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作为汽车行业从业快30年的老人,去年7月份就有消息,苹果在陆续裁员,没错就是iCAR项目,终于,今年二月底苹果宣布,取消长达十年的造车计划。
上一周,奔驰宣布,推迟电动化目标。其实在去年更早一些时候,美国的福特、奥迪也暂缓了既定的电动化战略。就不说东京车展上丰田章男的反电动化宣言了,老日本还是喜欢他们的氢动力电池路线。
欧美日的汽车巨头为何推迟电动化?难道说是中国车企的机会来了?还是这本身是又一个氢能源陷阱?
一。放弃与推迟的造车计划
其实在密集传来汽车巨头们推迟,或者直接放弃电动化消息之前,就早有预兆了
对于奔驰、宝马和福特,这样的车企巨头来说,开发电动车是可有可无的鸡肋。其实皮总这么断言,可能有点夸张,但以目前的局势来看,确实是这样的。像奔驰的电动车系列EQE和EQC,降价幅度都超过了20万元,而且定位不清晰,因为豪华品牌的客户是固定的,有能力消费一线豪华品牌的买车一族,基本上不会在乎油价的波动,而电车大幅优惠,在大家认知里面就是一种掉价。如此大幅度的降价,不仅会引起老客户不满,也与品牌高溢价的定位相违背。要知道,品牌定位可是宝马,奥迪和奔驰们的立身之本。如果电动化没赚到钱,还动摇了燃油车的基本盘,那就太得不偿失了。
奔驰财报
再说一下两田一产,丰田目前来看基本上抱死了自家的混动和氢能源,本田还算积极和中国的合作伙伴东风和广汽开发纯电,日产则完全进入纯电,但是日系还算太慢了。
早在2014年,苹果就启动了电动汽车研发项目。彼时,还是全球市值第一的苹果立下雄心壮志,要打造一款L4-L5级别全自动驾驶的豪华汽车。
巅峰时期,苹果在美国总部组织了5000名员工专门从事造车项目。转眼十年过去了,苹果宣布放弃这一计划。
其实皮总认为,如果库克像老马一样和中国车企合作,应该不至于取消项目,毕竟小米只用了100亿人民币就量产了SU7。苹果不用多说,砸了数十亿美元,耗费十年,最后一无所获。福特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本月初,福特汽车公布全年财报。2023年,福特全年营收为1762亿美元,同比增长11%,净利润为43.3亿美元。
同期,福特电动汽车业务却亏损了47亿美元,略高于其此前预期的45亿美元亏损。
欧美厂商并没有从电动化的趋势或者投资中,拿到预期的收益,这是他们推迟计划和取消的根本原因。
二。电动化进入存量竞争
其实电动的使用场景很明显,那就是温带到热带区域,冬季温度在0度以上,而且最好是城市场景,而高速场景的电动电机效率,并没有油车的燃机效率高。
同时在市场分析中,消费者对于新能源车的接受程度已经来到了一个临界点,也就是说,能接收电车的用户和能接受油车的消费者,是有一个分水岭的,有长途和厌烦充电时长的用户,绝对不会买电车,而对油价敏感的群体,比如网约车和短途通勤需求的用户,也完全抛弃了油车。
毕竟和手机不一样,中国家庭基本上不能支撑每家又维持一台电车,后来又买入一台油车。其实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反而是增程的理想卖的好,因为短途充电,长途加油完美的切合了用户的痛点。
以《现代消费论》来看,新技术新产品的普及趋势,可以视为一个向上的曲线。一般最先被年轻人,也就是技术发烧友追捧,再普及至喜欢尝鲜的消费者,再扩散至广大消费者,最终成为市场主流。从发烧友到尝鲜消费者,增长比较快;从尝鲜消费者到广大消费者,可能会是一个缓慢的增长过程。
以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为例,2020年渗透率只有5.4%,2022年猛增至25.6%,2023年达到了35.7%,这已经来到了从尝鲜消费者扩散至广大消费者的临界点。皮总预测后续中国车市将维持60%电车,40%油车的区间,上下波动。
三。中国车企们的坚守与调整
那么说了这么多,到底中国是在新能源领域弯道超车了,还是说欧美像对付日本的氢能源优势一样,将日本车企骗入了“氢能源”陷阱?中国车企进入了“电动化”陷阱了吗?
其实任何一个产品的迭代,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消费者端来看,由于中国发电量及特高压技术在全世界断档领先,中国的电价几乎可以说是一种白菜价的方式在供应,第二个是中国的充电站覆盖率已经达到夸张的27%,和私人充电桩的安装成本已经下探到了3000-5000元。
国际购买力平价电力价格
其实从上图可以看出,为什么美国的特斯拉和中国的比亚迪能崛起,因为中美有用电的土壤,便宜才是替代的根本原因,皮总原来是开奇骏的,市区油耗8-9,每年8000-10000元的油费吧,我在三年前换了岚图free,满打满算一年电费差不多只有不到1500元。
尤其是网约车,开的越多,油和电的区别越大
市场当然是用脚投票,电费如此低廉,用车成本降低到原来的十分之一,这当然是驱动消费者迭代的源动力。
中国车企的电动化暂且不提,这几年占有率上来了,虽然与传统汽车巨头还有差距,却也是实打实的增量。
这是电动车带给中国车企的增长空间与超车机遇。
此外,电动车还拉动上游的新材料、中游的芯片、下游的充电设备等,创造的又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为关键的是,中国的电动车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可以说整个世界上最大的产业集群就在中国,这也是为什么雷总的SU7可以只投入100亿人民币就量产,而库克的苹果iCAR投入了接近上百亿美元,最终只能取消。背后是产业链的差距
结论
因此,皮总觉得,中国车企应该坚守电动化的战略。
2024年,应该是一个大洗牌的年份,现在已经有人喊出了“电比油低”的口号,新能源品牌随后跟进,价格战正式打响。
价格战有利于提升集中度,做大规模,平摊成本,进一步提高中国汽车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欧美推迟电动化,中国车企的机会来了,中国车企,你们要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