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言模型的出现比历代任何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都大,甚至可能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科技机遇,我不想只当个旁观者。”
2023年,在AI浪潮的席卷下,美团前副总裁、美团金融前CTO包塔从老东家辞职,创办了北京奇点灵智科技有限公司,聚焦研发搭载大模型的儿童AI智能硬件,“希望能做出一些影响人类生活的事情。”
34年前,包塔以垫底成绩考入成都七中,却因偶然选择的计算机课与科技结缘。近日,这位高97届校友返校参加120周年校庆时接受成都商报教育发布专访,强调兴趣驱动的重要性,并分享了对AI时代的深刻洞察。

当前AI人才争夺战已趋白热化,企业以千元日薪争抢实习生。“顶级人才溢价是必然,但红利期有限。”包塔告诉成都商报教育发布,AI编程能力的进化或将在3-5年内冲击中低端程序员岗位。面对变革,他建议年轻人转向“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未来“π型人才”(复合多领域技能)将比单一专业的“T型人才”更具竞争力。

成都商报教育发布:中学时期是否已经展现出了对技术或科技的兴趣?
包塔:我以倒数第二名的成绩考进成都七中,那时候,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要报的二课堂,相当于现在的兴趣课。成绩好的都报了数学,我没挤进去,“阴差阳错”报了当时很冷门的计算机。
其中,有两个老师对我产生了关键影响:计算机指导老师张瑞琪老师带我们通过拨号网络连接世界,那种震撼不亚于现在的孩子第一次接触ChatGPT;物理老师杨光荣在自己的公开课上让我用程序模拟弹簧运动,这给了我很大的自信和激励。
成都商报教育发布:这算是您后来投身技术领域的契机?
包塔:是的。因为这个兴趣课,我对计算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大学也是读的计算机系。包括我现在创业,我认为也是那时候种下的果。
我现在创业做的产品主要面向3-8岁年龄段的小朋友,核心就是兴趣驱动,让小朋友在玩的同时学习知识。3-8岁的小朋友对什么东西都特别好奇,兴趣爱好变化也很快、很分散,这种情况下,最好的教学方式就是遵从他们的兴趣。
如果能用AI不断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踏在自己的兴趣点上学习,而不是填鸭式教学,那会让孩子更愿意主动花时间去长期探索和学习。
成都商报教育发布:未来,您或您的企业是否有计划通过技术手段(如AI教育)回馈母校或推动教育资源普惠?
包塔:看机会,有机会肯定愿意。其实,一直以来,我都希望自己退休以后能回到像成都七中这样的学校,教二课堂的计算机课,帮助孩子们提升兴趣,打开思路。
成都商报教育发布:您的校友王小川创建了百川智能,入场大模型,您如何看待七中人在这条赛道上的“不约而同”?
包塔:主要得益于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一方面,成都七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设置兴趣班,较早引入一些领先的新方向;另一方面,当年学校斥巨资建机房、引入拨号上网,为大家的兴趣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环境。
这些超前投入,放在现在看就是兴趣教育产生的长期主义。在我看来,兴趣是一个孩子走向社会、成就工作的地基,一个人只有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才能把自己的特长更好地发挥出来。

成都商报教育发布:您如何看待当下生成式AI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冲击?
包塔:有好有坏,任何工具都是这样。积极的一面是,AI可以成为24小时在线的个性化导师:孩子随时能获得生动有趣的知识讲解,就像有个百科全书式的故事大王陪伴成长。但挑战也很明显:AI三秒钟就能生成一篇优秀作文,考验孩子对AI的使用。
当然,这种冲击不只针对学生,老师同样面临转型。过去老师可能更关注“学生是否做对了题”,现在必须转向“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原理”。就像计算器普及后,数学教育从机械运算转向了数学思维培养。AI时代的教育,也更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死记硬背。
总之,AI对大家都是共同的新生事物,如何用它、将它用到好的方面,很重要。
成都商报教育发布:具体来说,大家应该如何正确使用AI呢?
包塔:现在的AI就像个超级学霸,特别擅长解决目标明确的问题。比如数学竞赛题,顶级AI已经能达到国际金牌水平;写代码时,你只要说清需求,它就能自动生成专业级程序。
在这种情况下,人的核心价值正在转移——从“执行者”变成“决策者”。举个例子:过去教育培养的是“答题能力”,未来更需要“出题能力”。当AI能完美解决现有问题时,人类的价值就在于提出新的问题、创造新的可能性。
相应地,社会也需要越来越多有想象力和创新力的人才。我认为,从小就可以开始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喜好去不断挖掘,这样才会不断涌现更多的新想法。
成都商报教育发布:当前,人工智能学习正在走进中小学生的课堂,您认为这些举措对学生发展有何意义?
包塔:人工智能在中小学普及非常必要。未来,AI会像水电一样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在幼儿园小朋友已经在和智能音箱对话、和AI毛绒玩具玩耍,这一代孩子称得上是真正的“AI原住民”,所以必须从小教会这些孩子如何更好地与AI协作,就像当年我们接触计算机、手机一样,关键不是依赖工具,而是掌握运用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

成都商报教育发布:现在AI发展需要跨学科人才,但很多人要么只懂AI,要么只懂某个专业领域。您认为该如何培养这种复合型人才?
包塔: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现在互联网行业里最抢手的是“T型人才”——既有垂直领域的专业深度(那“一竖”),又有跨学科的视野广度(那“一横”)。但未来,人才需求会从“T型人才”变成“π型人才”,就是在两个垂直领域都有深度,还能交叉创新的人才。
成都商报教育发布:怎么能够成为“π型人才”?
包塔:首先得是个“T型人才”,然后才能是一个“π型人才”。你得先有“一竖”(立得住的专业的东西),然后去发展“一横”,当你了解很多东西,才有可能知道自己再去哪个领域钻研,建起另外一个交叉的东西,即另“一竖”。整个过程就像盖楼要先打地基。
而从“T型人才”变成“π型人才”的过程中,那“一横”很关键。我观察到很多优秀的学生,高考帮他们建立了很好的专业基础(那“一竖”),但到了大学要自主探索时,往往卡在拓展视野(那“一横”)这个环节。因为那“一横”的背后更多是看个人的兴趣爱好、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而这是以往教育模式很少关注和培养的。
成都商报教育发布:您自己是怎么完成这个跨越的?
包塔:我的经历可能比较非典型。高中时就开始编程做游戏,大学时一边学专业、一边接游戏开发的私活,大三还进入了人工智能实验室,做了一个盲文翻译系统。但我认为,正是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事,帮我打开了视野。
这些实践让我在自己的专业基础上,接触到了很多有意思的东西,也让我明白:专业是根基,跨界实践则能催生出很多新的可能性。包括我自己的职业经历:原本是冲着互联网可以做新的搜索去的有道搜索,后来做了有道词典、在线教育等,在这个过程中,我从技术出发,慢慢延伸到产品、业务,自然就长出了“第二竖”。
成都商报教育发布:对于未来可能想要从事AI领域的学生,有一些什么样的建议?会建议他们现在重点培养哪些能力?
包塔:未来AI或许不再算一个单独的领域,会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所有东西的背后都有AI。那么对每个人来讲,AI也更像一项基础技能。我的建议有三点:
首先,培养对AI的兴趣。就AI的发展而言,它迭代非常快,只有真正对这件事感兴趣,才能持续学习和探究,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其次,多动手实践。在我看来,AI更像一个实践学科,大家可以多从具体项目入手,比如开发智能小游戏、机器人等,通过做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更深入地去了解AI。
最后,掌握基础知识,这能更透彻地理解人工智能背后的原理。现在大模型发展很快,每天都会出现很多新东西,基础知识能帮人快速理解新技术,甚至对未来人工智能的变化有一定预期和判断,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人工智能通识课在中小学普及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