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早熟种,王炸升级,高纬度短季区,油菜避霜冻突破
在咱广袤的中华大地上,种田那可是头等大事,这关系到咱老百姓的口粮,关系到丰收的希望。可就有一块让种植户操碎心的地方,就是那高纬度短季区,种油菜可太难了,一到秋冬季节,霜冻就像个恶魔,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大片大片金黄鲜亮的油菜可就遭殃了,原本长得好好的油菜,被这么一冻,叶子黄了,花也不开了,产量那是“唰”就掉了。
您知道不?这油菜在咱国家那可是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第五大油料作物。全国种植面积都大得惊人,每年产量那都是数以千万吨计,很多地方的人都靠着油菜吃饭。在四川、湖北、湖南那一带,油菜是当家花,除了产油,还用于饲料和绿肥。但是呢,在高纬度短季区种油菜就像走钢丝,风险大得很。
那有没有办法能让这油菜在高纬度短季区也健健康康地长大呢?答案是有,在 6 月 2 日的时候,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传出了个大好消息:油菜一年生早熟品种“中油早 1 号”实现了重大突破,不仅产量比传统品种提高了 32.5%,还创造了高纬度短季区千亩连片种植亩产 201.2 公斤的世界新纪录。
就拿在天津宝坻区种植的“中油早 1 号”来说吧,这之前啊,当地的农民伯伯种油菜可没少头疼。你看那平原广阔的地里,一垄垄油菜种得满满当当,满心期待着丰收,结果倒春寒一来,好多油菜就被冻得不成样子。但是今年不一样了,“中油早 1 号”的出现,就像给油菜们穿上了一件坚强的防护服。春寒来的时候,这品种的油菜依然挺立着,抗寒能力可强了。这就是品种的力量啊,传统品种能抗到 5 度,而“中油早 1 号”能抗到 0 度,这多出来的 5 度就像一道保险,大大降低了霜冻对油菜的危害。而且“中油早 1 号”生育期只有 172 天,在高纬度高海拔区能实现早播早收,避开寒潮,稳产高产,千亩示范田平均亩产达到了 201.2 公斤,这是创造纪录的数据啊。
其实呢,像“中油早 1 号”这样的优秀品种还有很多,像中双 11 号、华杂 9 号等,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不过这次“中油早 1 号”在高纬度短季区的表现确实是让人眼前一亮。而且这次的成果可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由油料所油菜遗传育种团队和中国农科院生物所多年联合攻关的成果,这里面包含着科研人员无数的心血。
这时候咱就得聊聊其他品种和“中油早 1 号”的对比了。比如说冷门的宁油 16,这品种在长江下游区域可是小有点名气,它的含油量能达到 43.73%,但是抗倒伏能力就比较弱,“中油早 1 号”就不这样,不仅抗倒伏,而且亩产还能达到 271.5 公斤,比宁油 16 高出不少呢。还有青油 14,这个品种很适应青海的高寒气候,但是出油率就比较低,才 40%,而“中油早 1 号”出油率能达到 42.68%。再看皖油 14,这品种适应安徽江淮区域很好,亩产能达到 182.1 公斤,但是在耐寒性上比不过“中油早 1 号”。
咱们再说说种油菜的一些趣事。像在江西婺源那,这地方可是赏油菜花的网红地,大片的油菜花田美不胜收,像一幅天然的画卷。那里的农民种油菜除了为收油菜籽,更多是为了打造这好看的油菜花景观,推动乡村旅游。而且农民们种油菜都是全家老小齐上阵,农忙时节欢声笑语充满田间,这也是别样的田园生活画面。不过油菜种植在不同地方差异大着呢,华北气候干旱,土壤肥沃适合机械化大面积种植,像中油杂 19 这样高产耐密的品种就受欢迎;华南常年高温高湿还要和早稻等轮作倒茬,中双 11 号这种适应南方冬闲田、高产且含油量高的品种才适合。
咱再回到“中油早 1 号”,它的突破意义可不只是产量增加了。7 天左右这油就能丰收,意味着啥?意味着能让种地农民伯伯的腰包鼓起来。你看原来种那些产量低、抗性弱的品种,忙乎一年挣不了几个钱,心里不慌吗?现在不一样了,收入稳定增加了,心里那叫一个踏实。这对于保障食用油安全、提高农民收入,推动油菜产业发展那意义可太大了。
其实油菜这作物种植方式灵活,在平原能大规模机械化耕种,像北方的广阔平原,一望无际的油菜田机械化收割起来可有气势了。在山地丘陵呢,也可以种在梯田上,虽说是小块地,但只要精心打理,收入也不少。在南方很多地方还能和早稻轮作,水稻收完种油菜,一块地两年三用,多好。
那么问题来了,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是否还会有更多像“中油早 1 号”这样针对不同地区、不同需求突破创新的农作物品种出现呢?它们又将如何进一步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农业的发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