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军校毕业生看不起黄埔军校毕业生,主要有以下原因:
保定军校的培养体系更为健全。学员要经过陆军小学、陆军中学、入伍实习后才能进入保定军校学习,从初小到保定军校毕业至少需要十三年半,其中军校学习时间长达七年。而黄埔军校前几期因军情紧迫,学制较短,多为速成性质,如一期生仅六个月,且在校期间还经历东征、北伐等,学习时间被压缩,保定军校毕业生因此认为黄埔军校教育经历短且不系统。

保定军校成立早,毕业生在二三十年代军阀混战时期就已崭露头角,占据先发优势。抗战初期,集团军总司令、军团长、军长等高级将领中保定军校毕业生占比较大。解放战争时期,战区级司令长官也有一半以上由保定毕业生担任。相比之下,黄埔毕业生早期多为基层军官,发展机会相对较少,在高级将领中的占比不如保定军校毕业生。

黄埔军校组建时,教材多沿用保定军校的,且许多教官是保定军校毕业生,如顾祝同、刘峙、陈诚等。在黄埔毕业生眼中,保定军校毕业生是他们的老师,在军队中也多为上级,这种师生和上下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保定军校毕业生有优越感,进而看不起黄埔军校毕业生。

抗战初期,国民党23个集团军总司令中,有14位是保定军校毕业生;35个军团军团长中,有14位是保定军校毕业生;90个军的军长中,有37位是保定军校毕业生。而黄埔系到1938年初只有9个军长。在战区司令长官层面,抗战结束后保定系有19人担任,黄埔系只有胡宗南当上了第一战区司令长官。从这些数据可看出,在军队高层中保定系占据主导地位,这使得保定军校毕业生可能因此看不起黄埔军校毕业生。

解放战争时期,剿总主任、行营主任等战区级司令长官一半以上由保定毕业生担任,如刘峙、傅作义、白崇禧等。虽然此时黄埔毕业生在兵团、军长、师长级将领中开始占据主导,但在一些重要战役中,保定系将领仍处于更高的指挥层级,黄埔系多是在前线指挥部队。例如,杜聿明作为黄埔系的优秀将领,在很多时候也是担任刘峙等保定系将领的副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保定军校毕业生在当时的优越感以及对黄埔军校毕业生的轻视。
不过,这些现象并不能代表所有保定军校毕业生都看不起黄埔军校毕业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有许多保定军校和黄埔军校的毕业生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携手合作,共同为抗战事业和国家的稳定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