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使基思·凯洛格公开表示,美方已安排在沙特利雅得举行俄乌“非直接谈判”,并准备进行所谓的“穿梭外交”,以试图迈出迈向全面停火的第一步。消息甫一公布,立即引发国际舆论震动。这真的是和平的曙光,还是又一次以调停之名行操控之实的“美式干预”?答案显然远非表面那么简单。
凯洛格所描述的“非直接谈判”模式,听起来颇具戏剧张力:美方人员轮流出入两个房间,将俄乌双方的立场一一传递,仿佛自己是战争调停者中的“圣人”。但现实是,自2022年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美国从未是一个中立的第三方,而是冲突激化的最大推手之一。现在华盛顿自封为调解者,其可信度和动机,怎能不令人质疑?这场“非直接谈判”实质上更像是美方对俄乌战争态势失控的焦虑反映。战场僵局已持续数月,乌克兰反攻受挫、战线胶着,美国和西方的财政、军援压力持续上升。欧洲内部反战情绪升温,美国国内质疑不断。在此背景下,准确地说,特朗普政府迫切需要一个“外交突破口”来缓解外部压力、转移舆论视线。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凯洛格宣称谈判目标是“迈向全面停火”,但他并未提及任何具体路线图,也没有涉及北约东扩、俄罗斯安全边界等核心争议。这说明所谓的穿梭外交更像是一次探底谈判,而非真正意在终结冲突。更何况,美国本身在乌克兰战场上的代理人角色早已坐实,如何既当裁判又当选手?俄方是否会真心对美方释放信号,也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俄乌战争已不仅仅是俄乌之间的地缘纷争,它早已成为大国对抗的代理战场。从北溪管道事件到F-16供乌计划,从泽连斯基“全球拉票”巡演到北约不断松绑援乌限制,每一步都深刻表明,美国不是局外人,而是操盘者。如今这个操盘者忽然出现在调解者的位置上,不免令人想起中世纪的“御前调停”:表面上斡旋,实则定价。然而国际舆论不应被轻易牵着鼻子走。真正的和平谈判,必须基于当事国平等参与、核心关切被承认的前提。穿梭外交的本质,是信息过滤与立场操控,是由中介方代言各方“意愿”,最终实现对谈判进程的主导。而凯洛格口中的“技术组”充其量只是对华盛顿战略利益最有利的话术翻译机。
在全球战略版图中,华盛顿急于打破当前失控的多极秩序,重新坐回裁判席。这场利雅得“非接触会谈”既是美国维护霸权秩序的策略调整,也是一次测试各方底线的探针。它试图将“和平”塑造成一种可控变量,而不是各方博弈后自然达成的结果。真正的和平,需要剥去包装,还原真相。停止代理战、终止武器供应、尊重各方安全底线,才是真正解决俄乌冲突的根本之道。否则,无论多少次“穿梭”,都只是权力走廊里的表演秀,而非和平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