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雅美术人物志」李平|向人民汇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易雅艺拍 2019-01-07 10:32:10

李平,1963年生于云南泸西。1999年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获学士学位,2004年结业于“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画研修班。现为云南画院专职画家,创作研究部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云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云南省美术家协会重彩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云南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昆明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西川三月》194cm x 180cm (本次参展作品)

一个人的画派——论李平“红土地”绘画的意义文 / 汤海涛(云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理论委员会主任、云南艺术学院教授)

▲《廊桥记忆》194cm x 180cm(本次参展作品)

李平是一个在生活中并不起眼的人。和他相识快三十年了,很多记忆都模糊了。生活中,总有这样的一些人,样貌在你的记忆里恍惚得仿佛是影子。而一旦与名字对应起来,细细一想,他们又会明晰起来。李平就属于这样的人。

▲《绿水青山》194cm x 180cm(本次参展作品)

一起就读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的时候,李平性格内向,有些女孩子气。上个世纪80、90年代,在英雄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绝大多数的男孩都张扬着自己远没有成熟的“雄性”。而高中时我的性格又和李平极其相似,所以时常被同龄人“歧视”。仅仅因为这一点,我理所应当地和李平保持“应有”的距离——在自己的潜意识里,这样会显得自己更有男子汉气概。

但在一些出人意外的地方,李平又让人印象极其深刻。

▲《时光 印迹》194cm x 180cm(本次参展作品)

1989年登华山,下山的时候和李平突然较劲,走在后面的我试图超越他。李平发现了我的意图。一路从陡峭的山路狂奔而下,如同一只惊慌兔子。渐渐的,我这个篮球队队长的自信荡然无存,李平一直保持领先,直达山麓。而且这位胜利者,悠然等在山门处,神色如常、气息如常——这是我在学生时代,对他惟一的清晰记忆。2008年,我们共同的恩师在法国去世,李平和这位远在法国的老师,平日里接触不多。但他表现出来那份发自内心的哀恸让我动容。可以得见李平在略显冷淡的外表之下,应该有一片广大和澎湃的内心世界。

▲《春雨梨花》194cm x 180cm(本次参展作品)

大学毕业,我和李平都进入了中学教书。不同的是,他的环境比起我来更糟糕一些。好在我和他都是能够坚持的人,都没有放弃自己钟情的事业。02年,我调到云南艺术学院任教,06年,李平调到云南画院任专职画家。平日里接触多了起来。李平依然内向,但毕竟在生活磨砺之下,人总有成熟的一面。他愿意说话的时候,发现他一直在思考。即使作品获奖不少,他依然在质疑自己的创作,希冀着有所改变和突破。

▲《古村晚归》194cm x 180cm(本次参展作品)

李平笑起来,会让你多多少少感到惊讶,他会在一瞬间从自己的世界里跳出来,把自己的全部放在你的面前,毫无遮拦。当然,一个人的时候,他立即回到自己惯常的状态里面。以至于在盘龙江畔见到他缓慢独行的背影,如同一位退休的老人。即使离他很近,我也没有招呼他,生怕他被我惊扰那份厚重的“忧郁”就会掉在水泥地上摔成碎片,无法收拾。

‍▲《红土地·云之南》196cm x 178cm

李平这么多年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人”,一个人在画室、一个人在家,在画室和家之间,他同样一个人走在路上。公开的场合,他也会悄无声息地冒出来,站在你的身后——而你也不会注意他什么时候离开——我想也一定是一个人吧。

内向的人,总有多得近乎奢侈的时间来考虑与自身有关的事情。

▲《红土地·撒尼寨子》200cm x 200cm

1989年,出省考察归来,李平从火车窗口眺望到滇东广袤的红土地时,心情激荡难平的他,已经明确了今后的创作题材——红土地。至今,我依然很惊讶李平的这一份“早熟”,因为同乘一趟列车回来的我,在和他如此接近的空间和时间里,依然懵懂。

▲《红土地·金色季节》 166cm x 146cm

我相信,在那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李平是以一种“外来者”的眼光打量着这片红土地的。为时一个月的全国游历,当李平看见故乡的红土地,内心一定有被撞击的感觉。有个来自新疆的画家,说了句极富诗性的话:“我不能直视云南被犁开的土地,因为在翻开的青草下面,是一道深深的血口子。”他这样的表述让平日里对此熟视无睹的我无地自容。

▲《红土地·霜风》184cm x 145cm

是的,我们由于某种无意识的惯性,失去了对身旁事物的敏感。对于艺术家而言,这份敏感是如此的宝贵。遗憾的是,我似乎失去了这样的敏感。所幸的是,李平丰富的内心依然敏感——与这位新疆画家不同,他为红土地的广袤和深沉所打动。

▲《红土地·秋岚》180cm x 161cm

在李平早年的画作中,同样的红土题材,他用油画和中国画进行了殊途同归的艺术创作。李平强烈的红土情结有了前瞻性的语言实践。至今我都认为,两者之间,有着相同的意蕴表达。有意思的是,在他的油画作品中,有着强烈的中国传统绘画的气息,他甚至还将自己的印章钤印在宣纸上,又剪下来贴在画面之上。而在他的中国画作品里,使用了浓重色彩,干笔皴擦出来的肌理,使得画面又有着油画的外在特征。有时候需要很近距离的观察,才可以分别出李平这些作品的材质区别。

▲《红土地·家乡城子》80cm x 80cm

同时,这些作品具有的力量感,有一份让人激动的真实。满山铺陈而下的庄稼、行走的牧童和牛、炊烟袅袅的村寨,并不是那种抒情写意的田园牧歌。那种被红土地包容的感觉,让画面充满着张力。一切与之有关的物像,从红土地中生长出来,又被湮没。占据画面五分之四的山岗,混沌得仿佛是一个红色的生命体。除了红色,其它的色彩斑斓琐碎,如阳光从树叶中漏下的光斑,恍惚明亮。早期的这些作品,和李平惯常的习作有着本质的不同。以往的柔弱的笔触,一下子变得如此肯定和坚决。这一点是出人意表的。

▲《红土地·耕春》 70cm x 136cm

李平开始集中精力创作中国画,并且他的作品开始频频获奖,但是质疑的声音也不绝于耳:李平作品中琐碎且不老辣的用笔,重彩的敷色,由西方抽象体系变形而来的物像……林林总总。当水墨、笔法、意蕴、书卷气成为中国画的关键词的时候,李平的作品是不是中国画,也是一个可以放上台面讨论的话题。

▲《红土地·秋风》122cm x 122cm

在我的眼里,李平是一个以题材取胜的画家。尺短寸长,在这个细节上,李平无疑是云南画家中,少有的敏感者。江南的山水,在古人的画笔之下,变成了某种文化的符号。一河两岸的萧疏,在特定的皴法和笔法的重复之下,让笔墨意味的一再体现,成为中国山水画的价值所在。如果和西方风景画相比,中国画带有强烈的“意象”性,它的语汇表述的是一种精神世界的理想,而不是现实。“可游”、“可居”、“可观”保留了依稀的现实写照,更多的是调动几乎所有中国人认可的“宜居”因素,在中国山水画的画面上的经营组合。重“意”不重“实”,表达中国文人共有的精神境界,玩味笔墨,玩味意境,让中国传统山水画已经形成统一的语汇和语境,在千百年的自我完善过程中,已然有了强烈的自律,使得我们的中国画一直以同心圆模式,围绕文化内核,不断发展,不断强化语言系统。同时,一切的笔墨、线条、章法也决定了山水画的题材,是具有排他性质的。如果不是选取这些特定的题材进行创作,画面构成和表述语汇,就会显得如此的“格格不入”,以至于可以怀疑李平“红土地”系列作品是否是中国画。

▲《红土地·牧秋》150cm x 124cm

回溯中国画发展的历史,我们会发现,中国画在外在表现形式的选择上,走向了日益狭窄的路子。岩彩已然失去了历史发展的脉络,我们只能在辉煌的壁画作品前喟叹古人艺术的高超;纸本的工笔作品成为现代中国画画展中的点缀,小品化、装饰化的孤芳自赏,让这个在唐宋时期盛极一时的画种,没有了往日君临天下的气概。水墨已然成为了中国画家集体的癖好,水与墨在纸张上的漫漶,变化无方。而且点厾之间的功力体现,也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的——而且不惜以终其一生作为代价。在这样的氛围中,遑论题材,遑论鲜活的现实生活(在这里我没有任何的贬义,本人也是浸淫其中的一员)。问题在于,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中国画的艺术家变得不宽容起来。一旦脱离我们那些并不存在的“标准”,就会质疑对方为何没有在我们共同的癖好(笔墨)上,投入自己的实践和精力。

▲《红土地•村头》98cm x 95cm

在云南很多画家,试图用传统的中国画(其实就是中国传统水墨)技法,来表现云南富有多样性的山山水水,就会捉襟见肘。担当纯以禅意入画,全然没有云南山水的外在特征,亦落在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窠臼之中。而要在内在意蕴和外在形式相结合,历数云南画家,可谓无一佳者。李平在上个世纪的题材选择,出人意表;红土地的表现,一定动用厚重的色彩,出人意表;没有了一河两岸式,广袤苍茫的山峦,丢弃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符号(小桥、溪流、瀑布、茅亭),一派云南田园风光,出人意表;弱化传统的笔墨,以西方绘画的构成入画,即使细节琐碎,但画面整体气势一扫传统山水画的颓唐,极富视觉张力,出人意表。

▲《红土地·春暖咋寒》97cm x 180cm

李平的不断获奖,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的作品体现了强烈的地域性。而这样的地域性,对于中国山水画而言,是一种扫除积弊的尝试,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趋势。李平的红土地作品是这个过程的见证,而不是这个过程终极成就的体现——这也是李平获奖渐少的原因。从李平现在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他的某种犹豫。这种犹豫一方面是李平自身对艺术的要求,一方面,也是他在“红土地”题材创作多年以后,必然出现的疑惑。从艺术发展的角度而言,这样的怀疑和重新尝试,是李平艺术品质的可贵之处。

▲《红土地·暖风》106cm x 105cm

李平近年来尝试了不少其他题材,画面中的场景都会变得平淡和软弱。一旦回到了他熟悉的题材,画面中具有的那种与生俱来的力量又会撞击你的内心。所以,我个人认为,李平始终是属于云南这片红土地的。

无论是华山上李平奔跑的背影,还是他在盘龙江边上缓步的背影,这都是李平留给我的印象。对应在艺术上,也是同样——华山上的奔跑,对应着他在艺术上之后的爆发;盘龙江边上的漫步,对应着他当下在艺术上的犹豫。而这两个背影,同样可贵。

▲《红土地·古寨老林》 145cm x 131cm

李平是孤独的,在艺术创作中,对红土地的特定题材,他一个人尝试,一个人发展,一个人成就,一个人怀疑……一个人的画派,并不是试图来拔高李平的绘画。

一个人的画派是李平的坚持,是他现实境遇的写照。

▲《红土地·古道明月》176cm x 146cm

主要参展及获奖情况

红土地系列绘画作品入选第九、十、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第十五次新人新作展、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展、第七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新中国美术家系列展、第二届中国花鸟画展、庆祝建党80周年全国美展、第五届全国体育美展、第二届中国美术金彩奖全国美术作品展、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第四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等,获全国第五届工笔画展优秀奖、新时代全国中国画展优秀奖、第二届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画精品展优秀奖、 03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第二届菜乡情全国中国画展优秀奖、纪念叶浅予百年诞辰中国画展优秀奖、第五届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画精品展优秀奖、“高原·高原”西部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获首届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画精品展铜奖、第二届全国青年国画展铜奖、太湖情全国中国画提名展铜奖,获03年中国美术家提名展银奖、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银奖、第三届西部大地情画展银奖,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获奖提名。获云南省政府“四个一批”文艺新人奖。

▲《红土地·隧道之一》 180cm x 150cm

作品被中国外交部、民革中央画院、上海东方美术馆、浙江美术馆、四川美术馆、云南美术馆、大连美术馆、宁波美术馆、昆明市博物馆等机构和单位收藏。

扩展阅读向人民汇报——30位中青年美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作品展

▲开幕式嘉宾合影

由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共同主办的“向人民汇报——30位中青年美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作品展”,19日在北京炎黄艺术馆拉开帷幕,展出了30位美术家的260幅作品。

▲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里讲话

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中国美协统一部署,多部门协力,组织多期多批美术家集中到浙江丽水、古堰画乡采风写生。参展的这30位中青年美术家,就是其中极具特点的一批。

▲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现场

“30位参展作者具有鲜明的共性,他们长期扎根生活,所表现的对象是经过长久观察后对生命、生活的一种提炼,在情感上是质朴而丰厚的,在创作语言上是独到而多元的。”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徐里说,“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准则没有变。没有人民的源头活水,没有生活的滋养启发,不可能催生优秀的作品。”

▲领导及嘉宾参观展览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