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月,豫亲王多铎(1614年4月2日——1649年4月29日)被人告发,至于罪名,倒是在当时一个不大不小的事:谋夺皇太极重臣范文程的妻子。
说他大,是因为在儒家汉臣眼里,正妻可不是妾随便可以送人的,被人霸占,是奇耻大辱,说他小,是因为刚从原始部落社会迈入封建社会的满人来说,这都不是事。因而事情被告发后,当时的两位辅政大臣之一的济尔哈朗倒是没说什么,倒是多铎的亲哥哥多尔衮严惩了他:剥夺十五个牛录,顺带着“知情不报”的肃亲王豪格罚银三千两。
银子被罚是小事,毕竟钱财乃身外之物,但牛录被罚,算是一个非常大的惩罚了。毕竟八旗制度下,一个牛录不过三百人,十五个牛录就是四千五百人,一旗的平均牛录也就二十五左右,尽管多铎牛录较多,有三十五个。但一下子削减了十五个也受不了,毕竟后金和清初,属于旗主共治的时代,剥夺牛录,相当于封建贵族被剥夺领地一样,而且都是实打实的八旗兵,多铎实力一下子大损。
想当年,代善和努尔哈赤老婆衮代私通,努尔哈赤不过罚了代善一个牛录罢了,难道范文程的正妻地位要高于衮代?很显然并不是,联系一同被受罚的豪格,可以看出这件事就是多尔衮的借题发挥,即霸占范文程娇妻是假,敲打多铎是真,毕竟老弟多铎这段日子做得实在太过分,他借这个机会警告一下。
多铎其名字的满语意思是“胎儿”,深受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代帝王的宠爱。
在努尔哈赤时代,作为努尔哈赤最小的儿子,深受晚年的努尔哈赤宠爱,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封为和硕额真。天启四年(1624年)正月初一,在后金新年元旦的朝贺典礼上,不满10周岁的多铎名列第七,实为第六。天启六年(1626年),十三岁的他就被封为贝勒。要不是多铎年龄实在太小,努尔哈赤就把汗位传给他了,但又怕宝贝儿子成为众矢之的而作罢,但私下里却想着多分一点家产给多铎。至于当时的多尔衮呢?啥都没有。
爱新觉罗・皇太极
到了皇太极时期,皇太极发现了多尔衮三兄弟军事方面的才能,大力重用,也让他们在八旗里的地位水涨船高。
只是高归高,还是要打压的,毕竟皇太极可不甘心只想当一个大汗,他要当集权制的君王,必然要瓦解和分化其他潜在的威胁。而此时,阿济格年纪最大,功劳也最高,也最能冲锋陷阵,因而皇太极找了个茬,以阿济格擅自为多铎主婚为由,剥夺了他的旗主之位,代替他的是多尔衮。
就这样,多尔衮成功当了镶白旗的旗主(镶黄旗被皇太极给换了),但只能领一半,另一半还是阿济格掌握。多铎则从正黄旗旗主变为了正白旗旗主。而皇太极也是通过这样的分化和瓦解,成功掌握了大权。
得益于李成梁的扶植,努尔哈赤在辽东快速崛起,创建“八旗制度”,实力不断增强。起初,努尔哈赤创建“黑旗”,后转交弟弟舒尔哈齐,自己亲率“黄旗”。降服哈达部后,整编为“白旗”,主帅是长子褚英。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褚英不思悔改,“五大臣”施加压力,努尔哈赤将其处死,“白旗”分给其他兄弟。从“白旗”中分出正蓝旗、镶白旗、正白旗。其中,正蓝旗旗主莽古尔泰,有21牛录;正白旗旗主皇太极,有18牛录;镶白旗旗主杜度(褚英儿子),有15牛录。
脱胎于“白旗”的正蓝旗实力相当强大,麾下人口都比较富裕,成年男丁也很多,战斗力强悍。从牛录数量上看,正蓝旗排第四,仅次于正黄旗、正红旗、镶红旗。
八旗内部涣散,旗主、贝勒、贝子的权力很大,对君权构成了挑战。为了强化君主权力,清太宗皇太极以及摄政王多尔衮都极力打击八旗勋贵,正蓝旗又是重点“照顾”的对象。
爱新觉罗・皇太极
天启六年(1626年),努尔哈赤被袁崇焕击败,郁郁而崩,皇太极继位。此时,皇太极麾下只有18牛录,正白旗旗主实力倒数第二,只能跟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共治”。
崇祯四年(1631年),皇太极以丢失永平四城为由,召开八旗议事会,囚禁阿敏。镶蓝旗旗主改为阿敏的弟弟济尔哈朗,有33牛录,这是忠于皇太极的力量。
努尔哈赤晚年,杜度不再担任镶白旗旗主,改隶正红旗。皇太极继位后,将镶白旗夺过来,交给长子豪格,皇室的力量有所增强。
为了名正言顺地继位,皇太极对八旗进行“改色”,两白旗与两黄旗对调。皇太极统领正黄旗,豪格统领镶黄旗;阿济格统领镶白旗,多铎统领正白旗。
崇祯五年(1632年),皇太极出兵攻打大凌河,让正蓝旗打头阵,与明军死磕。此前,皇太极调部分正蓝旗将士去宁远、锦州侦查,莽古尔泰兵力不足,进攻受挫,损失很大。莽古尔泰让皇太极调回正蓝旗将士,增加攻击的兵力,遭到拒绝。皇太极说正蓝旗贪生怕死,征讨明朝、察哈尔时想半路返回,如今又害怕攻坚战,很丢人。
爱新觉罗・莽古尔泰
皇太极想借明军之手削弱八旗勋贵,莽古尔泰很恼火,当面顶撞皇太极,还抽出佩刀。弟弟德格类见状,急忙将兄长拉出去,皇太极躲过一劫。
莽古尔泰“御前露刃”,在八旗议事会上被训斥。崇祯六年(1633年),莽古尔泰出征蒙古归来,随即暴毙而亡,据说被皇太极鸩杀。多铎依旧可以靠自己的身份胡作非为,比如虚报军功,尤其喜欢偷阿济格军功,甚至能在战场上逃跑,比如多铎就是唯一一位在正面战场上被祖大寿和吴三桂击退的亲王。这些事换做其他人,早就被皇太极处罚了,比如豪格,多次身陷重围,是他不怕死吗?实际上是不敢罢了,但多铎就敢。
可以说,多铎性格非常散漫,不爽扭头就走,丝毫不管此举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甚至连自己亲兄弟也是如此,尤其是多尔衮。至于原因嘛,很简单,就是皇太极刻意为之,比如经常同一时间处罚阿济格和多铎,故意让多尔衮没法帮他们,让他们没法共进退,导致这三兄弟关系很紧张。
崇祯十一年(1638年)九月,多尔衮出征的时候,皇太极亲自送行,多铎却不来送行,反而在家与妓女一起扮装唱戏,这般行为,连皇太极都看不下去了,斥责他“兄弟子侄往征敌国,豫亲王何故不送?”当然,或许是皇太极做做样子,心里乐得看他们不和,但表面工作还是要做的。
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皇太极暴崩,因生前没有定下继承人,清朝迎来了最为关键的争储危机。其中争储的最大热门人选就是皇太极长子豪格和多尔衮,二人在实力和地位上,都不相上下。因而在八月十四日的诸王会议上,双方剑拔弩张。其中豪格有正蓝旗,且基本得到除了两白旗之外所有人的口头支持,这让他有些托大,搞出了辞让的戏码。
爱新觉罗・多尔衮
而豪格走后,阿济格和多铎一反常态劝进多尔衮上位,这让多尔衮有些犹豫,毕竟这两兄弟实在不靠谱,不知道想搞什么。果然在多尔衮犹豫后,多铎自己要上位,立即被多尔衮否决,可见两白旗并不是铁板一块,至少多尔衮没能搞定两兄弟。
眼看局势就要不利于自己,多尔衮情急之下,表示可以拥立另一个皇子福临,满足两黄旗拥立皇子的诉求,而后拉上济尔哈朗辅政,如此一来,符合除了豪格之外所有人的利益,得到了众人的支持。
尽管多尔衮成为了辅政大臣,但初期地位远不如济尔哈朗,且在誓词和登基仪式上都在济尔哈朗之后,这让多尔衮很不满。
济尔哈朗是必然要踢走的,但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没有足够的实力,是无法撼动济尔哈朗的。因而多尔衮打算暗地里搞事情,至于搞事情的对象就是豪格和多铎。
此前,随着福临的登基,多尔衮辅政,政治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两黄旗重要人物如正黄旗固山额真谭泰和护军统领图赖等人很快抛弃豪格,投靠了多尔衮,甚至正蓝旗固山额真,豪格的心腹何洛会居然也投靠多尔衮。
爱新觉罗・多铎
眼见两黄旗大臣和自己心腹的背叛,其他旗,唯有和多尔衮龌龊的正白旗多铎可以拉拢一下。
想要拉拢,就要投其所好,多铎这个人好色无度又喜欢打猎,除了帮助多铎寻找美女之外,豪格还经常和他一起外出放鹰游猎,且长时间不归,在豪格的可以拉拢下,多铎表示,后悔当初没拥立他,现在打算为他出力:“和硕郑亲王初议立尔为君,因王性柔,力不能胜,众议遂寝。其时我亦曾劝令勿立,由今思之,殆失计矣。今愿出力效死于前,其为我言如此。”
两人亲密的行为,这让多尔衮怎么看?精心准备后,就有了前面的告发之事。
崇祯十六年(1643年)的“崇政殿决议”,多尔衮当不了皇帝,却成了摄政王之一。对于挑战者豪格,多尔衮一点都不客气,想借助皇帝的权力,除掉劲敌。
顺治五年(1648年),多尔衮权势膨胀,以“杀良冒功”为由擒拿豪格。此前,豪格出征四川,张献忠阵亡,清军凯旋班师,多尔衮还亲自迎接。
豪格被投入监狱,两个月后暴毙,阿济格、多尔衮“分配”豪格的妻妾,还吞并了正蓝旗。多尔衮将正蓝旗与正白旗重组,分出新的正白旗、镶白旗。多铎本身率镶白旗,此时又有新的镶白旗,只好接管新组建的正蓝旗了。多铎很不满意,对兄长多尔衮颇有怨言,却也无可奈何。
爱新觉罗・多铎
都知道,努尔哈赤晚年分配八旗,单独拿出一旗,多铎最强,有35牛录。多尔衮担任摄政王,多铎也是打击对象;多铎抢走范文程的夫人,多尔衮大怒,剥夺15牛录,纳入自己的正白旗。而告发这件事,在《清世祖实录》上只有短短一句话,即“罗豫郡王多铎谋夺大学士范文程妻事觉,下诸王贝勒大臣鞫讯,得状,多铎罚银一千两、并夺十五牛录。和硕肃亲王豪格、坐知其事不发。罚银三千两。”
短短一句话,信息量很大。首先就是“谋夺”两个字,谋夺,意味着这件事没有发生,也可以看出多铎是有这个计划,打算抢走范文程的妻子,但实际上并没有,不然就不会用“谋夺”了。其次多铎谋夺范文程之妻,豪格怎么知道的?而且是唯一的知情者?谋夺就谋夺,难道还要告诉豪格,难道两人想一起抢?两位亲王什么样的女人得不到,非要凑在一起谋夺大臣妻子,这癖好也太奇怪了。所以,这件事的本质,还是在夺位后多尔衮和豪格之间的政治角力,至于为何发多铎牛录而罚豪格银子,自然是削弱毫无政治头脑的多铎的势力,且趁机警告一下豪格。
这就结束了?多尔衮要借这个机会,增长自己的实力。毕竟十五个牛录必然不能便宜了外人,自然收归自己囊下,然后进行换旗。首先就是多铎的正白旗,残余的牛录改为镶白旗,而多尔衮的镶白旗则改为正白旗。当然,可不是简单地换个旗帜就行,而是两白旗人口全部对调,多尔衮成为正白旗旗主后,将剥夺的十五个牛录再补充自己旗下。相当于直接拿了多铎的正白旗,至于阿济格呢?他不是还有一部分牛录吗?正好和多铎凑一对,全部调入多铎旗下,防止镶白旗力量过于薄弱。
爱新觉罗・济尔哈朗
最绝的是,这番换来换去,其实都是多尔衮自家兄弟内部的事情,其他几旗利益没受损,自然在一旁看热闹,而且合情合理,毕竟此前皇太极也是这么干的,属于有例可循。而济尔哈朗明知道这是多尔衮要拓展自己势力,但毫无办法,只能听之任之。
仅仅两个月,多尔衮就成功从原先半个镶白旗一跃掌握整个正白旗,而且正白旗属于入关之前的上三旗,算是提高了自己的政治地位,仅次于两黄旗。顺带着还成就了不徇私的美名,博得一众大臣的好感,一举双得。
所以,后世很多人都认为,多尔衮和多铎是亲兄弟,必然在储位和权力上帮助多尔衮,事实上,多尔衮和多铎的关系相当复杂,且他们之间的关系和互动都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毕竟他们除了兄弟关系之外,还是八旗旗主,夹杂着个人利益、内部利益等等,所以,他们都是一群人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