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晚年却被活活饿死!

听心居士 2022-07-30 20:04:42

春秋首霸齐桓公活活饿死,死后67天才被人发现。他晚年犯了什么错,为何下场如此凄惨?在管仲的辅佐和监督下,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以至于连周朝王室都得按照他的意思来确立天子,齐国的霸业一度达到了巅峰。然而水满则溢,月盈则亏,志得意满的齐桓公看到齐国发展的如此强大,就觉得眼下齐国国君身份有些配不上自己的业绩了,可又不能去夺周天子的位置,于是就想学古人封禅泰山来满足自己强烈的虚荣心。可是风禅不是一件易事,不仅要耗费巨大的财力物力,而且在舆论上也有不小的压力,毕竟人家周天子还在,你齐国再强也只是一个诸侯,你敢封禅,不就是赤裸裸的僭越吗?看到了这些问题的观众想法设法的劝阻齐桓公,打消了这个不切实际的念头,可谁知却从此成了齐桓公的一块心病。  霸业受阻的他开始在其他的方面对自己进行补偿,建立宏伟的宫殿,仿造天子的车驾,吃穿用度,处处都按照天子的规格来办。总而言之一句话,就算名义上做不成天子,也得享受享受天子般的待遇。可以说,从这个时候开始,齐桓公人性中压抑的欲望已经开始呼之欲出了。只不过此时管仲还有鲍叔牙等一帮能够监督他的老臣还在,齐桓公再怎么折腾也还是有些底线的,没给齐国带来太大的伤害。可是随着管仲病入膏肓,这苗头就越来越不对劲了。管仲临终之前,齐桓公去病榻问政,说是打算认易牙为相。易牙是谁?是当时齐国最为著名的厨子。有一天听齐桓公随口一说,天下的美食都吃遍了,就还没有尝过人肉。他回家就把自己三岁儿子杀了,煲成汤给齐桓公品尝,齐桓公不仅不责怪他,反而感动的热泪盈眶,说是易牙是真心爱国君,管仲立即予以驳斥,“亲之亲莫过于儿女,连儿女都不亲的人,怎么能亲国君呢?”

齐桓公不甘心,又提到竖刁,竖刁何许人也?齐国的一个太监,他本是齐桓公的性童,长大以后为了不被驱逐出宫,自断男根,留在齐桓公身边。用齐桓公自己的话来说,说掉爱国君胜过爱自己的身体。管仲却连连摇头,”人情之重莫过于自身,连自身都不爱的人,他还能爱谁呢?”齐桓公有些着急了,最后又提出了开方,这开方一不是厨子,二不是太监,而是魏国堂堂的太子,却放弃了继承君位的资格,跑到齐国来侍奉自己,就连他魏国的父母葬礼他都没有回去参加,这份忠心总能说明他对寡人是真心的吧?管仲越听越担忧,”人情之爱莫过于父母,父母尚不能亲,怎么能亲 国君啊”。管仲早就看透,这三人虽然有理政能力,但都是善于揣摩人心,野心勃勃而又动机不纯的家伙,所以像堤坝一样,时时处处防止他们。他告诫齐桓公和这三个人吃喝玩乐可以,但是千万千万不能让他们从政。可是齐桓公并没有照办,俗话说为小人难养也。管仲临死之前告诫齐桓公远离那三个小人。齐桓公起初的时候还能遵照管仲的遗言办事,他先是任命隰朋为相,然而隰朋因为早年在囚车上用身体护者管仲,被鲁军射中身体多处,埋下了暗疾,任相一个月之后就撒手人寰。

齐桓公又拜鲍叔牙为相,可性情耿直的鲍叔牙却坚持要让自己拜相也可以,前提是必须驱逐易牙、竖刁和开方三个佞臣。齐桓公心里100个不情愿,但是为了齐国的国政,他还是咬咬牙把这三人给赶出宫去,看到齐桓公还能  顾全大局,鲍叔牙心里颇感欣慰。然而好景不长,没过多久,齐桓公就受不了了。没有了易牙的精湛厨艺,饮食变得索然无味,没有了竖刁的陪睡,他只得拿宫女发泄,没有了开方的陪玩,他觉得生活没有任何乐趣,什么称霸诸侯,什么威慑四方,这个时候通通不能让他感受到真真切切的快乐。他的日子过得很是煎熬,再加上身边的一些围着他转的几个夫人,在他耳边常常吹枕边风。可齐国是国君的齐国,又不是他鲍叔牙的齐国,齐桓公脆弱的心理防线终于全面崩溃了。什么称霸明君国政,他统统不再关心,他只要快乐奋斗了一辈子,为的不就是好好享受吗?堂堂的一国之君,哪有这么煎熬的道理?他豁出去了。不管鲍叔牙的反对,愣是把这三个人请回来。起初的时候,他还给鲍叔牙面子,说是只让这几个人陪自己吃喝玩乐,但绝对不让他们从政。可相比管仲能够藏污纳垢的秉性,鲍叔牙的眼里是揉不得沙子的。奸臣就是奸臣,哪怕他趴在你身边不动,都是个祸害。所以鲍叔牙坚决要驱逐他们,甚至为此训斥起齐桓公来。国君如此不听劝谏,是要置齐国于何地? 

“齐国是寡人的齐国,不是你鲍叔牙的齐国”。此言一出,如同五雷轰顶,鲍叔牙的心都要碎了。他冒着性命保护齐桓公,又拼死把他送上君位,忠心耿耿辅佐40多年,没想到他竟然说出如此决绝之话,这也太伤人了。鲍叔牙当上辞官不久以后,郁郁而终,志得意满的齐桓公失去了最后的监督者,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这下好了,管仲死了,隰朋死了,连最后一个 能够监督他的鲍叔牙也死了。失去了监督者的七桓公,压抑多年的欲望一股脑的全都释放出来,花天酒地,夜夜笙箫,日子过的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管他明天谁跟谁。然而仅已经释放了他不知道两个麻烦已经悄悄找上了他。一个是他的身体开始出现问题了,神医扁鹊初次见面就看出他病得很重,再不医治就要病入膏肓了。可齐桓公却认为做大夫的都喜欢把没病的人说成有病,然后再由他治好一次,沽名钓誉,坑取钱财,于是那些钱财准备随便打发了扁鹊。这第二个麻烦就是齐桓公在位40多年,却一直没有确立太子,不是他没有儿子,而是他始终嫌弃自己的六个儿子都不是正室所生。  对于这些,儿子们都对君位虎视眈眈,这两个重大隐患成了齐桓公悲惨下场的直接推手。几年之后,齐桓公病入膏肓,派人去找扁鹊的时候,却发现早已不在齐国了。扁鹊的消失给心怀不轨的人释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扁鹊不辞而别,说明他活不了多久了,下手干吧,齐桓公所宠进的易牙、竖刁封锁了宫廷大门,筑起高墙,对外假传齐桓公的命令,为宫廷政变做准备。而那个魏国太子开方则将齐国的一些领土拱手送给了自己的魏国。

齐桓公躺在病榻之上,失去了一切指挥和决择之权,也完全断绝了信息来源,昏黄的双眼盯着方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饥饿与干渴、愤懑与悔恨纷沓而至。这时,有一个他曾宠幸过的宫女冒死爬过宫墙看望他。齐桓公仿佛绝处逢生,忙告诉他,”有粥吗?  我饿”,可这种时候哪还有粥啊,热水也行,解解渴。宫女再次摇摇头,齐桓公不禁老泪纵横,喃喃道,”哎,仲父难道是天神吗?一切都被他算中了,如果人死后还有知觉的话,我将有何脸面去见仲父啊?”说罢一秀蒙着脸含恨死去。齐桓公死后,他的几个儿子们都觉得自己有资格继位,都忙着聚拢势力争权夺位,根本没有人去关注这个老父亲。直到67天以后,试图爬出户外,才有人替他收敛遗体。瞬间发挥优点,抓住机遇成就霸业的齐桓公却在死后落到这般下场,以至于万年翻车。今日我们不禁要问,各己何其难啊,无论你成就多大,放纵都是失败之源,彻底的放纵只会迎来彻底的失败。

写到这里,我不禁的想吟诗一首,聊以自。  为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哭,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3 阅读:1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