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间有一种独特的寒冬记时方法,即将冬至之后的81天分为9个阶段,每个阶段持续9天,俗称为“冬九九”或数九寒天。在这个
每当腊月到来,春节的气氛逐渐浓厚,孩子们满怀期待地计算着日子,心中充满对过年的渴望。我依然记得,小时候常常念叨着一首耳熟
冬至过后,由于太阳照射点回归到北半球,我们会逐渐经历昼夜越来越短、白天越来越长的变化。这标志着一年中阴极而衰和一阳复始的
在初冬(孟冬)这一时期,气温一般不会很冷。民间有“十月小阳春”之说,这指的是孟冬期间出现的风和日丽、温暖舒适的“小阳春”
冬至节在唐宋时期是一个重要的祭天祭祖节日。皇帝会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而百姓则向父母和尊长行礼跪拜,表达他们的敬意和感恩。
“大雪”这一节气的名称来源于其特点——雪盛(即多雪)。这一命名体现了自然现象对古人日常生活的影响。《三礼义宗》中记载:“
“大雪”节气通常出现在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这时太阳到达黄经255度。这个时间点标志着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大雪”的开
古人在每年农历十月十五的月圆之夜,都会举行一次较为重大的祭祖活动,这一天也是中国历法中最后一个月亮节。它就是我国民间传统
中国有句俗语:“冷在三九,热在三伏。”意指一年中最炎热的三伏时期。在此期间,人们可能会遭遇由于高温引发的食欲不振、体力衰
在民间,有一句俗语流传甚广:“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这句俗语形象地描述了立秋前后天气的变化和极端温度的出现。根据
立秋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公历8月7日或8日之间。这个节气标志着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在这一天,太阳将经过黄经1
三伏阶段是中国夏季气候的特殊时期,通常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这段时间天气酷热,高温持续,是夏季最炎热的时期。然而,随着立
《天宝历》中说天地之间的生育循环始于甲和戊,地之变化始于子、生于寅、成立于申,因此用甲和戊来配对形成天赦日。在古代社会,
“小暑”和“大暑”是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两个关键时刻。每一年,随着季节的换替,“小暑”节气的到来宣示着天气开始转热,标志着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同时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它每年在中伏期间大约7月23日或24日,
三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之后的三个高温时期,分别是初伏、中伏、末伏。作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一般在35℃以上,
在气温陡升的“小暑”节气过后,我们进入了炎热的三伏季节。二十四节气中的三伏,标志着全年气温最高,雨水最集中的时期已经到来
中伏,三伏中的第二伏,是指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之前一天为止的时间段。我们所说的初伏、中伏、末伏三个时间
每年的小暑交节时,太阳黄经正好位于105°,这个天文现象通常出现在每年的7月7日或7月8日。《说文解字》中释义“暑”即热
小暑,历来是气温升高的象征。一般出现在公历7月7日或8日,其中“暑”意味着高温酷热,而“小”则表明它仅仅是炎热的起始阶段
签名:感谢大家的关注