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建筑业深度融合新型建造方式赋能传统建筑产业

中华工商时报 2024-09-04 12:00:57

通过科技创新、数字化管理以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城市更新实现了物质空间优化重构,在产业升级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即将召开的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将推出工程咨询与建筑服务专题展(以下简称“专题展”)。日前,北京市住建委主持召开有关本次专题展的媒体通气会,展示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建筑业深度融合,实现绿色建造、智能建造、装配式建造等新型建造方式,引领建筑产业迈向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和智能化维护的新成果。记者还走访了部分工程项目现场。

基坑气膜绿色施工不扰民

在一个占地约1万平方米的建筑工地上,覆盖一张平均厚度为1.2毫米的膜材,用8台风机形成的200帕斯卡正气压吹起来,形成体量40万-50万立方米的密闭空间(从地表至最顶端垂直高度为25米,地表至地下最底端垂直深度为14米),且无任何梁柱支撑。各种建筑工程机械在膜内可进行24小时不间断施工。

以上是记者在北京西城区新兴盛危改基坑气膜项目施工现场所见。该项目是2024年北京市面积最大、造型最复杂的首个双基坑气膜。据中建交通新兴盛危改项目总承包单位项目负责人李久双介绍,由于采用北京中维空间膜建筑技术(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维气膜”)的基坑气膜技术工艺,该项目有效控制了工地扬尘、施工噪音扰民现象,使工程不受节假日、天气影响,从而有效推进工程进度。

采访中,记者发现,气膜内部,虽没有安装中央空调,但依然通风凉爽。李久双表示,在如此大的工地,安装空调成本实在太大,降温通风效果也未必理想。而由于鼓风机不间断作业,使用管道风一样可以起到降温效果,使气膜内温度长期保持在25摄氏度左右。

而据北京中维气膜副总经理谷强介绍,新兴盛危改基坑气膜项目设计耐风压达10级以上。遇到大风天气,附近树都吹断了,气膜却十分牢固。气膜耐雪荷载达1米以上厚,遇到雨雪天气都能确保其结构稳定。

“基坑气膜是一种兼具防尘性、降噪性、节能性、防火性、智能性的绿色施工新工艺。无需任何梁柱,可以创造更大的完全净空的施工空间。气膜内装有智能控制体系、智能检测报警系统、消防系统、通风系统,保障安全施工。”谷强表示。

记者采访获悉,该气膜项目紧邻地铁19号线,贯穿地铁C出入口。由于气膜基础采用混凝土地梁、钢架梁和冠梁等多种基础形式,未对地铁安全运营造成影响。气膜内还有一栋民国时期古建筑,也得到很好保护。

谷强表示,新兴盛危改项目的基坑气膜,创下全国基坑气膜“一个之最”和“一个首例”:全国最复杂的基坑气膜、全国首例双基坑气膜。

据悉,基坑气膜技术是结合我国建筑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跟踪建筑业智能化、工业化发展新趋势,探索治理施工现场扬尘、噪音的新举措,推广建筑领域绿色施工新工艺。2023年,以北京三统碑综合大厦项目为试点,推广房建工地基坑气膜新技术应用,开创北京市首例、全市首创建筑工地气膜建筑防尘降噪新模式。

新兴盛危改项目,由于采用基坑气膜技术,有效降低有害气体和粗颗粒排放,同时可降低气膜内部作业所产生的噪音,将施工过程对周边居民的影响降到最低,实现周边民众“零投诉”;更减少了因恶劣天气、反复覆盖等导致的工期延误与资源消耗,预计可节约工期6个月以上。实现了“抓进度”与“不扰民”的协调统一,提高施工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城市居住环境水平。

模块化造房如同造汽车

明亮的客厅、大大的飘窗、品牌家具和崭新设施、太阳能集热板和阳台热水器等节能设施,记者走进桦皮厂胡同8号楼一户单元房内,看到以上“基础设施”。户外的适老化电梯方便居民出行。这是如今北京西城区桦皮厂胡同8号楼的真实写照。而几个月前,这里还是一座亟待改造的危楼。

作为北京市首个装配式危旧楼改造项目、首个混凝土模块化项目——西城区桦皮厂胡同8号楼通过科技赋能的新型建筑工业化建造技术,仅在三个月内就完成拆除并在原址建起新楼。

“该项目为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提供了城市旧改更新有机新样本。”中建海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海龙”)设计研究院院长任刚对记者表示,实现快速建造、绿色施工、无扰作业、品质优良,解决传统旧城改造过程中的痛点难点,为危旧楼改建带来全新解决方案。

桦皮厂胡同8号楼建于上世纪70年代,由于基础结构老化,居民改造意愿强烈。至于为何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刚表示,桦皮厂胡同8号楼改造项目依托中建海龙科技原创研发的C-MiC技术(混凝土模块化集成建筑+预制PC构件),将建筑从工地搬进工厂,解决了现场施工难的问题,大幅缩短了建设周期。C-MiC快速建造首先将建筑根据功能分区划分为若干模块,再将模块进行高标准的工业化预制,最后运送至施工现场装嵌成为完整建筑。高质量新房建设仅需三步,工厂生产和现场施工双线并行,90%以上建筑工序由产业工人在工厂完成,现场工作量大幅度降低,相较传统建造方式减少75%的建筑垃圾排放,减少25%材料浪费。

任刚表示,中建海龙模块化集成建筑具有高效率、高质量、绿色低碳、节材省工的四大优势,工期仅为传统建筑的三分之一,90%以上工序在工厂工业化生产,固废排放减少75%,现场用工量减少70%。运用数字化手段,打通设计、生产、运输、施工、资产交付和管理五个环节,融合数字设计、智能生产、智慧运输、智能施工、智慧运维等新技术,实现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生产建造。实现了“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成为助推新型建筑工业化和建筑业低碳转型升级,实现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利器。

据了解,中建海龙作为专业从事建筑新型建造方式全产业链解决方案的科技业务平台,已在全国布局8个国内先进的装配式生产基地和3所建筑科技研究院。落地模块化项目82个,建筑面积超过500万平方米。原创研发的“模块化集成建筑体系”,开辟了国内装配式4.0时代,并成为该领域国家“十四五”课题牵头单位。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建筑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要进一步推进超低能耗建筑和近零能耗建筑、新型建材、生态修复、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建筑光伏、风力发电等领域科技创新。”在媒体通气会上,相关专家表示。(记者孙永剑)

(图)北京西城区新兴盛危改基坑气膜项目施工现场。本报记者孙永剑/摄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