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队伍被朱德带到井冈山,自己脱党多年,8年后再入党,授上将

飞翔历史说 2024-11-01 03:27:39

世人皆知开国上将周士第是黄埔一期的杰出学子,却鲜有人知他曾经历过一段不为人知的人生转折。1927年南昌起义后,他率领的精锐部队随朱德转战井冈山,自己却选择了另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究竟是什么样的历史机缘,让这位铁甲卫队的首任指挥官,放下手中的枪,离开自己亲手带出的部队?又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他,在脱党8年之后,毅然重返革命队伍,最终成为新中国的开国上将?

一、黄埔铸剑:革命生涯的起点

1923年的广州,正值孙中山先生筹建黄埔军校之际,一位来自海南岛的青年踏上了这片革命热土。这位青年就是周士第,彼时的他已是位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在家乡当过教员,多次参加爱国运动。

当时的黄埔军校考试异常严格,报考者需经过严格的体检和文化测试。周士第凭借出色的文化素养和过人的体魄,成功通过层层考核,成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在校期间,他勤学苦练,表现突出,很快就引起了党组织的关注。

1924年春,周士第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不久,他就接到一项重要任务:参与组建共产党直接领导的第一支革命武装——大元帅府铁甲卫队。这支队伍虽然规模不大,却是孙中山先生的贴身卫队,意义非同寻常。

在铁甲卫队中,周士第先后担任副队长、队长等职务。他带领队伍严格训练,铁甲卫队很快就成为大元帅府最精锐的武装力量。1925年初,孙中山先生在北上途中病重,铁甲卫队奉命护送孙中山到北京,周士第率领的分队一路警戒,完成了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同年,随着形势发展,铁甲卫队改编为叶挺独立团。周士第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先后担任营长、团参谋长。在他的带领下,叶挺独立团战功赫赫,成为北伐战争中的一支劲旅。

1927年8月,南昌起义打响。此时的周士第已是叶挺独立团73团团长。起义前夕,他带领73团连夜进驻南昌城,占领了关键位置。起义打响后,73团被重新编为25师,周士第担任师长,与贺龙、叶挺等人并肩作战。

这支部队在南昌城中的表现令人刮目相看。他们不仅完成了预定作战任务,还维持了城内秩序,得到了当地百姓的交口称赞。这段经历,为周士第日后的军事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人生抉择:离队背后的故事

南下广东的战事并不顺利,革命形势急转直下。1927年10月,在潮汕地区的一次战斗后,周士第率领的73团与其他起义部队一道遭受重创。就在这关键时刻,朱德临危受命,接管了包括73团在内的部分起义军。

这次指挥权的交接,源于军事形势的急剧变化。当时,起义军主力已损失殊重,急需重组整编。朱德作为军事指挥员,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组织才能。他接管部队后,立即展开整编,将残部编为一个团,这支部队后来成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力量。

在交接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历史细节值得关注。当时的73团虽然受创,但仍保持着相当的战斗力,这与团长周士第平日的严格训练密不可分。部队交接时,73团的军械装备相对完整,这为朱德后来带领部队转战井冈山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在完成部队交接后,周士第并没有随队转移。这一决定的背后,涉及多重因素。首先是当时的革命形势异常复杂,国民党右派的"清党"行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许多共产党人被迫转入地下。其次,革命队伍内部也在进行战略调整,需要有人在白区开展工作。

1927年底,周士第辗转来到上海。在这个租界林立的大都市里,他以不同的身份活动。期间,他加入了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这个组织表面上附属于国民党,实际上包含了不少持进步立场的人士。同时,他还参与了黄埔革命同学会的工作,与一批老同学保持着联系。

1928年初,一个重要的机会出现了。当时的第19路军副军长蔡廷锴,正在寻找有军事经验的人才。通过黄埔同学的引荐,周士第来到19路军,担任了一个团的团长。这支部队此后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段时期,周士第虽然暂时脱离了党组织,但他并未放弃革命理想。在19路军期间,他积极参与反蒋活动,为后来的福建事变埋下伏笔。他在军中培养进步力量,为革命储备力量。这段经历,也为他日后重返革命队伍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933年,随着形势变化,一个重返革命队伍的机会终于出现在周士第面前。此时的他,即将开启人生的新篇章,而这一次,他选择了只身投奔中央苏区。

三、未知的历程:蛰伏与坚持

在离开革命队伍后的这段岁月里,周士第的活动轨迹遍布南京、上海、福建等地。这段时期,他表面上离开了党组织,实际上却在开展着一系列秘密工作。在上海,他以黄埔同学会成员的身份与各界人士广泛接触,为革命事业寻找新的突破口。

1928年春,上海地下党组织通过秘密渠道与周士第取得联系。组织安排他打入国民党内部,收集军事情报。这项任务极其危险,当时国民党特务机关正在大肆搜捕共产党人,稍有不慎就会暴露身份。周士第利用自己黄埔军校一期学生的身份,成功打入国民党军政系统。

在南京期间,他以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成员的身份,与一些持进步立场的国民党人士建立了联系。这些人中,不乏对蒋介石独裁统治不满的高级军官。周士第通过这些渠道,为党组织传递了大量重要情报。

1929年,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出现了。当时的十九路军在福建驻扎,军中将领多持进步立场。周士第通过老同学引荐,来到十九路军任职。在这支部队中,他发现不少官兵对国民党的腐败统治十分不满,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十九路军时期,是周士第革命生涯中的重要转折点。他在军中担任团长,表面上是国民党军官,实际上却在部队中培养进步力量。他注意到部队中有许多来自贫苦家庭的士兵,对这些士兵,他格外关照,在训练之余经常与他们交谈,讲述革命道理。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十九路军在上海奋勇抗日,创造了震惊中外的"淞沪抗战"。在这场战斗中,周士第率领的部队表现出色,多次击退日军的进攻。这段经历,让他更加坚定了革命的信念。

十九路军抗日的壮举,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然而,国民党当局却处处掣肘,甚至暗中破坏抗日行动。这种状况,使得十九路军上下极为不满。1933年,一个秘密的计划开始酝酿:在福建发动反蒋武装起义。

起义前夕,周士第通过秘密渠道,得知中央苏区正在展开反"围剿"斗争。此时的他,已经到了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放弃在十九路军的职务,只身投奔革命队伍。

1933年11月的一个夜晚,周士第悄然离开驻地,踏上了前往中央苏区的征程。这一去,就意味着他将重新回到阔别多年的战友中间,开启自己革命生涯的新篇章。

四、重返战场:决战大后方

1934年初,周士第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抵达中央苏区。此时的苏区正面临国民党第五次"围剿",形势异常严峻。由于他具有丰富的军事经验,上级立即委派他担任红军第五军团参谋长,投入到反"围剿"斗争中。

在第五次反"围剿"期间,周士第发挥了自己在国民党军队工作的经验优势。他详细分析了国民党军队的战术特点,为红军制定了相应的作战方案。特别是在游击战术的运用上,他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为红军的军事行动提供了重要参考。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周士第随第五军团转战各地,途经湘江、乌江、金沙江等重要关隘。在湘江战役中,第五军团担负掩护主力渡江的重任。周士第凭借丰富的军事经验,成功组织部队抵挡住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进攻,为主力部队渡江争取了宝贵时间。

长征途中,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摆在周士第面前。1935年,中央决定分兵建立新的根据地。考虑到他在国民党军队的工作经历和对敌斗争经验,组织上决定派他留在四川,建立川西地下党组织。

在四川期间,周士第以化名身份在成都、重庆等地活动。他利用自己的军事背景,与当地进步人士建立联系,为党组织发展地下力量。特别是在重庆,他成功打入国民党统治机构,建立了一个重要的情报网络。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重庆成为国民政府陪都,大量军政机构迁入。周士第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扩大统战工作范围。他以黄埔同学的身份,与一些主张抗日的国民党将领保持联系,为党的统战工作开辟了新的渠道。

1940年,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出现了。此时的重庆,已经成为国统区政治、军事、外交的中心。周士第通过多年经营建立的情报网,为党中央提供了大量重要情报。这些情报对于党制定正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在重庆工作期间,周士第还承担了一项特殊任务:联络和营救被关押的革命同志。他利用自己在国民党军政系统的关系网络,成功营救了多位被捕的地下党员。这些行动虽然危险,却为党组织保存了宝贵的革命力量。

1944年,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党中央决定调整川西地区的工作部署。此时的周士第,已经在大后方工作了近十年。这段经历,不仅证明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也为他日后担任重要军事职务积累了丰富经验。

五、胜利曙光:解放战争中的重要贡献

1945年抗战胜利后,周士第接到组织指示,立即从重庆返回延安。这时的延安,正在为即将到来的国共谈判做准备。基于他在重庆的工作经验,中央决定让他参与谈判准备工作,为谈判提供相关情报支持。

在延安期间,周士第系统总结了自己在大后方的工作经验。他详细汇报了国民党统治区的军事部署、政治态势等重要信息。这些第一手资料,为党中央制定战略方针提供了重要参考。特别是关于国民党军队的部署、装备状况等军事情报,对后来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

1946年6月,国共内战全面爆发。基于周士第丰富的军事经验,中央决定派他到晋冀鲁豫野战军任职。在这里,他开始了自己军事指挥生涯的新阶段。作为野战军的一员,他参与了多次重要战役的指挥工作。

1947年春,周士第在晋冀鲁豫战场上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在一次关键战役中,他提出了"围点打援"的作战建议。这一战术的运用,使得解放军成功歼灭了国民党的一个主力师。这次胜利,不仅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还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

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在著名的淮海战役中,周士第担任重要指挥职务。他根据多年积累的作战经验,提出了一系列战术建议。特别是在围歼杜聿明兵团的战斗中,他制定的包围圈不断压缩计划,为战役的最终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淮海战役胜利后,周士第随部队向南推进。1949年4月,解放军开始渡江作战。在这次规模空前的军事行动中,他负责协调各部队的渡江时间和梯次。由于部署得当,数十万大军顺利渡过长江,为解放南京创造了有利条件。

渡江战役结束后,周士第随部队继续向南挺进。在解放上海的战役中,他再次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针对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他提出了避免市区巷战的建议,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战争损失。这一建议的实施,不仅保护了这座东方明珠,也赢得了市民的广泛支持。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周士第作为解放军将领,见证了这一伟大时刻。然而,战斗并未结束。在之后的解放西南战役中,他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进军四川时,他利用自己多年在重庆工作的经验,为战役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宝贵建议。

1950年初,当西南地区全部解放时,周士第回望自己的革命历程:从早期的革命生涯,到离队蛰伏,再到重返战场,最后参与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这条道路虽然曲折,却始终没有偏离革命的方向。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