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看文化
  • 八个字,合时宜而不俗套。

    “新春嘉平,长乐未央” 短短,却满含对新年的美好祈愿。“新春”八字 点明时间,是万象更新的伊始 。“嘉平” 一词,原是腊

    2025-01-29 08:52
  • 此刻我内心,正如唐寅当年的心境

    唐伯虎《除夕》:墨香中的旧岁寂寥与新春希望唐伯虎,这位在中国文化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名寅,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士

    2025-01-29 08:54
  • 一年今夕尽,迎春接福,祝明年强健。

    一年今夕尽,爆竹又迎春。把酒家家乐,桃符万象新。 出自清代朱晓琴的《除夕》除夕夜,围坐桌前,脑海中不禁浮现出清代朱晓琴的

    2025-01-27 08:52
  • 书法界能以假乱真者,俞合当首

    最近我听闻了一个书法界的“神秘怪盗”,那可是被称为元代“第一作伪高手”的人物!能把复刻品搞得和真迹没啥两样,这人的本事可

    2025-01-26 08:53
  • 此书只应天上有,偶落凡尘醒世人。

    第一次见王阳明的草书代表作《何陋轩记》,惊为天人,绝非凡尘所有。这卷墨宝,宛如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明珠,一经映入眼帘,便

    2025-01-26 08:54
  • 财神到!迎春接“福”咯!

    迎春接福咯!拿走您喜欢的“福”字,留下一句自己对来年的期许和祝福吧!福字,这一承载着人们美好期望的字符,拥有着源远流长的

    2025-01-24 08:52
  • 岁末将至,“诗酒趁年华”

    图片来自鸣蜩诗语新春新景开新宴,看取新年乐事绵。——张四维《馀音》“新春新景开新宴,看取新年乐事绵”,新春之际,新景如画

    2025-01-24 08:52
  • 观此文字,竟将十美抛之脑后

    观此文字,竟将十美抛之脑后。文徵明的小楷《题十美诗》,是其书法艺术成熟期的佳作,尽显文人雅士的精致与优雅。其笔法精妙,源

    2025-01-24 08:52
  • 小年祭灶、扫尘、准备年货……你都完成了吗?

    虽然从小就大我们这过小年的节日氛围不算浓厚,但是,如此烟火气的诗句,谁能不爱呢?图片来自鸣蜩诗语换新交年岁,长保身荣贵。

    2025-01-23 09:02
  • 这是个“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男人

    毛泽东:“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壮志与书法艺术“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出自毛泽东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充分展

    2025-01-22 08:52
  • 柳体这一帖能排楷书第几?

    笔端藏古韵,墨香凝奇峰柳公权,唐代书法大家,字诚悬,京兆华原人。他出身官宦世家,自幼便展露非凡的书法天赋,年少时便已声名

    2025-01-20 09:12
  • 叹尘世如寄,悟人情似幻

    图片来自闲读诗词“尘世白驹过隙,人情苍狗浮云”,吴儆此句宛如一把锐利的时光之剪,裁出了岁月长河中尘世与人生的缥缈真相。短

    2025-01-20 09:14
  • 谁能抵挡《李青莲序》那奔放不羁的诱惑?

    “酒,真是个妙物。每当它入喉,我心中的情感便如汹涌的潮水,再也抑制不住。而此刻,我想到李白,更是情思翻涌。他的诗,他的人

    2025-01-17 08:58
  • 最爱张旭的“神”字(上)——酣畅淋漓

    张旭草书《李青莲序》上,笔墨间的盛唐气象张旭,这位被尊称为“草圣”的唐代书法大家,以其狂放不羁又灵动飘逸的草书,在书法史

    2025-01-16 09:43
  • 求神问卜,不如自己做主。

    图片来自鸣蜩诗语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西游记·第七十四回》此语启示我们,无论困难看似多么难以逾越,就像高

    2025-01-16 08:52
  • 大明“王羲之”的呕心之作

    沈度与他的传世佳作《不自弃说》沈度,这位活跃于明代初期的书法大家,以其卓越的书法造诣,在书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沈

    2025-01-15 08:52
  • 一往情深深几许的爱情在哪里?

    图片来自鸣蜩诗语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元稹的这两句诗道尽了生死相隔的悲戚与深情。“

    2025-01-12 08:50
  • 酒已备,诗已足,只待知己至

    图片来自鸣蜩诗语新春至,万象新。恰如聂夷中所云“一饮解百结,再饮破百忧”,佳节良辰,举酒相庆,杯酒间尽释往昔烦忧,祈愿新

    2025-01-10 08:56
  • 观其书,识其人,自古有之

    笔端风骨见精神——沈恩楷书诗序卷品鉴“书者,如也,如心之所欲也。”在墨香四溢的书法世界里,明代沈恩的楷书诗序卷宛如一颗璀

    2025-01-10 08:52
  • 果然自古英雄出少年,天赋这东西,用多少汗水都换不来。

    在历史的长河中,成化二十二年,一位 17 岁的少年文徵明,在奔赴滁州之前,于一场祝寿宴席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祝寿

    2025-01-10 0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