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功”埋名三十载,深海铸剑护山河——致敬“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鑫少 2025-02-09 01:12:21

无声的誓言:隐姓埋名,一生许国**

1958年,中国核潜艇工程在绝密中启动,黄旭华作为首批29名科研人员之一,毅然选择“隐姓埋名、干一辈子”,从此与家人断绝联系长达30年。面对“不得泄露工作性质、不得透露单位名称、当一辈子无名英雄”的承诺,他以核潜艇自喻:“潜在水底下,不希望出名”。

父亲临终未能见最后一面,母亲去世时仅以一条围巾寄托思念——“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这句朴素的话语成为他一生的注解。  

在技术封锁与设备匮乏的年代,黄旭华与团队以“最土的办法解决最尖端的问题”。他们用算盘和计算尺替代计算机,以磅秤称重调整核潜艇重心,硬生生攻克了核潜艇结构设计、水下发射系统等世界级难题。1970年,中国第一艘鱼雷攻击核潜艇“长征一号”下水,仅用12年便跻身全球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创造了震惊世界的“中国速度”。

1988年,64岁的他更以总设计师身份亲自参与核潜艇极限深潜试验,成为全球首位参与深潜的核潜艇设计师。“我必须为这条艇负责到底!”在南海400米深海中,他以生命为赌注验证设计,最终让中国核潜艇突破禁区。

黄旭华将毕生荣誉化作对后辈的托举:捐赠个人所获奖金约2000万元,设立“黄旭华科技创新奖励基金”,资助青年科研人才。他曾说:“自主创新是攀登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希望我的捐赠能让更多人关注国家科研事业”。

在家庭中,他愧对妻子李世英的默默付出——她独自承担家庭重担,为他剪发数十年。晚年的黄旭华以“她做菜,我洗碗”弥补遗憾,这段相守69年的爱情,诠释了“家国难两全”背后的温情与牺牲。

黄旭华的离去引发举国追思。吊唁仪式上,潜艇造型的花海与五星红旗交相辉映,挽联“卅载呕心研潜艇,深海蛟龙惊世界”浓缩了他的一生。武汉市中山路小学的孩子们手持白菊悼念,他们曾受黄老题词“成就顶天立地中国好少年”激励,誓言传承科技报国精神。

网友以诗寄情:“用青春潜入山河,把光辉融进祖国”——这恰似他的人生写照:无声潜行,却以重器护佑海疆;隐去姓名,终成民族脊梁。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