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春秋时期的诸侯打仗,是非常讲风度和礼仪的,比如公元前638年,楚国和宋国爆发了泓水之战,在开战之前楚军向宋军下了战书,约定了作战的时间、地点以及双方出战的兵马,等宋军答复同意开战之后,双方才开始打的
而且在楚军过河的时候,宋军没有趁势偷袭,而是等楚军上岸后和他们光明正大的打。战书也不是想下就下,如果对方出现了重要人物过世,或者天灾的情况,必须等对方料理完这些事后,才能下战书,对方同意后才能开战。
无独有偶,楚军在和晋军打邲之战的时候,晋军不敌楚军开始败逃,结果一个晋军驾驶的战车,轮子陷到泥土里去了,跑不动。后面追击他的楚军跑过来教他怎么修战车,修好之后楚军继续追他,没跑多远轮子又坏了,楚军这次直接帮他修好。
古代战车
然后继续追击。不仅如此,在齐国讨伐鲁国的时候,鲁国派人去犒赏齐国的三军。因此有人认为春秋时期的战争,都是非常讲究礼仪风度的,是后来的《孙子兵法》“兵者诡道也”将大家教坏了,事实真是如此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一个成语,“假途灭虢”,这也是一个真实的事件。公元前658年、公元前655年晋国两次向虞国借路,要去攻打虢国,还许诺给虞国很多好处。结果晋国灭了虢国之后,班师回朝路过虞国时,顺道就把虞国灭了。
因为他们在过境虞国时,早已打探清楚了虞国的虚实,公元前688年,楚国也干过同样的事,他借道邓国去灭申国,回来的时候顺道把邓国灭了,而这些事件发生时,《孙子兵法》尚未成书,可见“所谓孙子兵法教坏大家”的观点是不成立的。
假途灭虢
孙子兵法
但泓水之战、邲之战、鲁国犒劳齐国要灭自己的大军,这些事件也是真实存在的。为什么春秋时期的战争,会出现玩阴谋计策和讲风度礼仪,这完全不同的两种现象呢?原因很简单,这就是个看碟下菜的结果。
楚国为什么给宋国下战书,因为宋国当时的君主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同样因为楚国实力强大,宋国也给楚军的面子,等他们上岸再打。至于楚国和晋国之间,早已是相爱相杀多年,都知道对方强大的实力
鲁国更是因为知道齐国的实力,才会派人犒劳三军,不敢得罪,这些讲礼仪和风度的事件,都是发生在大国和大国之间。相比之下那些被顺手灭掉的国家、虞国、虢国、邓国和申国,都是非常弱小的存在,晋国和楚国在灭他们的时候直接不宣而战
秦晋之好
事后也没有引起其他国家的讨伐。因为在这些大佬的眼里,这四个小国不算什么,而且大国之间相互的利益纠缠非常复杂,今天两个大国可能打得欢,明天或许就组成联军一起对抗其他敌人,比如秦国和晋国原本是竞争的关系,双方摩擦不断
但在面对第三方势力的威胁时,他们又会秦晋之好,这种情况下大诸侯之间,就不会把事情做太绝,因为你不知道对方会不会成为日后的盟友。至于对待小诸侯国,因为利益价值低,就完全不讲一点武德。
所以春秋时期的战争,才会出现两种完全不同的情况,这也是在说明一个道理,只有自己强大,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