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墨山看客
编辑|墨山看客
“主席,当年有个人问我借了3000块钱,到现在都还没还呢。”
在张治中和毛主席闲聊的时候,他却突然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虽然张治中脸上还带着几分浅笑,但说出的话听上去倒是有点像是在“告御状”。“谁啊这么大胆,还敢欠你这么多钱不还?”
听到张治中的这番话,毛主席也显得有些惊讶。那么这笔借款到底是从何而来,为何又会隔了这么长时间都还没能够还上呢?
抗日救命粮
抗日时期,因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领土的大肆入侵,导致中国各地都爆发了不同程度的抗日行动。但既然是抗日,就要进行战争,在这种情况之下,可以说是花钱如流水,而且随着战争逐渐进入白热化阶段,需要的钱财和物资压力更是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面对资源上的压力,有些资源储备并没有那么完善的军队来说可以说毁灭性的打击。要知道,在战争过程中,后勤可以说是相当的重要,一旦最重要的后勤被断掉,那么前线就无法得到系统的补给,这种情况在产生之后,更是会对战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而新四军在抗日过程中就出现了这种情况,因为当时的抗战已经蔓延到了全国范围内,各地抗战军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粮甚至是断粮情况。面对日军的压力,新四军虽然说做出了长时间的抵抗,但是对于后方资源物资的消耗量也是巨大。
随着后方物资日渐吃紧,新四军剩下的最后一部分余粮也是被直接吃完。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解决物资问题的话,那么新四军的战士们肯定坚持不了太长时间。面对日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原本对于精神上来说都是一种不小的压力,现在再加上缺粮所带来的影响,更是让新四军的情况变得更差了几分。
于是,为了能够尽快解决这个问题,新四军便决定派人去周边借钱或者是借粮来缓解现在面对的缺粮危机。经过军队内部的商讨之后,最终选定江渭清去周边借钱。而当时周边能借来钱的,也就只剩下了张治中所在的湖南省政府。
一笔私人借款
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之下,虽然说因为抗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共两党的联合,但国民党内部肯定还是有一部分反对的声音的。而张治中又正好是国民党人,如果向他借钱的话,说不定对方都不一定会借给他。
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要是借不到钱的话,对于新四军来说可以说是死局。在没有粮食的情况之下,连生存都成为了问题,哪怕这些战士们能够通过啃树皮,挖野草来减缓这个进程,但是高强度的战争只是吃这些东西肯定是无法解决问题的。
所以经过一番考虑之后,最终江渭清还是选择给张治中写了一封信寄了过去。这封信的大概内容就是要借3000块钱来渡过难关,数量并不算是很多,而且在措辞上,江渭清还专门进行过了修改。张治中此时甚至都已经成为了新四军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要是张治中选择拒绝的话,那么他们也只能另寻他路了。
收到信件之后,张治中也并没有第一时间作出回复。他本意是想要将钱借给新四军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的,但碍于身份,他又担心自己在借钱之后会被国民党内部的那些人反对从而对他产生威胁。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最终张治中还是选择将钱借给他们。作为湖南省主席,他很清楚现在国内的情况是什么样子的,在这种情况之下,能够多一支队伍就能对日本侵略者做出更多的抗争,从而将这些侵略者从我们的国土上给赶出去。
于是,在从自己的抽屉中取出零零散散的3000块钱之后,张治中便将这些钱以个人名义借给了他们。这笔钱是他在从政生涯中省吃俭用一点点的省下来的,对于蒋介石他们来说,这笔钱或许算不上什么,但是对于张治中来说,这些钱甚至都需要他攒上好长时间。
十年未还的欠债
收到张治中寄来的钱之后,江渭清等人便将这些钱拿起购买了所需的粮食。当粮食送到的那一刻,在场的每位将士们脸上都露出了一副期待的表情。在这段时间里,因为饥饿甚至有几个战士开始有些坚持不住。要是这批粮食送来得再晚一些,有些战士都有可能直接被饿死过去。
不过好在张治中的这一笔借款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新四军的断粮压力,至少买来的这一批粮食能够让他们用上一段时间了。也就是在这批粮食的补给之下,新四军在之后对日本侵略者的抗争之中更是表现得愈加英勇。张治中能够不计两党之间的矛盾借给他们钱,他们也将用相对应的功劳来进行偿还。
在抗战结束之后,因为两党之间的各种问题,这笔借款一直都没能有时间进行归还。不过随着后来国内的局势变得日渐清晰,共产党也是在国内占据了相当程度的领先优势。直到最后新中国的成立更是让两党彻底进行了统一,合并为了新的人民政府。
而张治中也是在1958年加入了新中国的政府,并成为了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但此时距离当时借钱也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对于这件事张治中也进行了选择性地遗忘。对于他们来说,这笔钱更像是两党之间合作的证明,一种精神寄托。
在国家大义面前,张治中能够放下两党之间的矛盾,共同投身于对国外侵略者的反抗之中,这原本就是一种大义,同时也是张治中优良品格的体现。在历史长河之中,这或许只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但是对于张治中来说,或许一辈子都不会忘怀。
参考资料
华夏经纬——"和平将军"张治中之女:黄埔军校奠定父亲国共合作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