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商朝以武立国,自建国之日起就开启了对周边方国长达数百年的征战,直至殷商灭亡前夕,末代君王纣王还在持续对安阳东南方向
历史上的商汤灭夏之战事实上经历了两个战略阶段,第一阶段是对夏朝外围方国的扫除,第二阶段则是对夏军主力的歼灭,即鸣条之战。
《左传》对国家大事有一段非常精炼的总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即祭祀与战争,是一个国家最主要的两大事务。但这段凝练最早
1996年,国家启动了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目的是为了搞清楚夏、商、周三代的时间年表,特别是给夏朝理出一个基
2002年,北京文博工作者在海外文物市场意外发现了一件西周中期遂国(今山东宁阳)国君铸造的青铜盨(遂公盨),内底处刻写了
朝代是界定某一个政权时期的名词,通常情况下朝和代的用法仅仅局限于学术与通史读物的微小区别,比如作为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的夏
自古王朝兴替,除了军事上的动员准备外,新兴政权所做的第一件事往往是重建法理,即找一个看似合理的推翻现政权的理由,让民众知
根据古史文献记载,夏商周三代同源,都是黄帝后裔。其中:夏后氏出自黄帝之孙颛顼,商王室源自黄帝曾孙帝喾,周王室则同样是帝喾
都城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城市,在秦朝以前,都城通常集聚了一个国家的绝大多数经济以及政治、军事资源,所以,都城被敌对势力攻破,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修史的传统,这也是时隔数千年后我们依然能够清楚地还原历史发展脉络的主要原因。不过,后一个朝代编撰前朝史书
夏朝之所以称作“朝”(学术界称为夏代),是因为从夏朝开始,我国历史进入了国家文明阶段。所以,夏朝被《史记》列为朝代之肇始
在上一篇文章《夏朝到底怎么亡的?二里头考古有了反常发现》中,我们曾提到,种种考古发现已经证实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朝中晚
商汤灭夏,是所有传世文献中一个无可置疑的历史事实,不仅如此,经过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多年来的考古发现,也完全证实在商朝之前,
夏商周三代历史鼎革,其中周灭商的牧野之战已经被古史文献和考古发掘的双重证据所印证。陕西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利簋甚至还详细记
长平之战,是战国末期秦、赵两国一次规模空前的历史性决战,战争结果是赵军主力被歼灭,自此,山东六国中再无一国具备独立抗衡秦
夏朝到底存不存在?答案是肯定的。虽然目前最早关于“夏朝”存在的直接文字证据都来自于西周,但是,在周代的文献中,周人的上层
战国时期,列国为了在大争之世中图存求霸,纷纷走上变法之路,然而唯有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成功也最为彻底,这也使得秦国从“诸侯
三星堆一经现世,就震动了海内外,因为迄今为止三星堆已经发掘的8个祭祀坑(更准确的说叫器物坑)中出土的大型青铜立人像、成组
周朝的历史,以周平王东迁洛邑为分界点,划分为西周和东周,其中东周治下的天下又因礼崩乐坏、诸侯混战而有了春秋战国之别称。在
禹和启是夏王朝的实际开创者,如果说夏启的主要贡献是创立和巩固了家天下的传袭机制的话,那么大禹的贡献则是为夏王朝的建立奠定
签名:解读过去,记录当代,做史学社会化的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