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工坊,燕麦秸秆编织,非遗草编技艺,循环经济实践
你能想象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看似不起眼的农作物秸秆,居然能通过一番巧妙的编织,成为精美的手工艺品,而且还蕴含着深厚的非遗技艺,更是一种循环经济的实践。今天咱们就专门来聊聊燕麦秸秆编织的那些事儿。
咱先来说说燕麦这农作物。燕麦可不是那种随处可见、毫不起眼的存在。在华北平原上,广袤的大地上那一片片的农田,到了燕麦生长的季节,一片生机勃勃。微风拂过,麦浪翻滚,那场景别提多美了。
你可知道,燕麦有着独特的生长习性。它比较耐寒,适合在较冷的气候条件下生长。像华北地区,尤其是河北、山西的一些地方,土壤肥沃,气候条件刚刚好,燕麦在那边就长得特别茁壮。从播种到收获,得有一两个月的时间。农民们精心照料,期待着燕麦成熟的那一刻。
说到农作物,不同品种的差异可大着呢。就拿绿植来说,玉米和燕麦就不一样。玉米植株高大,一般需要更充足的阳光和水分,玉米地的管理就要更精细一些,除草、施肥这些工作都不能马虎。再看看小麦,冬小麦一般在秋天的时候播种,经过一个寒冷的冬天,来年春天返青,生长周期比较长。还有那种豆科作物,像大豆,不仅根瘤菌能有固氮的作用,能改善土壤肥力,而且营养价值也高。但燕麦呢,它在一些较为寒冷干旱的地方生长得很好,自身抗逆性强,而且它的秸秆用途可广泛了,这就是它独特的地方。
在很多地方,燕麦种植可不仅仅是收获种子这么简单。像在一些山区,地势崎岖,种植粮食作物可能不太方便,农民们就种了燕麦。燕麦在这些地方长得还不错,收获之后,以前可能秸秆就当成柴烧了,要不就扔了,有点可惜。不过现在的农民朋友可有不少新想法。
就拿咱身边的一个事儿来说吧。有个在乡下老家生活的大爷说,以前燕麦秸秆就扔在自家院子角落,时间长了臭烘烘的。可他家孩子出去旅游,在一个文创工坊看到用燕麦秸秆编织的小物件,做得特别好看,就跟大爷说家里的燕麦秸秆利用起来也能做出好东西。大爷说那试试呗,就开始收拾燕麦秸秆,按照一些简单的教程琢磨着。一开始还真编不出个啥模样,不过大爷不放弃,用了十来天时间,慢慢就上手了,还编出了一些个简单但很有特色的小挂件。大爷说这燕麦秸秆看着粗糙,拿到手里编起来才知道里面的乐趣。
咱再说说这燕麦秸秆编织的非遗草编技艺。以前啊,民间有很多人都掌握着一手不错的编织手艺,像那种用普通草类编织的草帽、草鞋啥的,在过去挺常见。燕麦秸秆编织这事儿呢,其实也算是民间技艺的一部分了。在一些特别重视传统文化的地方,还专门有人研究这事儿,把传统的编织手法和现代的创意结合起来,把燕麦秸秆变成了不少有意思的东西。
这非遗技艺可没有那么容易就传承起来。就拿一位在河北乡下的老师傅来说吧。他可是跟着老一辈人学过这东西的,手艺那叫一个地道。可是随着时代发展,年轻人大多出去打工了,愿意跟他学习这手艺的不多,他自己年纪也大了。老师傅担心这门手艺会失传,就想着能不能把燕麦秸秆编织和文创结合起来,让更多人了解和喜欢上这门技艺。这想法一提出来,周围的农民们都很支持他。
这时候文创工坊就发挥作用了。在河北一些有燕麦种植产业的地方,文创工坊逐渐兴起。这些文创工坊给农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展示的平台。比如说有个年轻的女孩,在网上发了自己的燕麦秸秆编织作品,一下子就引起了1万多网友的点赞。这女孩说的,她自己是在下乡体验生活的十天左右,看到了农民辛苦劳作后的燕麦收获,又想到燕麦秸秆能利用起来做手工,就开始尝试。一开始也是失败不少,但是她不断改进手法,还融入了自己喜欢的一些元素,比如把燕麦秸秆和麻线结合着编,编出了那种有小动物造型的小物件,特别可爱,网友们都很喜欢。
在非遗草编技艺这事儿上,不同地区的燕麦秸秆编织也有各自的特点。华北大平原上的编织品,造型可能比较大气,比较注重整体的结实耐用,像那种用燕麦秸秆编的篮子,可以装不少东西,还能在篮子上编织出一些传统的花纹,有浓郁的北方特色。而南方一些山区,他们在编织过程中可能更多的是做一些小巧玲珑的饰品,造型精致,色彩搭配得很漂亮,可能还会用到一些当地产的彩色的线,编织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燕麦秸秆工艺品。
这燕麦秸秆编织的背后,其实是一种循环经济的实践。以前我们总觉得秸秆是农村的负担,是不得不处理掉的“垃圾”。但实际上,如果能像现在这样合理利用,变成文创产品,不但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还能创造经济价值。以前农民收割完燕麦,秸秆可能都便宜贱卖了,或者直接丢弃腐烂,现在把这些秸秆通过文创工坊加工一下,变成精美的工艺品,还能在旅游景点或者网上销售,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咱再说说其他绿植的一些事儿。像高粱秸秆,它粗一点,以前也被人用来编织席子,不过这种席子可不像现在的文创产品那样精致,更多是注重耐用。还有芦苇,生长在水边比较湿软的地带,芦苇编织的手工艺品很有水乡特色。和燕麦秸秆编织相比,芦苇编织的东西造型比较轻盈,适合做那种能随风飘舞的小装饰。还有荞麦,荞麦的秸秆比燕麦细一些,编织出来的东西小巧可爱,而且荞麦秸秆颜色有点发黄,编织出来的物件有一种独特的古朴韵味,和燕麦秸秆编织品那种稍微厚实稳重一点的感觉完全不同。
现在在农村,燕麦秸秆编织已经成了一个让不少人感兴趣的事儿。很多农民家庭在农闲的时候,一家人坐在一起,利用家里剩余的燕麦秸秆,一边聊天一边编织。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家里就能积攒不少编织好的小物件。有的还拿到集市上去卖,可受欢迎了。
在这文创的浪潮下,燕麦秸秆编织的发展前景很值得期待。可随之也有一些问题,就是怎么让这门技艺被更多的人接受,除了旅游景点和网络,还有没有更好的推广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