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印象中,少林寺是佛门净地,不染尘埃,隐于世间。
可嵩山少林寺已然在释永信的带领下,从佛教的无形资产转变成为了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一直活跃在商业圈中。
随之而来的是各种质疑,释永信开创出这样多样化的“佛门经济”究竟是为了复兴了文化、弘扬少林,还是恶搞了传统、迷失了真谛?
有人曾曝光其“私生活混乱”、“侵占少林寺财产”,更有传言声称其身穿16万的袈裟,大手笔拿下一块4.5亿的商业地,名下坐拥18家企业。
这位被称为披着袈裟的“CEO”,难道背靠千年古刹,真的就是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还是如他自己所说的为了宣传佛教,普渡众生,不得已入世?
释永信,原名刘应成,安徽颍上人。1981 年,年仅16岁的他选择到了少林寺出家。
当时的少林寺已是残败不堪残,寺里十几个和尚就靠着那 28 亩地过活。
这种落败的景象,深深烙在了释永信心里:少林寺整日为一日三餐而忙忙碌碌,又有何精力去弘扬佛法?而这种想法也为他之后转型少林寺埋下了伏笔。
释永信聪慧过人,在此后几年里四处朝拜,广受佛识,对佛学颇有心得。4年后,释永信便被开始分管寺院部分事务。
1987年承师衣钵成为了少林寺寺院住持,那一年他不过才22岁,刷新了最年轻寺院住持的记录。
自此开始展开了一步步让少林寺走出山沟沟的一系列举措。
释永信是一个懂得借势而为的人,他借助少林寺这个千年古刹历史背景,想到了寻求政府的支持。
就如他自己所说的:只有处理好寺庙与地方的关系,取得各级政府的支持,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
事实上,他确实是这么做的,为了获得举办少林寺1500周年庆典的批文,释永信可谓是用心良苦。
释永信一直关注着省委书记的动向,他知道一般情况下,自己难以和其见面,必须要采取非常行动。
一次,他得知其要乘坐火车去北京,当即灵光一现,打听到了他坐的那趟火车,随即自己也买了同一趟火车。
之后他直接找到了对方所在的车厢,将自己准备筹备少林寺1500年大典的相关规划,告知对方,最终得到了他的支持。
正是有了省委书记的支持,少林寺这才1500周年庆典的纪念活动得以实现。
而1995年这场声势浩大的少林寺建寺1500周年庆典,树立了他在少林寺的威望和不可或缺的地位。
30岁的释永信凭借这一场庆典,几乎成为少林寺里真正的“领头羊”,开始压倒寺内的反对之声,放开手脚对少林寺进行一系列商业化运作。
有了政府的支持,他不断筹资大搞复兴,修复了不少建筑,还在寺院内铺设了莲花大道。
而一根假冒“少林牌”的火腿肠,也掀起了“少林寺”商标争夺战,少林寺就此进入了商业化全球化的浪潮之中。
申遗、海选“功夫之星”,拍摄少林寺相关影视,并且成立影视公司,一系列操作下,大改昔日少林的颓废光景。
1996年,就在大部分国人还不知道互联网是为何物的时候,释永信便以其前瞻性的眼光,开始布局,为少林寺申请了域名。
之后还为少林寺建设了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媒体账号,意在扩大知名度。
为了将少林寺的名声推向世界,释永信还将《易筋经》、少林功夫经过演绎,放在少林寺的网站向全世界公开,让少林寺获得了广泛的关注。
自1987年起,少林寺武僧团开始四处巡演,到目前为止,武僧团已然在六十多个国家留下了足迹。
在释永信的带领下,少林寺的影响力逐步提升,而释永信对少林寺的商业运作,也让他有了一个称号“少林CEO”。
然而树大招风,这个带领少林寺迎来翻天覆地变化的少林“CEO”也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接连陷入是非之中,成为了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
少林寺如日中天,释永信走到了台前,是非也就此围绕他展开,让他陷入了无尽的争议。
早在1988年《羊城晚报》就曾刊登了一篇名为“当今的少林寺和尚生活”的文章。
记者就曾在文中披露过释永信在少林寺的居室:电视机、电烤箱、照相机、落地电风扇一应俱全。
这种“奢侈”的生活作风,很快引起了争议,因为这和我们以往印象中和尚,截然不同,人们对他这个“CEO”开始有了疑虑。
2004年,登封市政府鉴于释永信于当地旅游事业颇有助力,为此奖励了他一辆价值 100 万元的豪华越野车,释永信没有拒绝,欣然接受,这一举动再度引来不少争议。
在不少人看来,花费这么多钱买辆车去奖励一个和尚,倒不如去扶贫,毕竟佛家讲求“四大皆空”,不应该受世俗外物所扰。
然而网络上对于释永信的质疑还在继续,之后还有一段时间在网上疯传一篇关于少林寺弟子爆料的文章。
内容表示释永信在海外最少有 30 亿美元存款,在国外置办房产,还与某大牌明星有染、包养一名北大女学生等。
文章说的有鼻子有眼,直指礼佛之人的修行大忌,也让释永信成为了众矢之的。
包括在去年的时候,被挖出释永信持股的铁嵩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以4.5亿的价格拿下郑州市一块商业用地。
对此有人怀疑这就是释永信在暗箱操作,实际是自己买下的这个地皮。
甚至网传其一件袈裟价值16万,加之还有一些国外媒体的添油加醋,一时间他被描绘成了一个坐拥豪车、美女、金钱的“奢靡和尚”。
这些传闻,让释永信一直备受争议。然而事实却是,相关部门经过取证调查后,发现网上的这些传言大多是谣言,并不属实。
与此同时,少林寺的另一些举动,又让人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释永信。
据资料显示,早在1993 年,少林寺就成立了一个基金会,后来又建立了一个少林慈幼院,都是为了救助孤儿。
据统计,截止到2011年,河南省内已有 1039 名孤儿获得少林寺的收养或教育方面的救助。这无疑是大善之举。
另外释永信曾公开表示,少林寺此后还会修建小学、职业学校、敬老院等,为的就是救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除此之外,在少林寺的“被上市”以及主导涨门票价格的时候,释永信站出来对此表示了反对意见。
他认为在宗教场所一般都不收取门票,更不能拿宗教场所进行上市。
在他看来,少林寺如果上市就等于宣告少林寺放弃了主权,那一切真的就会失控了,发展佛教事业、弘扬佛法的事情也就很难坚持下去了。
对此,释永信还表示在发展少林寺的同时,他一直坚持几个关键点,那就是信仰不变,禅宗祖庭的传统不变。
对于少林商业化运作,他表示是为了自己的最终目标,那就是中兴少林。他说:“我要对少林寺今后的 1500 年负责。”
或许正是基于这种目标,对于种种传闻,释永信却似乎毫不在意,他一直在致力于少林寺发展事业中。
他毫不避讳常常抛头露面,接受各大媒体采访。甚至周游列国,结交不少名人,以此来宣传少林文化。
对于传闻以及海外资产共30亿美元的传闻,释永信也只是笑着回应笑道:“用几十年的时间来检验吧。我不想纠缠在这里,我现在更多的精力,是考虑少林寺今后的生存和传承问题。”
如此看来,似乎释永信如此煞费苦心就是为了复兴少林寺。
而以网传的种种负面信息,相互矛盾,也正如此,让释永信成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然而实际上,少林寺现代化的背后,或许从一开始,就不是他释永信能够控制的。
对释永信来说,商业的手段只是少林寺在当前缺乏足够多的传播少林文化渠道时不得已选择,而非追求的终极目标。
但来自国内外公司递交的商业计划书,让依赖少林寺拉动地方发展的登封市蠢蠢欲动。
“和尚也要吃饭”,这是释永信解释自己做法的一个重要理由。
也正因为少林寺这种不同于大悲寺等选择苦修的寺院,人们才会对释永信投去异样的眼光,这是因为在我们的观念里,苦修才是佛教徒或者非佛教徒该有的样子。
然而却忘却了,宗教更多讲究的是在精神层面的超世俗,所谓“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大悲寺的修行更近乎佛教的早期状托钵乞食、不捉金钱的状态,而少林寺在释永信的带领下迈出了这一步。
之所以释永信会陷入这种争议中,其实是人们对佛教乃至整个宗教的理解,而少林寺的出名,显然是伴随了世俗的需求。
如果单纯作为禅宗祖庭,少林寺与中国其他名寺没有太大区别。纵观少林寺的发展,它如今的现代化,其实并非是释永信能够抉择的。
在少林寺被金庸先生写进武侠小说的时候,少林寺被人熟知,而随着之后关于少林寺影视题材的出现,让少林寺被进一步大众化,在国内几乎无人不知。
而其中影视剧中的仇杀、战争、侠客的情节,开始让少林寺在公众心中离宗教越来越远。
少林寺的出名,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到处混杂着金钱的味道。所以说少林寺的商业化,其实早在电影播出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
也就是说在释永信担任住持之前,在地方政府的利益驱动下,少林寺的商业化已经势在必行。
如此看来,与其说是释永信将少林寺带向了商业化之路,不如说是商业化浪潮下少林寺选择了释永信。
当然释永信是一个极具商业头脑的人,从某种程度来说,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善于入世斡旋的方丈,少林寺或许也不会有今日之光景。
如今少林寺随着发展,已然形成了一张文化名片,成为了国家文化的需求。少林寺也就卷进了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的漩涡之中。
在这样的环境下,释永信只能顺应并借势国家文化战略,同时跟地方经济利益也可能产生冲突,至于个人毁誉,其中必然也会夹着一些政治与利益的因素。
至此,种种因素的纠集、博弈,导致如今的少林寺已然不是释永信个人的故事。
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释永信或只能凭借着“身动心不动”的修行准则,去应对外界的各种质疑和诘难,而关于他的是是非非也难以作出一个绝对的判断。
而这一切的舆论之下,面临的其实是少林寺在新时代下何去何从的问题。
至于说这个披着袈裟的“CEO”,到底为了功名利禄,还是为了宣传佛教,普渡众生,或许时间会给出答案。
不知道大家对此怎么看呢?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根本还是没有动摇,无所住,不错
满天神佛不都是封建迷信吗?那木阿米头发!散哉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