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南美洲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就能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现实中,蝴蝶效应屡屡上演。1257年发生在印尼龙目岛的撒玛拉斯火山爆发,导致了一场全球性的“小冰河时期”。而气候异常又带来严重的粮食危机和战争,加速了大明的灭亡。
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三百年前的这场粮食危机,究竟如何表现出端倪?又带来哪些严重影响呢?
让我们重返明末,回顾那段触目惊心的历史。
印度尼西亚,正处于印澳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全境有超过150座活火山,龙目岛则身处活跃而危险的巽他岛弧(Sunda Arc,是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延伸)。
公元1257年的9月左右,撒玛拉斯火山发生了喷发指数为7级的大型火山喷发。
火山以每秒一百万吨岩浆的喷发量爆发,喷到民航飞机正常飞行高度的五倍,火山云直接覆盖面积直径高达724千米。
喷发最后阶段,整个火山开始坍塌,岩浆和山石以20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向山下涌去,覆盖了整个小岛,岩浆厚度高达50米,温度达摄氏815度。
这次喷发产生了超过10立方公里的火山灰,一直飘到西边的东爪哇;浮石四处飞落,东边的松巴哇岛都有厚达7厘米的沉积;火山灰和岩石落在了340公里之外的爪哇。撒玛拉斯火山在喷发过程中直接消失。专家认为这次火山爆发是自石器时代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
这次火山爆发产生了过去7000年来最大量的火山硫,并将之释放到平流层。这些火山硫和其他喷发物质一起,在大气层形成气溶胶,导致地球出现持续数年的气温下降。
上规模的火山爆发,会给气候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比如今年之所以临近夏季时气温持续偏低,就与1月份汤加火山的爆发不无关系。
而撒玛拉斯火山带来的影响更大。在其爆发后的三四百年间,世界各地都出现了寒冷和混乱。
在欧洲,泰晤士河霜冻,荷兰海港结冰;在美洲,加拿大的詹姆斯湾结满浮冰,纽约港的人们可以在冰面上从曼哈顿岛步行到史坦顿岛,甚至墨西哥的阿兹特克人也记录了这罕见的寒潮。
在中国,明末的冬天比以往更为寒冷。
在南方,气候宜人之地遭遇了凛冬的寒潮。
《广东通志》记载:公元1506年广东、福建、海南等省都下起了鹅毛大雪,积雪达数尺之厚。最冷的时候,雪线甚至覆盖了海南岛北部。钱塘江、长江入冬结冰长达半月余。在浙江,人们在冰冻的江河之上行走,如履平地。
在北方,气温屡创新低。史书记载,当时北方大部分地区的气温降到了零下四十度左右。
零下四十度是什么概念?出个门就能把睫毛都冻住,热水瞬间能冻成冰。在没有御寒衣物的情况下,一个健康的成年人在室外仅能够存活3分钟。
这种极端气候,将给人类社会带来严重影响。
蝴蝶效应还在继续。天气异常影响到农业生产。
在1258年的夏天,伦敦气温骤降,导致农作物和家畜大量死亡,随之而来的饥荒导致伦敦15000人被饿死,占当时伦敦三分之一的人口。从俄罗斯到意大利都发生了饥荒,冰岛减少的人口更是达到一半。
在中国,14世纪到17世纪期间的多次干旱和饥荒中都能感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然而,最严重的情况发生在明末,在17世纪的万历时期,由于异常干旱和寒冷的天气,饥荒大面积肆虐。
真正的粮食危机,是从知名粮仓减产开始的。比如这次乌克兰冲突,就直接影响乌克兰粮食生产,而乌作为“欧洲粮仓”,出口的小麦玉米均占全球10%以上。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主任大卫·比斯利曾警告,俄乌战事可能导致二战以来全球最严重的粮食危机。
而明末时,有“江南四大米市”之称的无锡,也由天堂变成地狱。
在接连的四年中,无锡先后发生水灾、干旱和蝗灾,粮食产区变成饥荒之地。接连几年颗粒无收的农民颇感无助,他们“临田大哭,携手溺河”。剩下的人为了活下去,只得吃野草树皮,吃完后又把干柴磨成粉充饥,甚至有些人还吃起了观音土。
《明史》中记载:
万历四十八年,湖广大饥。
崇祯元年,陕西饥。二年和六年,陕西、陕西饥。
九年,南阳大饥。
湖广粮食产地、关中平原、南阳平原,这几个重要粮仓都大幅减产,接下来大面积的饥荒就不可避免了。
十二年,两畿、山东、山西、陕西、江西饥。
河南大饥,人相食,卢氏、嵩、伊阳三县尤甚。
十三年,北畿、山东、河南、陕西、山西、浙江、三吴皆饥。自淮而北至畿南,树皮食尽,发瘗胔以食。
没了粮食,老百姓只得食树皮,食观音土,乃至人相食,赤野千里,饿殍蔽野。
与此同时,北方草原也一片衰败,大量牲畜在冬季的低温中冻死。
这就给明朝带来了内忧外患的困境:
北方,饥饿的游牧民族:满清为了生存发起规模一次大过一次的南下劫掠;
中原,饥荒让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纷纷起兵。这些危机集中到一起爆发,最终将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拉入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