这类人物了。而这时的卜式,已然算是达到了人臣的高位。从一个放羊的羊倌,摇身一变成为汉武帝时代的重要臣子,着实是个奇迹。

然而,在此之后,卜式的表现就欠佳了。当处在御史大夫这般职位时,更多情况下,所需要的是去做出决策,并非扮演类似润滑油那样起协调、缓和作用的角色。

卜式在担任御史大夫一职后不久,便向汉武帝提出建议。其指出在郡国内不应推行盐铁专卖政策,而且对于车船等交通工具,也不应征收算赋。在卜式看来,这些举措皆对民生不利,会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

对此,卜式自然是毫无愧疚之感。在他心里,既然已经担任了高官要职,那就理应为百姓发声、争取权益,努力让老百姓的生活能够过得更好一些。

卜式如此行事,自然是没有错处的。

然而,关键的问题是,汉武帝对此极为反感。也就是说,汉武帝内心深处压根就不喜欢这样的情况,这件事在汉武帝这儿可没得到什么好的反馈,总之就是汉武帝对其持有很不喜欢的态度呢。

汉武帝不喜欢并非是不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而是站在他的角度,许多问题有着不一样的考量。就拿盐铁专营和算缗告缗制度来说吧,汉武帝心里其实也明白,这两项制度对民生是不利的。

可问题在于,倘若不这么做的话,那钱要从何处获取呢?要是没钱,前线的战事又该如何开展?国家那庞大的财政缺口,又该由谁去填补?总不能期望所有人都能如卜式一般品德高尚,直接拿出自家一半的家产,来为国家补上这个窟窿吧?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因此,实际上有不少事情并不能简单地用对与错来评判,其差别仅仅在于人们看待它们的角度有所不同罢了。

此后,汉武帝心里明白,卜式这人不错,为官也称得上好。只是呢,他确实没什么了不起的大才能,在治国理政方面也欠缺本事。这不,还不到一年时间,恰逢汉武帝准备进行封禅事宜,便借着卜式不懂礼仪的由头,将其官职给罢免了,转而让他去担任太子太傅,给太子授课去了。

此后,卜式便再未得到重用的机会。不过呢,在太子身旁,卜式却始终备受重视,就这样,他一直安安稳稳的,直至最后也获得了善终的结局。

下面要讲述的,正是卜式的故事。

后人能从卜式的故事中学到诸多道理。其中一点便是,品德高尚且老实之人,不见得就一定能将国家治理得很好,明朝的海瑞便是这类情况。所以重点在于,需把这类人安置在合适的位置上,如此方可使其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就拿做人来说吧,应当只管去做好事,别总惦记着以后会怎样。做个好人,这本身就是极为难得的福报呢。而有那么些人,老是想着投机取巧,凭借歪门邪道去谋求上位。可能在一段时期内,他们确实能过得挺滋润。可要是把时间的尺度拉长来看,便会发觉,这类人往往是很难有好结局的。

不妨看看与卜式处于同一时代的那些人吧,他们凭借投机取巧的手段谋求上位,那最终的结局又如何呢?细细探究便会发现,能够安然无恙、得以善终的,实在是寥寥无几。

从各个不同的视角去看待卜式的故事,我们所能收获到的道理也会各不相同。而恰恰是这一点,构成了卜式故事最为有趣、最值得玩味之处。

或许正由于卜式能给予后人诸多的启发,才使得他身为一个普通人,最终得以晋升至御史大夫这一要职,并且能够全身而退。最终,他还成功载入正史,获后世给予的极高评价。

他既称得上是个好人,在为官方面同样表现出色,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好官。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